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溪(1281——1358),各震享,字彦修,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金元四大名医之一。他家乡义乌赤岸镇有水名丹溪,所以他被人尊称为“丹溪翁,”早年即爱好医学,后从杭州名医罗知悌学习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学说:着重理解《内径》意旨。他创论多种疾病的病机,是“阳有余、阴不足,”治法主张“滋阴降火”,特别反对用硫磺、水银等矿物药治中风,用辛燥刺激药物治精神病等。处方多奇效,常不复诊,民间称他为“朱一帖”、“朱半仙”其著作宏富,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伤寒辨疑》、《素问纠略》、《本草衍义补遗》、《外科精要新论》等,以及他的门人后来整理的《丹溪心法》、《丹溪医要》、《丹溪治法心要》等书,都为祖国医学的传承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朱丹溪医师治病范围广泛,留下不少医案。下面讲讲他为一位花甲老人治病的故事。 张大爷年过花甲,家中贫穷,儿子服役在外,老两口就守着一块薄地过日子。有一年闹春荒,张大爷家已经几天无米下锅,就煮菜汤糊口。一天清晨,张大爷饿着肚子到地头上打点农活,谁知他一去就是两个时辰,张大妈煮好了一锅蔬菜等他回来一起吃菜当早餐,可就是不见张大爷回来。张大妈只好自己到地头上看看。原来张大爷躺在地边,说是头痛,全身的骨节也疼,又觉得好冷。张大妈一摸他的额头,好烫,却没有出一点汗。张大妈只好央求邻居李大叔将张大爷背了回来,给他喂上几口热汤后,才稍微好了一点,不一会儿就躺到床上睡着了。张大妈以为老伴没什么大碍了,谁知他一会儿又说起胡话来,张大妈赶紧去喊李大叔来瞧瞧。这李大叔五十岁左右的年纪,当年曾经学过医,懂得一些医理,只因家中太穷,没有继续学下去,却也成了一个半拉子医生,加上他为人热情肯帮助人,许多人时常找他开个药方,也治好过好些人的小病。他将张大爷背回来后,就想到是不是让老爷子发发汗就好了呢?张大妈来求他,他就抄了一个叫“参苏饮”的药方交给张大妈。张大妈卖了仅有的一只鸡就到附近的药铺上抓了三剂药回来,张大爷服了一剂之后,果然出了一身大汗,但是没有退烧,继续服完了余下的两剂,仍然只见出汗不见退烧。到了第四天,张大妈又去央求李大叔,李大叔说:“我的药方可能解决不了问题,还是进城去找朱丹溪先生瞧瞧吧。”这一说不打紧,可急坏了张大妈,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哪有盘缠进城啊!李大叔掏出一串铜钱给张大妈,叫她先用着。张大妈又将家里能卖的东西都卖了,免强凑合着才让老两口搭乘一辆马车进了城。 进得城来,已是下午了,可机会还不错,朱丹溪医师往日出诊要晚餐前才回来,今天却没人请他出诊,正好接诊了张大爷。 张大爷向朱丹溪医师讲术了自己患病的经过和症状,也讲了已服过三剂参苏饮发汗的事,朱医师听罢便开始诊脉。诊毕,他说:“大爷您的脉象洪数,而且左手的脉比右手的脉要明显些,这说明患的是内伤症,”因为饥饿,胃里空虚,加上很辛苦地劳作,又受了一点寒气,才发了病。可是上了年纪的人却不能猛烈地发汗驱寒,应当大补其虚,等胃气充实了,体表必然会自行出汗解除病患。我先开个处方,让大爷您每两个时辰服一贴,日夜不可间断。我再给两位老人家找个地方住下,以便观察病情和平共处 服药的效果,老年人的病不太容易治愈,不过,我一定尽全力治好大爷的病。 朱医师叫人给张大爷老两口到附近一家廉价旅店联系了床位,就立即给张大爷开方抓药。处方由人参、黄茯、当归、白术、陈皮、甘草、等药物组成,另加附子二片。抓好药,立即早由工去煎制,一会儿就让张大爷服下了。一个昼夜,张大爷共服下五贴。到了第三天,张大爷的症状基本解除,说话也有头绪,没有说胡话了,但是体温还有点高,尚未完全退热。于是,仍然照原方抓药煎服,只是将附片换成了芍药。 这样,又过了两天,张大爷渐渐地想吃点东西了,精神也好了许多,张大妈给他弄了一点肉汁粥吃了,服药仍是朱医师开的处方,没有间断。又过了三天,张大爷身上自动出汗了,热也退了,只是脉象上仍然存在有数。朱医师说:“应当认为是脉大,因为年纪大的人误服了参苏饮之类的发汗药之后,必然有虚症出现,还是照我开的第一个处方服药吧。”