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为什么宁愿不称帝

 茂林之家 2019-03-15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割据,枭雄四起,华夏大地八方狼烟,那叫一个乱。在这样的情况下,觊觎天下的人,数不胜数,大多是小打小闹,安自己一隅。能够胸怀天下、志在安天下的人不多,在史料的记载下,我们知道三分魏蜀吴,而这三分,是年年的征战和不断的互掐换来的。

我们知道“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词是曹操创造出来的,亦知史料记载曹操是一代枭雄,如说“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等。我们也知道凭曹操的实力,他完全可以称帝。但事实是,他到死也没有称帝,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笔者认为,曹操是中了“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毒,他自始至终都想证明自己,是为汉室江山在拼,在征战;证明他是有德行和操守的人。就算汉献帝刘协用“衣带诏”欲加之罪,暗杀于他,他也没有让自己称帝。曹操的专权揽政,也可以说是被刘协无能、昏庸逼出来的。当时汉献帝刘协要暗杀曾救他命的、养着他的曹操,曹操也没有杀他,只是杀了一起谋害他的董承、董贵人、伏皇后与其皇子。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一方面是想借君威让东汉末年那些蠢蠢欲动的群臣顺服,稳固汉室江山,好统治天下。另一方面也想没有征战,少杀伐,让江山少狼烟。然而在纷乱的时局里,社会动荡,民心不稳,谁能服谁?一“挟天子”落下的口实就更多,起战事的因由也更多。

曹操本是一个有志向有抱负的青年,你看他青年时的几起几落,初为一个主管治安的县副局长,因他法出必行,不畏强权得罪了京官,而被陷害明升暗降,不得不离开岗位。随后被其妹夫的罪行牵连,而免去官职。

曹操本有忠良心,看到岌岌可危的东汉江山急啊,然在进言汉灵帝时却不得待见。多次上书进谏,但人微言轻,难有成效。东汉朝政日益腐败,曹操知道无法匡正,是以退出庙堂。再后来看到董卓乱了朝纲,执掌朝政,把汉少帝废为弘农王,而改立其弟陈留王为汉献帝,又派人把弘农王母子毒死,自称太师,专擅朝政。于是曹操有了振臂一呼,“散家财,合义兵”,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这也应和了一些针对曹操的说法:“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

惜想法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各路军阀早已心怀祸心,各自为政,名为勤王,实则借机壮大自己。随后军阀与军阀之间发生口舌、摩擦、互掐、争斗,所谓的联合军就此不攻自破。曹操想要号召他们去讨伐董卓,又如何可能?明显力有所不逮。这出乎曹操的初心。于是有了征战杀伐不休不止之态势,有了借天子余威助自己一平天下之举。

当然,曹操自封丞相,不能不说是权力欲望。但没这权利,他也不能登高一呼;没有挟天子余威也难去实现他的目标。如果说没有汉献帝刘协密谋杀害他,他也不会杀了刘协的亲信随从及其皇后、皇子。曹操一家老小也得活命不是,如他被杀他的一家老小也不得被诛杀啊?

纵观历史,曹操的一生都在征战杀伐中度过,杀过无数降兵降将,杀过无数对阵将士,也杀过无数无辜百姓。与刘备对弈,与袁绍厮杀,都为一统河山而努力,也就是说汉献帝的建安元年的继续延伸,都是曹操的付出而所得。那么,对于生杀予夺的曹操,为啥不称帝呢?我们来看曹操晚年留下的诗《短歌行》,这个题目他写有两首,第一首发出了‘人生几何’和‘去日苦多’的慨叹。而后以周公自比,抒发了延揽人才,使天下归心的愿望。第二首借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的史事,突出他们虽然有盖世功业,但始终尊奉天子,来向内外臣僚及天下表明自己的心迹。

据相关资料记载,“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出自周瑜之口。

周瑜何许人也?谋士、智者,曹操政敌。笔者认为,这是周瑜为曹操设的一个圈套,用以攻心。曹操早年心怀汉室应该没错,到了晚年,大权在握时,或许想称帝,那也是人之常情。但又迈不过“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坎,他总得拿什么去证明,不至于落下一生的口实。他就不得不硬撑着头皮让汉献帝继续他的建安元年了。(参考《三国志》等相关资料)

(泥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勇哥读史工作室专栏作家,著有《泥人歌》《我多想停下来》等多本专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