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诊状况:咳嗽,气喘,吸气不利,因天气异常变化加重,心悸,潮热,盗汗,手足心热,下肢水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辨为肺肾阴阳俱虚夹水气证,治当补益肺肾,滋补阴阳,渗利水气。 药方:生地黄24g,山药12g,山茱萸12g,茯苓10g,泽泻10g,牡丹皮10g,生附子3g,桂枝3g,龟板25g,鹿角胶10g,枸杞子10g,红参5g,蛤蚧1对。6剂,第1次煎40分钟,第2次煎20分钟,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次服150ml左右,每天分早中晚3服。 二诊:咳嗽、气喘减轻,以前方6剂。 三诊:咳嗽、气喘较前又有减轻,仍盗汗、手足心烦热,以前方变生地黄为45g,6剂。 四诊:咳嗽、气喘较前又有减轻,仍下肢水肿,以前方变茯苓为24g,泽泻为40g, 6剂。 五诊:下肢水肿明显消退,吸气不利基本消除,以前方6剂。 六诊:诸证基本消除,又以前方治疗60余剂;之后,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分早中晚服。随访1年,一切正常。 用方体会:根据咳嗽、气喘、吸气不利、脉沉弱辨为肺肾虚,再根据潮热、盗汗辨为阴虚,因舌质淡、苔薄白辨为阳虚,又因下肢水肿辨为水气内停,以此辨为肺肾阴阳俱虚夹水气证。方以肾气丸滋补肾阴,温补肾阳,兼利水气;龟鹿二仙胶滋补阴阳,益气化阴,加蛤蚧益气纳气平喘,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