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兽骨上篆刻的历史——殷墟甲骨文

 lj0279 2019-03-16

导语:

汉字是民族文化的脊梁骨,是民族文化之根。甲骨文是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出自殷墟,所以人们又称其为“殷墟文字”,其内容大都是卜辞故又称“贞字”。甲骨文是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陶器刻划符号的基础上经过二三干年的孕育、萌生和发展,到商代形成为一种相当进步、相当成熟的文字。

只可惜从甲骨文被发现至今,短短数百年的时间里,却流失了一大半,如今,国外收藏有2.67万片,分藏于12个国家,其中,日本12443片加拿大7802片、英国3355片、美国1882片、德国715片、俄罗斯199片、瑞典100片、瑞士99片、法国64片、新加坡28片、比利时7片、韩国6片。对于国内考古界来说,可谓是损失惨重。

兽骨上篆刻的历史——殷墟甲骨文

清朝光绪初年,在距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2千米处的小屯村,村民经常从田中挖出许多龟甲壳、兽骨。村里有个叫李成的剃头匠,因染上疖疮,意外发现甲骨的药用价值,从此,小屯村人纷纷挖掘,将龟甲、兽骨当作中药材拿去卖给城里的中药铺或收购药材的商人。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夏,京城国子监祭酒王懿荣患了疟疾,他在对比药材时,发现了一块有刻划痕迹的“龙骨”,经过仔细辨认,发现上面刻有文字,于是他立即将药铺里刻有文字的“龙骨”全部买下。他的发现将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提前了1000多年,也因为如此,药材“龙骨”才变成了珍贵的古代文化研究资料,避免了古代文物被进一步地人为毁灭。

兽骨上篆刻的历史——殷墟甲骨文

王懿荣开创中国硏究殷墟甲骨文字之始,被后人尊为“甲古文之父”。在他死后,长子王翰甫将他收藏的甲骨转售给刘鹗。1903年,刘鹗从已获得的5000片甲骨中,精选出1088片,精心墨拓,编辑并出版了我国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著作——《铁云藏龟》。

兽骨上篆刻的历史——殷墟甲骨文

甲骨文被确认为是殷商文字之后,京城内外学界和古玩界一片轰动,纷纷要去甲骨出土地做进一步考查和收购。古玩商们为了垄断新出土的甲骨,哄抬价格,谎称出土地为河南汤阴和卫辉,学者们跟着兜圈子,并未发现真正的线索。宣统二年(1910年),刘鹗死于新疆,其所藏甲骨,大部分被英人哈同购走,小部分散落四方,中国最早由私人保存的甲骨就这样散佚了。

兽骨上篆刻的历史——殷墟甲骨文

在刘鹗之后,著名“甲骨四堂”之一的罗振玉获得甲骨最多,他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到清廷学部任职后,就开始留意搜求甲骨,殷墟地址的最终确定就是得益于罗振玉的努力。1915年,罗振玉亲自前往安阳实地考查,从甲骨文中认出10多个商代晚期的帝王庙号,从而断定甲骨文是商代晚期王室占卜留下的遗物,当时这一石破天惊的发现,令整个学术界为之一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