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是川蜀大将,为蜀汉立下了许多功劳。只是由于性格的原因,在与诸葛亮的第一次相遇当中,就险遭杀害。有人说是因为魏延背主,为诸葛亮所不喜,借口反骨之事除了他。但是从魏延的出场来看,他并没有做错什么。韩玄并不是一个明主,心中没有道义,眼里只有得失。老将黄忠对其忠心耿耿,与关羽只不过惺惺相惜,便要因此被杀。黄忠对于长沙有多重要,或许真的就如魏延所说“黄忠是长沙之保障”。但是韩玄残暴不仁,对这一老将丝毫没有尊敬,说杀就杀。若不是魏延救下,川蜀又少一大将。“良禽择木而栖”,魏延杀了残暴的韩玄,救下忠心的黄忠,献了长沙。 ![]() 魏延这一系列动作证明,他是一个果断的人,为了刘皇叔弃暗投明。魏延的所作所为,讨好了刘备,这也让他因此避过了诸葛亮的杀害。魏延的能力有多强,从他在《三国演义》第一次出场,就可以看出来。当时刘备被曹操逼迫,不得已去投刘琮。刘琮惧怕曹操不敢收留,于是紧闭城门。魏延仰慕刘皇叔的仁义,于是砍死守门士兵,欲放刘备等人入襄阳。这个时候文聘出来了,与魏延大战,两人旗鼓相当,大战四个小时未分胜负。文聘是三国期间有名的大将,能力出众,当时的魏延还只是一个小卒。这个时候他能与文聘相抗,可见其本领了得。魏延从襄阳逃走,投奔了韩玄,后来又为了刘皇叔杀了韩玄。 ![]() 魏延为了刘备是两次背主,刘备也因此在以后对他多有信任。刘备与刘璋决裂之后,派军攻打蜀州。当时的刘备和刘璋相比,是处于弱势的,兵马不强。但是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体现一个人的能力,在攻打蜀州的时候,魏延凭借自身的实力多有战功。战争结束之后,论功行赏,魏延被封为牙门将军。随之魏延在蜀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刘备对其很是信任。在登基之后,让魏延镇守汉中,并提升为镇远将军。这样的重用是张飞也没有的,这也说明了魏延当时两次投靠刘备是有先见之明的。刘备去世之后,魏延因其自身的功绩并没有被排挤,在刘禅继位之后,魏延又被升为都亭侯。 ![]() 诸葛亮时刻不忘统一国土,再现刘氏帝王中兴盛世。在北伐过程中,魏延与曹魏军队相遇,大败费瑶和郭淮的军队。魏延立了如此大功,被诸葛亮提拔为前军师,进一步封为南郑侯。此后更是立下战功无数,受到诸葛亮的一再提拔重用。只是诸葛亮虽然爱惜魏延的才干,但是同时也提防着魏延。魏延在作战上是勇猛异常,但是性格不好,平时和同事相处的并不愉快。上下对其无不惧怕,也只有杨仪敢与他作对。想起魏延的两次背主杀害同僚,诸葛亮担心刘禅控制不住他。诸葛亮一生最大的错误,死前留妙计诛杀一虎将魏延。以防他对刘禅产生威胁,可怜魏延一生为刘家父子,最后却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而死。 ![]() 笔者认为,魏延的结局是因为诸葛亮为蜀汉的未来担心。在五虎上将尽皆陨落的时机,蜀汉只有魏延能顶大任。所以诸葛亮对他是很信任的,一而再的提拨重用。只是后主刘禅并没有其父的风姿,不能让魏延心甘情愿的臣服于他。以魏延的能力,要是想反了蜀汉,那是轻而易举的事。所以即便是蜀汉的损失,诸葛亮也不得不痛下杀手。诸葛亮这一做法,从大局上说是对的,但是对魏延是不公平的,导致蜀汉更早灭亡。诸葛亮若是在生前培养几个得力手下,那在他去世之后也能保蜀汉兴盛,而不是整个国家无人可用。如果他能放权,不是事事过问,也不会因操劳过多,而早早的去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