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少斋毛以林说中医---冠心病心律失常案治疗思路详解

 昵称32904480 2023-05-07 发布于湖南



《灵枢·营气篇》“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与太阴合……从脾注心中;循手少阴……合手太阳……合足太阳……注足少阴……循心主脉……合手少阳……注足少阳……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

世医家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观察总结,将气血流注发展为十二时辰配属十二经脉的子午流注纳支法,即营气每天循行十二经脉一周,营气流行灌注各脏腑组织具有潮水一样的时间节律,当某时辰气血灌注到某经脉脏腑时,该经脉脏腑就处在功能最旺盛之时。其规律如下:

《针灸聚英》有歌赋总结为:“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膀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作为中医临床工作中应该牢记此歌赋,并在临床工作中灵活运用。



看下面一则冠心病心律失常案诊治经过:

病案14.冠心病心律失常

欧阳关发,男,74岁。门诊病历。

201512月9日首诊:有冠心病史多年,近期反复发作心悸,每于凌晨1点发,失眠,口苦,头晕,肢麻,喜温饮。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沉细弦。24小时动态心电图示:夜间1~2时频发室性期前收缩

辨治思路详解:《灵枢·经脉》说:“足厥阴之别,……别走少阳”、“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以上挟咽……,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灵枢·四时气》曰:“……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澹澹,恐人将捕之,邪在胆……。”《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淡淡,恐人将捕之,嗌中口介口介然,数唾……”。心下淡淡,恐人将捕之,颇类似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而夜间1时为十二经气血流注肝胆经交替之时,故夜间1时发心律失常必须考虑肝胆之气不和且患者头晕、口苦,正合《伤寒论》“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之少阳证。今患者喜温饮,提示肝阳不足,故辨证为肝胆之气不和,肝阳亏虚之证。故方以小柴胡汤调和肝胆之气,桂枝温肝阳,龙骨、牡蛎镇心安神,处方如下:



柴胡10g,黄芩10g,法夏10g,白参10g,桂枝10g,白芍10g,生龙骨(先煎)30g,生牡蛎(先煎)30g,生姜3片,大枣10,炙甘草10g。×7剂。

2016年1月5日二诊:服药后上症好转,停药,上症再发,现胸闷胀,心悸,头晕,视物模糊,口干微苦,喜温饮。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BP130/70mmHg,心脏彩超:升主动脉内径增宽,三尖瓣、肺动脉瓣返流,左室舒张功能减退,主动脉弹性减退。

上方加酸枣仁20g。×14剂

前方有效,停药复发,说明药合病机,仍以前方,再加酸枣仁养心安神。

2016年2月2日三诊:心悸消失,每天35时胸闷、头晕频发,足如踩棉花感,胃脘受凉则腹痛,喜温熨,二便正常,失眠。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BP130/80mmHg。

白参10g,黄芪30g,升麻5g,柴胡5g,桔梗10g,干姜10g,白术10g,山茱萸30g,熟地10g,法夏10g,夏枯草10g,炙甘草10g。×15剂

辨治思路详解:每日3-5时为十二经气血流注肺经之时,胸闷、头晕频发,结合沉细脉,当为宗气亏虚,宗气虚不能贯心脉、司呼吸故胸闷,宗气下陷,故以升陷汤大补宗气。头晕,足如踩棉花,肾主骨生髓通于脑,足少阴肾“斜走足心”,故其病机在于肾气亏虚,予山茱萸、熟地以补肾;胃脘受凉则腹痛,喜温熨乃脾胃虚寒,故以理中汤(参、姜、术、草)以温补脾胃。失眠以九味镇心颗粒养心安神。

    牢记十二经气血流注,对于某些定时加重和发作的特殊病人的辨证论治至关重要。在本书中有多个涉及十二经气血流注辨证的案例,可以互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