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彩陶匠人胡金贵:追寻穿越千年的那抹“青”

 zzm1008图书馆 2019-03-15

沈丘青三彩第四代传承人胡金贵

近日,在沈丘青三彩第四代传承人胡金贵的工作室,一批彩陶正在进行最后的釉烧工序,胡金贵带着一副老花镜,目不转睛地盯着窑里炉火,火焰的颜色一有变化,他便当机立断地对窑工说:“温度到了。”

在1000摄氏度的高温下烘烤30个小时之后,这批青三彩就将出炉。而在真正亲眼看到前,这次的作品是完美的成功,还是功亏一篑,都不得而知……

沈丘青三彩,又称剔花彩陶,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始于秦汉时期的绿青釉,演变于隋唐,兴盛于明清,在民国期间衰落,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目前在国内仅留存于沈丘县石槽乡的龚寨村。它吸收了剪纸、木版年画的艺术风格,在制陶技艺中自成流派,烧制中饰以两层化妆土,在刻画过程中表现出赭、黄或赭、白两种基本对比色。除以生活中的花、鸟、鱼、虫为创作对象外,还着重吸取了传统戏曲中的艺术元素,烧制工艺非常繁杂,经窑变的青彩堪称一绝。

据当地老人介绍,当初青三彩兴盛的时候,淮河流域的百姓嫁娶时盛行女方必陪嫁一件青三彩器物的习俗。那些陪嫁品上刻有牡丹、梅花喜鹊、莲花鲤鱼等内容。牡丹象征着富贵、梅花喜鹊寓意喜上眉梢、莲花鲤鱼则有连年有余之意。这些题材,无一不来自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青三彩的制作技艺,之前为沈丘县石槽乡龚寨村王氏家族所独有,传男不传女,更不传外姓人。爱好收藏的胡金贵在机缘下收到一个青三彩的陶罐,进一步了解后便深深的被吸引住了,那抹难以捉摸的青色,在两千年的历史中,闪烁着神秘的光泽,让他无法自拔。于是便找到当时的传承人王学之提出拜师,学习青三彩制作技艺。起初王学之老人为尊重祖训,如何都不肯传授。但无奈自家后辈不肯学,眼看家传的技艺要失传。而胡金贵在吃了几次闭门羹后,依然执着地上门求教,几次三番,颇有古时杨时“程门立雪”的劲头。看到胡金贵的执着和诚恳,王学之老人终于下定决心打破成规,收胡金贵做了关门弟子。

烧制完成的青三彩

从选土、筛土、滤土,到揉泥、润泥、制坯、成型、刻画、烧制、窑变、上釉、出彩,青三彩的制作大概有20多道工序,胡金贵用了近5年的时间跟随师傅学习,终于有所成。

“虽然师傅他老人家已经不在了,但是我已经把当时他做青三彩时的场景都用摄像机记录了下来,以方便随时学习。另外,我还把当时拜师时的场面录了像,作为对师傅永远的纪念。”胡金贵有些动情地说,“师傅对我要求非常严格,每一道工序几乎都是手把手地教给我,我唯一的心愿就是让师傅的技艺永远流传下去。

胡金贵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传统青三彩的窑口是烧柴的,但如今大多数从事陶瓷行业的窑口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成品率,都选择了温度更好控制的气烧。是选择快速省力,做些大家都喜欢的东西?还是坚持最传统的亲力亲为,慢工出细活?胡金贵决定遵照师傅的教诲,选择后者。

“严格按照古法而行,从选料到成,周期往往在半年以上,但这样烧出的青三彩釉色与气烧的不同,它往往更加厚重,也更加细腻,有时还会给你带来莫测未知的惊喜,这就是我想把它们传承下去的原因。”胡金贵说。

在胡金贵的坚持与努力下,一度濒临失传的沈丘青三彩重新焕发了活力,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熟知。

如今,已经有20多名专业工匠在胡金贵的工作室从事青三彩的研发与烧制,他们从2011年开始已先后烧出了9批青三彩作品,一批比一批成熟。其中,“戏剧人物画缸”、“葫芦瓶”、“梅瓶”等作品分别荣获河南省第六届、第七届民间艺术最高奖“金鼎奖”,胡金贵也被河南省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河南民间工艺美术家”的称号。

“我有一个理想,总有一天,我要让世界认识我们沈丘的青三彩。”谈到未来时,胡金贵雄心勃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