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出于下焦”,出于《灵枢·营卫生会》。 卫,有“护卫”、“保卫”之义。卫气是行于脉外之气。其性傈疾滑利,活动力强,流动迅速。所以说:“卫者,水谷之悍气也”((素问·痹论》)。这种水谷之悍气,其生成和功能正常,都有赖于下焦肾气的温养,也就是说补肾能促进卫气的固护作用。这种理论在体虚感冒和虚劳的证治中有重要指导意义。 应用举隅 患者李某,女性,45岁,长沙人。 【初诊】2011年6月13日。 [主诉]汗出、畏风反复发作4天。 [病状]患者于5天前出现咽痒,次日开始汗出多,畏风明显,晨起洗脸时先要关窗,汗出不停,疲乏无力,口干不明显,不咳,不咽痛,纳食可,大便、小便正常,舌质淡红,苔白厚,脉浮濡。 [诊断]中医:感冒,风寒表虚证;西医:普通感冒。 [治法]健脾益肺,疏风解表,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合人参五味子汤、牡蛎散加减。 桂枝6g,白芍6g,红枣6g,生姜颗粒(3g)1包,党参10g,土白术10g,茯苓15g,麦冬10g,五味子6g,浮小麦30g,煅龙骨30g(布包先煎),煅牡蛎30g(布包先煎),黄芪30g,炙甘草5g。3剂。 【二诊】2011年6月16日。 不恶风,汗出已少,但形寒肢冷,少气懒言,喉中有痰,纳食可,大小便正常,舌质淡红,苔白厚,脉细弱。考虑表邪已解,目前以脾肾阳虚为主,拟改用温补脾肾,固表止汗之法。用附子理中汤合人参五味子汤合牡蛎散加减。 制附片6g(先煎),党参10g,白术10g,炮干姜6g,茯苓15g,麦冬10g,五味子6g,浮小麦30g,煅牡蛎30g(布包先煎) ,麻黄根3g,藿香10g,炙甘草6g。7剂。 【三诊】2011年6月23日。 不恶风,汗出仍多,仍形寒肢冷,不咳,痰不多,纳食可,大小便正常,夜间足抽筋,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考虑阳虚仍存,遵《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寒收引,皆属于肾”之旨,重在温补肾阳,兼以益气固表。仍用附子理中汤合人参五味子汤合牡蛎散加减。 制附片6g(先煎),党参10g,白术10g,炮干姜6g,淫羊藿15g,鹿角霜30g(布包先煎),茯苓15g,麦冬10g,五味子6g,浮小麦30g,煅牡蛎30g(布包先煎),麻黄根3g,木瓜10g,炙甘草6g。14剂。 【结果】2012年8月1日患者陪儿子来就诊,讲一切安好。 【按】《灵枢·营卫生会》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休。”《灵枢·本藏》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关合者也。”此案因素体肺脾两虚,卫气生成不足,因而分肉、皮肤、腠理失于温养,肌表疏松,微受风寒之邪即致营卫不和,卫外失司,而出现汗出恶风之症;脾主四肢,脾虚而化源不足,肢体失于温养,故疲乏无力;其脉浮濡,脉浮主表,乃风邪外袭之象,脉濡主虚,乃汗多伤津之候。其治遵《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之旨,用桂枝汤疏风解表,调和营卫为主,因其脾肺气虚,有伤津之虑,合用人参五味子汤健脾益肺,益气养阴;因其主症为腠理不固之自汗,合用牡蛎散固表止汗。服药后症状减轻,但形寒肢冷明显,乃卫气不能“温分肉、充皮肤”所致,根据《灵枢·营卫生会》所言:“卫出于下焦。”改用附子理中汤温补脾肾之阳,才缓缓渐安。此案所患虽为普通感冒,但因其体虚而邪气虽微,正气难复,恢复缓慢,正如《冯氏锦囊秘录·内经纂要》所谓:“正气旺者,虽有强邪,亦不能感,感亦必轻,故多无病,病亦易愈。正气弱者,虽即微邪,亦得易袭,袭则必重,故最多病,病亦难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