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慎从阴虚血瘀论治中风经验

 湖南周慎 2019-03-15

周慎是湖南省名中医,脑病专家,从事临床多年,学验颇丰。在中风的治疗,周师擅于从阴虚血瘀论治,临床疗效显著。笔者有幸师从于周师,收益匪浅,现将其中风治疗经验介绍如下:

    一  虚实两端,有在阴在络之变

关于中风的病因病机,中医认为主要与风、火、痰、瘀、虚有关,概而言之,无非虚实二端。但虚有气血阴阳之分,实有风火痰瘀之别,周师认为中风之虚主要责之于阴虚,中风之实主要归咎于瘀血。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年四十,而阴气自半”,年过半百,阴气已亏,故中老年人,多有皮肤干燥、脱屑,口干等症,这都是阴液亏虚,肌体失养之象。《证治准绳·杂病·诸血门》又云:“饮食起居,一失其宜,皆能使血瘀滞不行”,年过半百,饮食起居,难免失宜,故血之瘀滞,或多有之。年高之人,多伴肌肤甲错,青筋显露,舌暗,舌下脉络迂曲等症,均是血瘀之象,故阴虚血瘀证是生命延续过程中证型变化的主要趋势,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证型。

阴液亏虚,营血不足,脉道失充,而致血行瘀滞,脉络涸涩而成瘀血,或阴不潜阳,肝阳上亢,引气血上逆冲脑,使脉道破损而血溢出脉外,成为离经之血而为瘀血。阴虚导致血瘀,瘀血的形成本身就是阴血耗伤的过程,同时瘀血又阻碍了新血的生成,使得阴血更加亏虚,而成阴虚血瘀之证。瘀血阻滞脑之脉络,脑络不通,脑髓失养,神机失用而成中风诸症。关于阴虚、瘀血导致中风,前贤早有论述,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说:“中风瘫痪……良由……肾水虚衰,不能制之,则阴虚阳实所致”,认为中风是阴虚所致;曹士珩在《保生秘要·中风门》中说:“死血为瘫,右身不遂”,认为中风是瘀血为患。

运用滋阴法、活血法治疗中风古早有之,如治中风失语的地黄饮子(《宣明论方》),方中用熟地、山茱萸大补肾阴,用麦冬、石斛滋水养阴;朱丹溪有“病若在左者,四物汤等加桃仁、红花”(《金匮钩玄·中风》)的论述。可见,滋阴法和活血法治疗中风古早有之。 

  二 证分轻重,有主从多少之别

虽然中风的病机是虚实二端,阴虚血瘀为主,但在不同时期,虚与实有轻重之分、主次之别。在中风之初,疾病突起,以邪实为主。病由阴不潜阳,肝阳上亢者,邪以内风为主;病由郁热化火,迫血妄行者,邪以内火为主;病由痰湿内盛,阻滞经脉者,邪以痰湿为主。然不论病由何因,或导致血液停滞脉中而成缺血性中风,或导致血液溢出脉外而成出血性中风,中医素有离经之血即为瘀之说,故无论是缺血性或出血性中风,血液都失去了正常的流通而停积,都为瘀血,因此,无论患者表现为何种实邪为主,均存在瘀血这一基本实邪。

在急性期,或由于实邪太盛,或由于攻伐太过,正气受损,因此,中风急性期过后,患者以正虚为主。阴不潜阳者,阴本已虚;火热炽盛者,最易伤阴;痰湿内盛者,化痰之药多为温燥之品,也易伤阴;且瘀血是中风患者的共有实邪,活血化瘀之药又多为辛温之品,也易伤阴,故中风非急性期的正虚以阴虚为主。但脑髓失养,神机失用,故此时应以生髓补虚为主。

常中寓变,有风火痰气之兼

阴虚血瘀是中风的基本证型,然阴虚有五脏之分,周师认为以肝肾为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年六十,阴痿……下虚上实”,上为阳,下为阴,肝肾位居下焦,“阴痿”、“下虚”当责之于肝肾亏虚。中风病位在脑,脑为髓之海,《灵枢·经脉》云:“精成而脑髓生”,肾藏精,主骨生髓,髓通于脑;肝主血,与肾同处下焦,血可化精。故脑髓失养,当滋补肝肾精血,精足髓充,神机方灵。因中风乃顽固之疾,部位在脑,瘀血阻滞于人之巅顶,单用一般的活血化瘀之药,则有病重药轻、力量不足之嫌,此时应加用性善走窜、搜剔攻坚、逐瘀通络之虫类药,因虫类药飞者升,走者降,具灵动之气,最善入络搜剔络中之邪,而起通经活络之效。

但由于中风患者往往病情复杂,证型多有兼加,因此,周师在以滋阴活血通络为主的同时,根据患者不同情况佐以他法。  

1 内风时起,兼以平肝 清之叶氏在《临证指南医案·中风》曰:“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肝体阴而用阳,肝阴不足,阴不潜阳,最易导致肝阳上亢,而出现阴虚风动之象。此类患者头晕头胀明显,多伴见行走不稳,心烦易怒,脉弦等症,治疗上可兼以平肝息风潜阳之法,药加生龙骨、生牡蛎、石决明等矿物质以重镇降逆、平肝潜阳,天麻、钩藤以平肝息风,或结合天麻钩藤饮、镇肝息风汤加减。

