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这座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七千三百多年前, 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就已开启了 淮河流域灿烂的人类文明。 今天,让我们走近著名的双墩遗址~ 双墩遗址位于蚌埠市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北,是目前淮河中游地区己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距今约 7300一7100年左右。 双墩遗址为蚌埠市博物馆于1985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86年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国家文物局“苏鲁豫皖先秦考古重点课题”,1991和1992年又先后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 遗址出土了陶器、石器、蚌器、骨角器等大量珍贵文物,12个稻壳的印痕,及一件陶塑人头像,六百余件带刻划符号的遗物,极大扩充了学术界对淮河中游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文化面貌的认识。 ▲ 蚌埠双墩遗址出土典型原始刻划符号 其中一级文物——“新石器时代陶塑雕题纹面人头像”国内罕见,引起了史学、考古、民俗、民族、宗教、美术史、雕塑史研究者的极大关注。它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且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蚌埠市博物馆“镇馆之宝”之首。 ↑↑ 2013年,双墩遗址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11月,蚌埠双墩考古遗址公园获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并于同年12月正式公布。 2018年4月,蚌埠双墩遗址(含双墩春秋墓)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处在小蚌埠镇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市国家级双墩遗址公园开发工作正式启动。 近期,双墩遗址聚落 又有了新的考古收获! 让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 随着怀远双堌堆、定远侯家寨、凤台峡山口和淮南小孙岗等遗址的考古发掘,双墩文化的面貌日益清晰,而双墩文化的聚落形态仍是学术研究的空白。2014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队选择蚌埠双墩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和聚落考古研究,目前已进行了四年三次考古发掘。 ▲ 历年发掘区分布图 2014年至2016年的考古工作主要围绕遗址核心区周缘展开。勘探表明遗址核心区为一处人工堆筑的台基,台基的西南和东南部发现了大面积的陶片和兽骨铺垫区,有学者推断如此大规模的陶片和兽骨铺垫,很可能暗示了台基的祭祀功能。 2018年的考古工作主要集中在台基顶部。不仅确认了陶片和兽骨铺垫层的范围,还在台基北部发现了集中分布的坑状遗迹和柱洞。西南区域主要揭露了陶片和兽骨铺垫层,东北部发现两处双墩文化时期坑状遗迹。 ▲ 台基西南部发现的陶片兽骨铺垫区 铺垫堆积内出土了大量的陶釜、陶碗、双耳罐、支脚、圈架等残片,以及石、骨、角等质地工具。其中部分遗物为首次发现,丰富了我们对双墩文化的认知,如猪形(家猪特征)刻划符号、玉璜(残,牛鼻状穿孔)、陶龟(背甲)和丫形支脚等。 台基顶部还发现两处岳石文化时期的灰坑,其中复原的袋足甗、深腹罐、尊形器和蘑菇钮器盖是典型的岳石文化早期遗物,为探讨岳石文化分布与南向传播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 由历年发掘的成果,大体复原了遗址核心区的聚落结构。 ▲ 岳石文化陶尊形器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队 张东 赵兰会) ![]() 趁着三月春光甚好, 到双墩遗址走一走吧, 感受蚌埠古老的历史印记, 与淮河流域早期文明的神秘。 |
|
来自: 昵称55301288 > 《浏览器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