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补: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仲景中医交流 2022-01-29

补中益气汤

原文 

黄芪(病甚,劳役热者一钱)

甘草(以上各五分,炙)

人参(去节,三分,有嗽去之。)

当归身(三分,酒焙干,或日干,以和血脉)

橘皮(不去白, 二分或三分,以导气,又能益元气,得诸甘药乃可,若独用泻脾胃)

升麻(二分或三分,引胃气上腾而复其本位,便是行春升之令)

柴胡(二分或三分,引清气,行少阳之气上升)

白术 (三分,降胃中热,利腰脐间血)

上件药㕮咀。

【作者】 李东垣

【出自】 脾胃论》

【用法】

1、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量气弱气盛,临病斟酌水盏大小,去渣,食远,稍热服。如伤之重者,不过二服而愈;若病日久者,以权立加减法治之。

剂量

参考

1黄芪(炙)4.5克,人参、甘草(炙)、白术各3克,陈皮、当归2克,升麻1克,柴胡1.2克,加生姜、大枣。李东桓《脾胃论》

2人参(三钱)生黄芪(一两)柴胡(三分)炙草(一分)当归(五钱)白术(五分,土炒)升麻(三分)陈皮(二分)莱服子(五分,炒,研)《傅青主女科》

3人参(五钱)黄芪(三钱,生用) 柴胡(一钱)甘草(一分) 当归(三钱,酒洗)白术(五钱,土炒)茯苓(一两)升麻(三分) 陈皮(三分)《傅青主女科》加减

4人参、黄芪、白术各4.0 陈皮、生姜、大枣、柴胡各2.0 甘草1.5 升麻1.0

5现代剂量:黄芪18克,炙甘草9克,人参6克,当归3克,陈皮6克,升麻6克,柴胡6克,白术9克

6、人参一钱,黄芪三钱,柴胡一钱,升麻三分,当归三钱,陈皮一钱,甘草一钱,白术三钱。陈世铎《石室秘录》

【组成】 

人参 甘草 白术 柴胡 黄芪 升麻 陈皮 

【功效】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时机

1、上一方加减,是饮食劳倦,喜怒不节,始病热中,则可用之;若末传为寒中,则不可用也,盖甘酸适足益其病尔,如黄芪、人参、甘草、芍药、五味子之类也。

加减 

1如恶寒冷痛者,加去皮中桂一分或三分(桂心是也)。

2如恶热喜寒而腹痛者,于已加白芍药二味中更加生黄芩三分或二分;

3如夏月腹痛, 而不恶热者亦然,治时热也。

4如天凉时恶热而痛,于已加白芍药、甘草、黄芩中,更少加桂。

5如天寒时腹痛,去芍药,味酸而寒故也,加益智三分或二分,或加半夏五分、生姜三片。

6如头痛,加蔓荆子二分或三分。如痛甚者,加川芎二分;如顶痛脑痛,加本三分或五分。如苦痛者,加细辛二分,华阴者。诸头痛者,并用此四味足矣;

7如头上有热,则此不能治, 别以清空膏主之。

8如脐下痛者,加真熟地黄五分,其痛立止;如不已者,乃大寒也,更加肉桂(去皮)二分或三分。《内经》所说少腹痛,皆寒证,从复法相报中来也。经云大胜必大复,从热病中变而作也,非伤寒厥阴之证也(仲景以抵当汤并丸主之,乃血结下焦膀胱也)。

9如胸中气壅滞,加青皮二分;如气促,少气者,去之。

10如身有疼痛者,湿,若身重者,亦湿,加去桂五苓散一钱。

11如风湿相搏,一身尽痛,加羌活、防风、本根,以上各五分,升麻、苍术以上各一钱,勿用五苓,所以然者,为风药已能胜湿,故别作一服与之;如病去,勿再服,以诸风之药,损人元气,而益其病故也。

12如大便秘涩,加当归梢一钱;闭涩不行者,煎成正药,先用一口,调玄明粉五分或一钱,得行则止,此病不宜下,下之恐变凶证也;

13如久病痰嗽者,去人参;初病者,勿去之;

14冬月或春寒,或秋凉时,各宜加去根节麻黄五分;如春令大温,只加佛耳草三分,款冬花一分;如夏月病嗽,加五味子三十二枚,麦门冬(去心)二分或三分;

15如舌上白滑苔者,是胸中有寒,勿用之;

16如夏月不嗽,亦加人参三分或二分,并五味子、麦门冬各等分,救肺受火邪也;

17如病患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一分或三分;如不能食,心下痞,勿加黄连;

18如胁下痛,或胁下急缩,俱加柴胡三分,甚则五分。

应用 

1凡人右手寸脉大于左手寸口之脉,无论其左右关脉,与左右肾脉之大与小、沉与浮,即以此方投之,无不神效

2阴虚而下陷者,譬如人阴虚脾泄,岁久不止,或食而不能化,或化而溏泄是也。方用熟地五钱,山茱萸五钱,北五味一钱,白术一两,山药三钱,车前子一钱,肉桂一钱,茯苓三钱,升麻三分,水煎服。(升阴汤)此方之妙,纯是补阴之药,惟加升麻三分,以提阴中之气,阴气升而泻自止;乃又有温热之味,以暖命门而健脾土,又何至再行溏泄哉
3中气下陷之证之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久泻久痢。
4气虚发热证。发热,自汗出,渴喜热汤,少气懒言,肢体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脉虚软无力。

