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 熟地黄一两(30g) 肉桂去皮,研粉,一钱(3g) 麻黄五分(1.5g) 鹿角胶三钱(9g) 白芥子二钱(6g) 姜炭五分(1.5g) 生甘草一钱(3g)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药理作用】 具有改善微循环、抗肿瘤、抗突变、抗炎、抗菌、增强机体免疫力等作用。 【中医证】 阴疽证。漫肿无头,皮色不变,无热,酸痛,口不渴,舌淡,苔薄白,脉沉。 【西医病】 结核疾病、慢性淋巴炎、骨膜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肌肉囊肿、脂肪瘤等病的临床表现符合阴疽证者。 【方证分析】 本方所治之证乃营血不足,阴寒凝滞肌肉、筋脉、血脉所致。阳气虚弱,寒邪内生,或寒乘阴血不足而侵入,寒血相结,阻塞经气脉络,经气壅滞而为肿,则漫肿无头,皮色不变;寒邪凝滞,则无热,口不渴;舌淡,苔薄白,脉沉,皆为阴寒浸淫之征。治当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方中鹿角胶温补阳气,通阳散结,强壮筋骨;阴血不足,以熟地黄滋补阴血,填精益髓,与鹿角相用,以滋补阴阳,共为君药。寒邪凝结,以干姜、肉桂温阳散寒,干姜偏于助鹿角温阳散寒;肉桂偏于助熟地黄散血中之寒,共为臣药。络脉不通,以白芥子通络化痰散结;麻黄开腠理,启玄府,透邪于外,助白芥子化痰通络消肿散结。《外科证治全生集》曰:“非麻黄不能开其腠理,非肉桂、炮姜不能解其寒凝,此三味虽酷暑不可缺一也。腠理一开,寒凝一解,毒亦随之消矣。”共为佐药。生甘草益气解毒,调和药性,为佐使药。诸药配伍,以奏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效。 配伍特点:补血药配温阳药,血得阳而化生,阳得血而生化;辛温药配滋补药,补中有开结通络,宣中有滋补阳气阴血,补偏救弊。 【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本方是治疗阴疽证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皮色不变,漫肿无头,口不渴为辨治要点。 2.加减用药:若血瘀明显者,加穿山甲、皂刺,以通络散结消肿;若阳虚明显者,加巴戟天、仙灵脾,以温补阳气;若肿块坚硬者,加牡蛎、贝母,以软坚化痰溃坚等。 3.注意事项:阳热证者慎用本方。 【附方】 1.小金丹 (《外科证治全生集》)白胶香 制草乌 五灵脂 地龙 木鳖各一两五钱(各 2.犀黄丸(《外科证治全生集》)牛黄三分( 阳和汤、小金丹与犀黄丸均治阴疽证,阳和汤中既用温阳补血药,又用散寒通络化痰药,是治疗阴疽证的基本代表方;小金丹中既用攻毒通窍药,又用活血涤痰药,治疗寒湿痰瘀之阴疽证;犀黄丸用小金丹中麝香、乳香、没药,又用牛黄,以治疗瘀毒痰结夹热之阴疽证。 【方论选录】 张秉成:“病因于血分者,仍必从血而求之,故以熟地大补阴血之药为君。恐草木无情,力难充足,又以鹿角胶有形精血之属以赞助之。但既虚且寒,又非平补之性可收速效,再以炮姜之温中散寒、能入血分者,引领熟地、鹿胶直入其地以成其功。白芥子能祛皮里膜外之痰;桂枝入营,麻黄达卫,共成解散之勋,以宣熟地黄、鹿角胶之滞。甘草不特协和诸药,且赖其为九土之精英,百毒遇土则化耳。”(《成方便读》) 【方歌】 阳和汤法解寒凝,熟地鹿角炮姜桂, 麻黄白芥草相乘,温阳补血消阴疽。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00.实用中医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