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 黄芪病甚劳役热甚者一钱(3g) 甘草炙,各五分(1.5g) 人参去芦,三分(0.9g) 当归酒焙干或晒干,二分(3g) 橘皮不去白,二分或三分(0.9g) 升麻二分或三分(0.9g) 柴胡二分或三分(0.9g) 白术三分(0.9g) 【用法】 上父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远稍热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药理作用】 具有保护胃黏膜、抗心肌缺血、抗肝损伤、抗肿瘤、抗突变、促进蛋白质合成、增强机体免疫力等。 【中医证】 1.脾虚气陷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白,大便溏泄,脉大而虚软;或脱肛,或子宫脱垂,或久泻,或久痢,或崩漏等,气短乏力,舌淡,苔薄,脉虚弱。 2.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等。 【西医病】 慢性肠胃炎、胃下垂、重症肌无力、子宫脱垂、胎动不安、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病的临床表现符合脾虚气陷证、或气虚发热证者。 【方证分析】 本方所治之证乃脾气虚弱,气虚不升所致。脾胃虚弱,不能纳运,则饮食减少;气血生成不足,则体倦肢软,少气懒言;气虚不能温煦于上,则面色萎白;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则大便溏泄;气虚下陷,则脱肛,胃下垂,或久泻,或久痢;血不得气固,则崩漏;气虚不运,不运而郁,郁而发热;气虚不能摄津,则汗出,汗出又伤津,则渴喜热饮;舌淡,脉虚弱,皆为脾虚气陷之征。治当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方中人参、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共为君药。白术健脾益气,生化气血;当归补血,以使气从血中而生;升麻、柴胡辛散升举,助人参、黄芪升举阳气,共为臣药。陈皮理气和胃,调理气机,为佐药。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佐使药。诸药配伍,以奏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效。 配伍特点:益气药配升举药,以升举阳气;益气药配补血药,使气从血中化生;补益药配理气药,使补药不壅滞。 讨论:补中益气汤治疗证型,有人认为治疗证型有三,一是脾胃气虚证,二是中气下陷证,三是气虚发热证;有人认为治疗证型有二,一是脾虚气陷证,二是气虚发热证,均可供参考。 【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本方是治疗脾虚气陷证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饮食减少,食后脘闷,脱肛,胃下垂,子宫下垂,脉虚弱为辨治要点。 2.加减用药:若腹痛者,加白芍、延胡索,以柔肝止痛;若头痛者,加蔓荆子、川芎,以通经理血止痛;若夹阴伤者,加五味子、麦冬,以滋阴敛阴;若气滞者,加木香、枳壳,以理气解郁等。 3.注意事项:脾胃阴虚证慎用本方。 【附方】 1.举元煎(《景岳全书》)人参三至五钱(9~ 2.升陷汤(《医学衷中参西录》)生黄芪六钱( 3.升阳益胃汤(《内外伤辨惑论》) 黄芪二两( 补中益气汤、举元煎、升陷汤与升阳益胃汤均能治疗气陷证,其中补中益气汤与举元煎均用人参、黄芪、炙甘草、升麻、白术,补中益气汤中又用柴胡、当归、陈皮,补中益气汤升举作用较举元煎明显,更有补血行气作用;补中益气汤与升陷汤均用黄芪、柴胡、升麻,升陷汤又用知母、桔梗,补中益气汤益气升举作用较升陷汤明显,而滋阴清热作用则不及升陷汤;补中益气汤与升阳益胃汤均用黄芪、人参、陈皮、柴胡、白术,升阳益胃汤又用独活、羌活、防风、半夏、茯苓、泽泻等,有散寒化湿作用,以治疗脾胃虚弱夹外寒内湿证为主。 【方论选录】 吴崑:“是方也,参、芪、归、术、甘草,皆甘物也,故可以入脾而补中气,中气者,脾胃之气也。人生与天地相似,天地之气一升,则万物皆生,天地之气一降,则万物皆死。故用升麻、柴胡为佐,以升清阳之气,所以法象乎天之升生也。用陈皮者,一能疏通脾胃,一能行甘温之滞也。”(《医方考》) 汪昂:“黄芪补肺固表为君;脾者肺之本,人参、甘草,补脾益气,和中泻火为臣;白术燥湿强脾;当归和血养阴为佐;升麻以升阳明清气;柴胡以升少阳清气。阳升则万物升,清升则阴浊降。加陈皮者,以通利其气,生姜辛温,大枣甘温,用以和营卫,开腠理,致津液。诸虚不足,先建其中。中者何?脾胃是也。”(《医方集解》) 【方歌】 补中益气参术芪,升麻柴胡与陈皮, 当归甘草益气血,甘温除热治下陷。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00.实用中医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