2 火热转炽,尚需降火 唐容川《血证论》谓:“血本阴精,不宜动也……动则多由于火,火盛则迫血妄行”,肝为风木之脏,最易生风起火。肝气不舒,气机郁滞,或痰湿、瘀血等结聚,郁而化火,火热上攻,迫血妄行,血溢脉外,而致中风。此类患者可伴见头晕头胀,口干口苦,心烦易怒,舌红、脉弦数等症,治疗上可兼以清肝泻火之法,药加夏枯草、栀子、黄连等药。

3 痰瘀互结,辅以化痰 明之方贤在《奇效良方》中说:“血瘀不流……津液凝涩,渗着不去,而成痰瘀。”瘀血阻滞,津液不行,停留为饮,聚而成痰,而成痰瘀互结之证。此类患者,多见痰涎雍盛,眩晕恶心,脘闷,苔腻脉滑等症,治疗上可兼以化痰之法,药加白附子、胆南星、竹茹、茯苓等,或结合温胆汤加减。

4 损气致虚,须兼补气 气为阳,津血为阴,阳根于阴,故《灵枢·本神》曰:“阴虚则无气”,津液亏虚,气失所养,导致气虚。中风之病,瘀血是成病之因,血为气之母,阴虚血瘀则气失荣养,气将因瘀而虚,正如王氏所言:“如论虚弱,是因病而致虚,非因虚而致病”(《医林改错·痹有瘀血说》)。气为血之帅,气虚,运血无力,血又因气虚而愈瘀。此类患者多兼见肢体软瘫无力,神疲乏力,纳差,脉细弱等症,治疗上可兼以补气之法,药加黄芪、党参、白术等。

  四 制方求实,有从病从症之异

根据阴虚血瘀是中风的主要病因病机,按照养阴活血通络治法,周师结合自己多年临床经验,制柔肝通络汤为基本方治疗中风,其药物组成为:制首乌15g,桑椹15g,枸杞子30g,丹参30g,葛根30g,红花10g,石菖蒲10g,法夏10g,蝉衣10g,全蝎3g。临床运用时以中医辨证论治为主,同时结合辨病、对症、“三因”制宜论治,灵活多变。

1 结合辨病治疗  根据急性脑血管病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种,周师在治疗出血性中风时则配以活血或和血之品,在治疗缺血性中风时则伍以破血或重用活血之药。此外,根据临床经验或现代研究,某些药或方对某一疾病具有一定疗效,故于临床可结合辨病进行加减。周师对兼高脂血症者加生山楂、槐角、决明子以降脂;兼高血压者加天麻、钩藤、豨莶草以降压,或结合桑钩温胆汤加减;兼冠心病者加瓜蒌、降香、郁金、益母草等以理气活血;兼糖尿病者加苍术、生地、天花粉、石膏、知母等以降糖。

2 结合对症治疗  根据经验或现代研究,某些药对某些症状具有一定疗效,故于临床可结合辨症进行加减。周师对伴见肢体痉挛者加伸筋草或大伸筋、木瓜以舒经;伴见肢体疼痛者加鸡血藤、清风藤、醋延胡索或合四物汤加减以活血止痛;伴见肢体麻木者加豨莶草、鸡血藤、生山楂、黄芪等益气化痰通络;伴见言语謇涩者加白附子、羌活、僵蚕、胆南星以化痰;伴见吞咽障碍者加锦灯笼、青果、木蝴蝶以利咽;伴见情绪抑郁者加柴胡、白芍、郁金以舒肝等。

3 结合“三因”制宜 中医强调因时、因地、因人的“三因”制宜,周师在治肥人时不忘防其生痰,治瘦人时不忘防其生火,春天防其生风,秋天防其化燥等,临床用药之时均需仔细斟酌。

  五 病例举例

1. 患者石某,男,56岁,右侧肢体活动不利3天,以上肢为主,无麻木、疼痛,言语清晰,头晕,无头痛,烦躁易怒,口不干,纳寐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寸关沉弦,尺脉无,测BP:150/95mmHg,右上肢肌力Ⅱ级,右下肢肌力Ⅲ级,头部CT示左基底节脑梗塞。处方予以:制首乌、桑椹、豨莶草、桑枝各15g,丹参、葛根各30g,红花、水蛭、地龙、天麻、大伸筋、僵蚕各10g,钩藤20g,全蝎3g。一周后复诊,右上肢肌力Ⅲ级,右下肢肌力Ⅳ级,余症俱失,效不更方,原方减天麻、钩藤,续服14剂,患肢肌力恢复,活动不受限。

2. 患者易某,女,50岁,右侧肢体麻木3月余,不知水温,无头晕头痛,心烦,口不干,纳寐可,小便2次/晚,大便秘结,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测BP:150/90mmHg,右上肢肌力Ⅱ级,右下肢肌力Ⅱ级,头部CT示左基底节区27×22×40mm3脑出血灶。处方予以:制首乌、桑椹、大伸筋、豨莶草、生山楂各15g,枸杞子、丹参、葛根各30g,红花、地龙、丝瓜络、僵蚕、沙苑子、白芥子各10g,杜仲25g。一周后复诊,麻木减轻,肌力增至Ⅲ级,效不更方,续服14剂复诊诉已知水温,肌力接近正常,又以原方加减调治月余,麻木俱失,但感右侧感觉略差于左则,手脚活动自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