又过了三天,张大爷说他大便不顺畅,朱医师再次为他诊了脉,说:“您这不是真正的大便闭结,而是起病之初服了发汗药而没有吃食物充饥,以至现在气虚。您的病,首先因饥饿引起,所以还是应该照我前面开的处方继续服药,并且再吃一点肉汁粥。” 张大妈按照朱医师的吩咐继续让张大爷服药、吃粥。又过一天,朱医师吩咐药工浓煎了一盆椒葱水,叫张大爷趁热坐到盆里,浸着整个下身泡澡装半个时辰。一个时辰过去后,张大爷终于大便畅通了。但是通过诊脉,张大爷的气血还没有复元,于是,又让他继续照前方服药两天。可两天一过,却又出现了小便不通、小肚子胀的现象,仅仅只在仰卧时才有点滴小便出来。朱医师说:“这是补药的功力还没有到达。于是在前方的基础上,将人参、黄芪的份量增加一倍,叫张大爷服了两天。两天过后,张大爷的小便也畅通了。这样,他的病就基本上好了。朱医师说:年岁大了的人,不能和年轻人一样下药,如果下药猛了就会适得其反,我这个处方,您还得继续服用半个月。”老两口只得听从,就检了药准备回家煎服,因为盘缠钱快花光了, 张大爷和张大妈平时那有时间进城呢,为了张大爷治病,老两口这次可在城里呆够了,要不是朱医师精心治疗,老爷子还不知病成什么样子,老两口对朱医师可是感激不尽。 张大爷辞别朱医师回到家后,又继续服药半月,终于获得痊愈。事后,李大叔说,治病这样不容易,今后,我再也不随便给别人开药方,也不随便给自己开药吃了。 下面讲的是朱丹溪医师为一位少年治愈饭后必吐怪病的故事。 有一位少年,生来个性强易发怒。小孩子耍娇发脾气是常事,可这孩子还有一个毛病,就是每次吃完饭,总要吐出几口,吃饭吐饭,吃面条就吐面条,却又不完全吐完,然后胸腔内还时时发出一种“嗳,嗳”的声音,面色倒没有什么变化,与平常人无异,一般人呕吐时脸色要变红、变白,、他却无事一般。因此,他的父母开始不以为然,认为是儿子调皮捣蛋故意要吐食,至于胸腔里发出“嗳、嗳”声,以为那是一点小毛病,过几天就会好的。谁知过了好些天,少年的毛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厉害,个性也越来越强,稍有不如意的事就大耍脾气。可当父母的却还未觉察到孩子是患病了,总是一个劲儿地宠他哄他。一天,邻居在婶提醒说:“我发现你家孩子吐食不是故意的,还是带他到朱丹溪先生那里去瞧一瞧吧。” 在邻居的劝说下,少年才由父亲带到朱医师那里瞧病。朱医师替少年把过脉后,又在他胸部上听了听。这时少年不作声,他父亲便将儿子吐食和胸腔发出“嗳、嗳”声的事向朱医师说了。朱医师对少年的父亲说:“令郎不但有病,而且病得不轻,现在如果不抓紧治好,长大成人之后就不好治了。这样吧,快吃中餐了,你们父子俩先到对门小饭馆里吃点东西,我随后就过去看看令郎饭后究竟吐得如何。” 于是,父子俩便听从朱医师的吩咐到小饭馆里吃中餐去了。刚刚吃完,朱医师也赶到,正好见到少年呕出两大口,但是没有将吃下去的一碗饭全部吐出。朱医师说:“亲眼见他呕吐,这下我明白了。他的病不在脾胃,而在膈间,原因是他脾气大,动不动就发怒所致。人一发怒会使一大部分血液循环不畅,有的甚至成了死血聚积在膈间,也就是胸腔里,阻碍气流升降,气不畅,则津液不动就变成痰,与循环不畅的血液相搏击,致使胸腔里时而发出,‘嗳嗳’之声。” “啊,原来是这样!恳请先生妙手施治,我当万分感谢!”少年的父亲说。于是,朱医师给少年开了一个叫做“二陈汤”的处方:姜制半夏二钱,陈皮一钱,茯苓一钱、甘草五分,生姜、乌梅适量,煎时另加一些韭菜汁和萝卜籽。 少年和他父亲拿了两剂药回家,按朱医师的吩咐煎服,过了两天,在父亲带领下,少年又去见了朱医师。朱医师对其父说:“令郎胸腔内的秽血还得吐完才行。”于是又开了三剂催吐的“瓜蒂散”,就是前面讲过的张子和医师给肚皮发硬的女子用过的那个处方,由甜瓜蒂和赤小豆组成。少年服瓜蒂散的第一天就开始呕吐,第二天继续服,又吐了,吐出的痰涎中大约有一小杯子淤血。少年第三天仍继续服药,又吐了一天,吐物中的淤血大红有一酒杯盅。 这样,少年服了三天瓜蒂散,也就吐了三天,胸腔内再也没有发出嗳嗳声了。第四天,其父又带着他去见朱医师。朱医师抚摸着少年的头,左瞧瞧右瞧瞧,最后说:“令郎的病已经治好了啊!不用再服药了,只是今后要注意调理饮食和修养生性,那就再也不会犯这种病了。 于是父子俩辞谢朱医师,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