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经验】 刘老认为此病相当于中医病名国家标准的心动悸,亦属于心悸、怔忡、胸痹、眩晕等病症范畴。其发病乃因外邪、情志、饮食及年老体衰,引起邪扰于心,血脉不利,或耗伤气血阴阳,心失所养所致。其病位在心,与脾、肾、肝有关;其病性有虚实之分,虚指气血阴阳的亏虚,实指热、郁、痰(饮)、瘀,两者可以互相转化兼夹。其治疗重在辨别正虚与邪实,要注意辨别虚与实的互相转化与兼夹,在治疗中再根据虚实的这种转化、兼夹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法。 【论治特色】 1.热毒淫心证 见于此病因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所致者,一般仍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主症]心悸出现于感冒之后,有时胸闷而痛,伴发热恶寒,咳嗽咽痛,汗出口干。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细数。 [治法]清热透表,益心定悸。 [方药]银翘散合丹参饮加减。 金银花30g,连翘10g,薄荷10g,荆芥10g,丹参30g,降香10g,桔梗10g,淡竹叶6g,甘草6g。 [加减]心悸、脉结代者,加五味子、柏子仁;胸闷胸痛明显者,加三七、红花;腹痛腹泻者,加木香、藿香;口渴舌质红者,加生地黄、麦冬。 2.邪伤气阴证 多见于此病因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和恢复期所致者。 [主症]感冒后心悸不宁,伴胸闷气短,多汗,咽干口苦,大便干。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清热解毒。 [方药]生脉散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西洋参6g,麦冬10g,五味子6g,金银花30g,蒲公英30g,丹参30g,降香10g。 [加减]若心悸不宁明显者,加灵芝、酸枣仁;气虚明显者,加党参、黄芪;胸部憋闷明显者,加旋覆花、紫苏梗;胸痛者,加红花、川芎;大便干者,加玄参、火麻仁;脉细数或结代者,加炙甘草。 3.肝郁扰心证 常见于此病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者。 [主症]心悸每因精神抑郁而诱发,善太息,胸闷,嗳气,或两胁胀满疼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宁心定悸。 [方药]逍遥散合丹参饮加减。 柴胡10g,白芍15g,郁金10g,当归10g,茯苓15g,酸枣仁15g,白术10g,丹参15g,龙齿30g,炙甘草10g。 [加减] 胸胁胀痛者,加延胡索、生蒲黄;失眠多梦者,加首乌藤、合欢花;心悸不宁明显者,加灵芝;胸闷明显者,加瓜蒌皮、法半夏。 4.瘀阻心脉证 常见于此病因冠心病所致者。 [主症]心悸不宁,时作胸痛,痛如针刺,伴胸闷。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或结。 [治法]活血通脉,养心定悸。 [方药]丹参饮加减。 丹参30g,葛根30g,益母草10g,珍珠母30g,磁石30g,酸枣仁15g,首乌藤30g,山楂10g,甘草10g。 [加减]若心悸不宁明显者,加苦参;胸痛明显者,加三七粉、生蒲黄、薤白;气短自汗者,加人参、黄芪。 5.气虚络瘀证 常见于此病因冠心病所致者。 [主症]心悸不宁,时作胸痛,痛有定处,劳累或活动后明显,伴神疲懒言,乏力自汗。舌质淡黯、苔薄,脉细涩。 [治法]益气活血,通络定悸。 [方药]刘老自拟方芪丹护心饮加减。 黄芪30g,生晒参10g,葛根30g,丹参30g,郁金10g,降香10g,水蛭10g,酸枣仁30g,龙齿30g,山楂30g。 [加减]若心悸不宁明显者,加苦参、灵芝;胸痛明显者,加生蒲黄、川芎;胸脘痞闷者,加石菖蒲、佛手;纳食减少者,加鸡内金、麦芽。 6.气阴两虚证 为此病的最常见证候和基本证候,最常见于气阴两虚体质和各种期前收缩查无明显原因者。 [主症]心悸不宁,时作胸闷痛,气少懒言,心烦口干,大便偏干。舌质黯红、苔薄白,脉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方药]生脉散合芪丹护心饮加减。 黄芪30g,生晒参6g,葛根30g,丹参30g,郁金10g,降香10g,水蛭10g,麦冬10g,五味子10g,山楂30g。 [加减]若头胀痛者,加天麻、钩藤;心悸不宁者,加灵芝。 7.阳虚络瘀证 常见于阳虚体质和各种缓慢心律失常,如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 [主症]心悸不宁,时作心痛气短,形寒肢冷。舌质淡暗而胖、苔薄白,脉沉细而迟。 [治法]温阳益气,活血通络。 [方药]桂枝甘草汤合芪丹护心饮加减。 桂枝10g,黄芪30g,丹参30g,郁金10g,水蛭10g,降香10g,酸枣仁30g,龙齿30g,山楂10g,甘草5g。 [加减]形寒肢冷明显者,加红参、附子。 【临证实录】 1.瘀阻心脉案 患者罗某,女,40岁,长沙市人。 [初诊] 1990年11月9日。 主诉:阵发性心悸1个月。 病史:患者近1个月因经常心悸发作而在多家省级医院就诊,发作时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齐,频发室性期前收缩,ST-T改变。 现在症:心悸每日发作1-2次,持续10多分钟后自然缓解,发作时伴胸闷胸痛,平时疲乏口苦,纳可,大小便可,眠差。 体征:舌质暗红,苔薄,脉细涩。心率72次/分,不齐。 诊断:西医诊断: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缩。中医诊断:心悸,瘀阻心脉证。 治法:活血通脉,养心安神。 选方:丹参饮加减。 用药:丹参30g,葛根50g,薤白15g,三七粉(分冲)6g,益母草10g,珍珠母(布包先煎)30g,磁石(布包先煎)30g,酸枣仁15g,首乌藤30g,山楂10g,甘草7g。7剂。 [二诊]11月16日复诊,心悸明显减少,仍胸闷时痛,口不苦,眠好。效不更方,用上方加瓜蒌皮10g,续服6剂。 [三诊]11月30日。近半个月心悸发作1次,午后有时胸闷,夜间口干不苦,纳可,大便偏溏,舌质淡红体胖,苔薄腻,脉细。用首诊方去甘草,加川芎、鸡内金各10g,麦芽30g。续服7剂。 [四诊]12月7日。心悸未作,胸闷不明显,用三诊方去川芎,加黄芪30g,续服7剂。 [五诊]1991年2月22日。诉间断服用上方,病情稳痛,心悸一直未发作,胸闷亦少,拟用益气通络之法以善后,药用:黄芪50g,丹参15g,生蒲黄(布包)15g,三七粉(分冲)3g,葛根30g,酸枣仁15g,首乌藤30g,龙齿(布包先煎)30g,麦芽15g,续服7剂以巩固疗效。 [按]此案虽然发病只1个月,但有胸痛、舌质暗、脉涩等瘀血为病之象,考虑乃瘀血阻滞心脉,脉络不通,气血因难以运达心肌而不能养心,心失所养故致斯症,此与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所论述的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应用血府逐瘀汤治疗获效的医理是一致的。其治用丹参、葛根、三七粉、益母草活血化瘀,通脉活络;薤白通阳蠲痹;珍珠母、磁石、酸枣仁、首乌藤养心安神,镇心定悸;山楂、甘草和胃宁心。全方以活血通脉、安神定悸为主,与此案证候相符,故取效甚捷。 2.气阴两虚案 患者王某,女,35岁,岳阳市人。 [初诊] 1988年12月9日。 主诉:心悸反复12年、加重1年。 病史:患者近12年因经常心悸多次在当地及省城医院就诊,动态心电图诊断为窦性心动过速,已排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现在症:仍时作心悸,口干疲乏,不多汗,纳食可,大小便正常。 体查:舌质偏淡、边有齿痕、苔薄,脉细数。心率112次/分,律齐。 诊断:西医诊断: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中医诊断:心悸,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宁心安神。 选方:生脉散合芪丹护心饮加减。 用药:黄芪15g,太子参30g,麦冬10g,酸枣仁10g,首乌藤15g,丹参12g,珍珠母(布包先煎)15g,仙鹤草30g,生龙骨(布包先煎)15g,生牡蛎(布包先煎)15g,佛手10g,山楂10g,麦芽30g。14剂。 [二诊]12月30日复诊,症状减轻,心悸只在活动后才出现,口苦,大便偏干,舌质偏红,苔薄,脉细数。心率94次/分。仍守前法,增加养阴清热之药,药用:太子参30g,麦冬10g,白芍10g,女贞子30g,栀子10g,酸枣仁15g,首乌藤30g,丹参12g,生蒲黄(布包)12g,珍珠母(布包先煎)15g。续服14剂。 [三诊]1990年1月17日。诉服上方后症状缓解,已停药1年,仍未复发,现无明显不适,舌质淡红,苔薄,脉细。心率78次/分。守复诊方去太子参、生蒲黄、白芍、珍珠母、栀子,加党参10g,生龙骨(布包先煎)、生牡蛎(布包先煎)各30g,续服21剂以巩固疗效。 [按]此案乃因气阴两虚所致。气阴两虚,不能上奉于心,心失所养,故致心悸;口干而脉数,乃阴虚之征;疲乏而舌质淡,乃气虚之候。其治用黄芪、太子参、麦冬、仙鹤草健脾益气,益阴养血;酸枣仁、首乌藤、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养心安神,镇心定悸;丹参养心通脉;佛手、山楂、麦芽和胃助运。全方益气阴以补其虚,宁心神以定其悸,虚补则病因祛,悸定则症状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