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哪个朝代的军队最强大一直是一个讨论度很高的话题,对此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一直都存在的一个观点却是:汉人战斗力不如少数民族。许多人以宋朝为例,证明汉人体质勇气都不如北方的少数民族,只能靠数量取胜,战斗力完全比不上匈奴、女真等少数民族。不过这种观点其实非常缺乏根据,是一种主观臆断的猜想。历史上汉人军队不仅不弱,在很多朝代甚至还堪称世界最强,打的匈奴等外敌抱头鼠窜。
不过古代的记载毕竟已经非常久远,史书中也不免自夸之嫌,但距离我们非常近的清朝军队,却十分生动形象地向我们证明了上述观点。提起清朝的军队,许多人都会想到八旗兵,毕竟八旗兵是清朝最正统的军队,里面也都是满族子弟。不过清朝的军队可不只八旗兵,这一点从清朝士兵衣服上“兵”与“勇”二字就可以看出来,清朝的军队有不同的编制。不过我们经常可以在影视节目上看到清朝士兵胸口上印有“兵”“勇”二字,却不知道它们到底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含义。

清朝的军队战斗力其实很强,否则也不会灭了明朝,建立大清国。不过由于八旗兵编制全部都是满族子弟,也就是所谓的上等人,因此他们自视甚高,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不要因为清朝朝堂上有许多汉族大臣就真以为当时的汉人与满族人是平等的了,事实上当时的民族阶级区别非常明显,虽然不至于像元朝那样等级森严,但汉人的地位却仍是不及满族人。在清朝稳固之后,所谓的八旗子弟已经是一个笑话,因为他们疏于训练,不守规矩,编制混乱,基本上没有什么战斗力。更棘手的是,中国实在太大了,光以八旗兵来守卫天下根本无法做到。

在这样的情况下,向汉族人抛出橄榄枝是清朝统治者必须要做的事情,因此清朝开始招募汉人士兵,组建绿营兵。这些汉人部队训练有素,打仗勇敢,战斗力比八旗兵强很多。而八旗兵与绿营兵每个人胸口都印有“兵”字,代表他们是清朝正规部队。这个时候清朝其实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勇”军,只有八旗兵和绿营兵。但随着清朝内部的腐朽,各地起义不断,清政府忙于镇压各地叛乱。八旗兵基本上是一堆酒囊饭袋,战斗力非常低,而绿营兵数量也非常有限,所以清政府的兵力开始捉襟见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清政府下令各地招募乡勇民兵,组建民团军队,胸口上印着“勇”字的便是这些民兵。这些人其实并不算真正的士兵,他们的身份是亦兵亦农,平时在乡里就是普通的百姓,当政府需要时就要立刻组成武装,到前线打仗。“勇”兵打仗非常勇敢,他们多是农民,力气也很大,经过一些简单的训练战斗力便比八旗兵强大很多。但“勇”兵因为不是正规军,所以他们的地位与待遇也远不及“兵”。不过这些“勇”兵的出现也为汉人提供了崛起的机遇,许多著名的汉人将领如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都是靠招募乡勇起家的。所以,衣服上印有“勇”字的士兵,地位虽然远不及“兵”,但他们的意义却远比“兵”高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