分享

教育,更需要接纳与理解

 昵称32901809 2019-03-15

有教育家曾经说过:“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然而,与许多问题孩子的父母沟通时,家长更多的说法是:我很爱孩子,但就是教不好。对孩子的教育,除了爱,我们更需要什么呢?下面的故事,似乎给我找到了一些方向。

教育,更需要接纳与理解

故事始于两年前开学的前一天,新旧班交接时,前任班主任林老师善意地提醒我:“小梁,这个班你要特别留意小沣(化名),三年来,他没少惹事,总是教不好”。看着林老师一脸的无奈,我明白,小沣将是班里的“大麻烦”。

果然,开学不到一个月,他就屡屡违纪。不是上课打扰别人,被科任老师投诉,就是下课与人打架,被同学告状;有时班上同学之间闹矛盾,与他无关,他却动手打人,还说自己是在打抱不平,伸张正义!但每次教育,小沣最怕我说要联系家长,这时他就会主动认错,连连求饶。有一次,小沣打隔壁班的同学,我生气地找他来谈:“为什么打人?”他却理直气壮地说:“我问他借量角器,他不借给我,就该打!”我生气地教育他不该打人,还问他:“为什么你觉得那位同学一定要借给你呢?”小沣一脸委屈地说:“我们俩住在附近,放学时常常一起说话的。”我哑然失笑,更不能理解,一个十岁孩子的认知判断竟如三岁小孩般单纯冲动。我想,我必须要见见家长了,可没想到,小沣一听,大哭起来,边哭还边求我:“老师,我错了,我错了,我再也不敢了,求你别打电话给妈妈!”看着一个大男孩,哭成了泪人,我实在不忍,也真切地感受到他对家长的恐惧,我决定先取得孩子的信任,再走近他的家长。

也许是出于对我的感激,小沣接下来一段时间表现得很乖,但我隐约感受到,这孩子不快乐。一次,班级里开展语文综合性活动,自由分组时,同学们都热烈地讨论着,只有小沣不动,没有小组邀请他,他也不主动参与。下课了,我借口让他跟我回办公室,问他:“你怎么不参与分组呢?”他低着头,长久沉默后,才幽幽地说了一句:“老师,我最怕分组活动了,大家都不要我。”一句话让我真切感受到他内心的孤独与无助。我意识到,小沣存在一定的交往障碍,他的“调皮捣蛋”也许正是渴望朋友却又不懂交往的表现吧!这让我想起教育博士林文采在《心理营养》一书中说到的:对于孩子来说,他的第一个模范就是父母,当生活中遇到具体问题时,父母用什么态度和方法来面对问题,就是孩子将来走上社会与人交往的模板。看来,要帮助小沣,还得从父母的教育着手。

于是,第一次,我拨通了小沣妈妈的电话,得知我是班主任后,她第一句就问:“老师,小沣又犯什么错啦?”我简要说了一下小沣在校的表现,没想到话没说完,似乎触发了地雷般,电话里就传来了小沣妈妈愤怒的喊声:她极力诉说小沣的不争气,自己如何努力教育他,他还总是惹事,致使她血压升高,几次入院,她是多么的委屈……感受到家长的怨气,我试图安抚她,想让他明白,小沣只要耐心教,是可以教好的。没想到,小沣妈妈却说:“老师,你别被他骗了,他从小到大都这么调皮,总是打人,如果不打不骂是不知道错的,老师你对他不严格,是会被他欺负的。”她内心对孩子的偏见,形成了一堵墙,阻挡了我所有的善意,谈话的最后,小沣妈妈表示会加强教育,请我放心。我可以想象到她是如何加强教育的,这怎能叫我放心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