说明 

1今详《内经》、《针经》热中寒中之证列于下。

2、《调经论》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

3、补中益气汤是李东桓先生《脾胃论》的名方,应用很广泛,现代也有新应用,比如癌症做放疗、化疗之后身体很虚弱,会经常用到补中益气汤。

4、补中益气汤调和脾胃养脾胃补气(以补脾气为主),并把阳气往上提,以治疗气陷。气陷的表现是脏器下垂,比如子宫脱垂疝气胃下垂等。

5、在《解析方剂学》中,补中益气汤是作为治疗便秘、尿失禁、口苦、大量掉发、耳鸣、眼睛疲劳、全身倦怠,以及气虚调养的方剂。

6、补中益气汤治疗腹泻,它调养脾胃,同时也可以来治便秘,是针对大病过后身体气太虚弱,会便秘是由于气虚严重造成肠道蠕动无力所致,要把气补起来,肠道力量才会变好,也就能通便。

7、补中益气汤方性偏温热,偏补,纯升性,方中当归、升麻、黄芪、人参全部往上升,没有降性药。收散和润燥则差不多。

【应用集锦】

1、(1偏头痛为少阳头痛,即胆经痛:川芎3钱,勾陈3钱,白附子3钱,僵蚕 –风痛止痛剂;白附子专治风吹就痛的头痛,勾陈钻入头脑深处。头病必用川芎,川芎专走血管,并合用白附及勾陈去头痛且活血。

2小孩的偏头痛也可以用吴茱萸汤

3发作性偏头痛,一般病程较短者,用小柴胡汤去人参加桂枝,因风邪在早期宜散不宜补,故去人参之补,加桂枝之散。

4左边头痛者,用小柴胡汤加川芎、当归、防风、羌活。其偏右边头痛者,用补中益气汤加白芷、独活、蔓荆子、酒炙黄芩

5时久难愈的偏头痛,应从厥阴治之,乌梅丸

2气虚作眩,症见眩晕,甚则仆倒,不省人事,自汗恶心、呕吐,脉虚细弱。治疗时,用补中益气汤加天麻、半夏,以升阳益气、调补脾胃、驱风降逆,诸症可愈。

3补中益气汤“治目晡、两目紧涩,不能瞻视者”。

4病得之外感而恶寒发热者,必见有余之脉;病得之内因恶寒发热者,全是不足之脉。“阴脉(尺)不足,阳往从之;阳脉(寸脉)不足,阴往乘之”。补中益气汤之方为功最巨也。

5、淋证有石淋、劳淋、血淋、气淋、膏淋等五种;
特征小便涩痛欲便不出不便自来淋离不断甚则滴沥难出。劳淋还有遇劳即发小便淋沥不绝
1劳于脾者,应补中益气汤与五苓散分进;

2思虑而致者宜归脾汤;
3劳于肾者,宜生地黄丸;

4寒者宜金匮肾气丸
5精败之淋茎中涩痛金匮气丸可救大小便牵引而痛痛则欲便便则欲痛宜倍桂、附。

6胬肉攀睛:
1色赤深红而暗,为瘀血;而时发时止则为肝肾阴伤,故治者当活血滋阴,桃核承气汤加减:石斛12克,麦冬12克,当归9克,赤芍9克,桂枝9克,桃仁9克,元参30克,煅龙骨12克,煅牡蛎12克,蝉蜕6克,全虫3克;
2脉见虚大,右大于左,气阴俱虚,治以补气养阴,补中益气汤

比较集锦

1心下及两胁痞塞,一如柴胡汤证而轻者,诊其皮肤,如前述桂枝加黄芪汤证,而见正气不足,不能畅达者,为当用补中益气汤之腹证。

1补中益气汤:黄芪(五分,热甚者一钱)甘草(炙,五分)人参(三分,去芦,有咳去之)当归身(二分,酒焙干,或日干)橘皮(二分或三分)升麻(二分或三分)柴胡(二分或三分)白术(三分)

2小柴胡汤: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炙) 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3桂枝加黄芪汤: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黄芪二两

21(邪)气实(正)气虚,羸弱而难施:方用补正之药佐以祛邪之品:人参一钱,白术一钱,甘草一钱,柴胡三钱,白芍三钱,麻黄一钱,半夏一钱,水煎服。

2气陷,补中益气汤

3气衰,六君子汤

4气寒,人参白术附子汤

5气虚,则用四君子汤

6气郁,则用归脾汤

7气热,则用生脉散

8气喘,则用独参汤

9气动,则用二陈汤人参

10气壅滞,则用射干汤

11气逆,则用消遥散

12气实:壮盛而易察:枳壳五分,白术一钱,陈皮五分,茯苓三钱,甘草一钱,山楂十粒,柴胡一钱,白芍三钱,炒栀子一钱,水煎服。

3、(1丹栀消遥散少阳虚证有肝病者。即以小柴胡汤之虚证,轻度胸胁苦满,容易疲乏,并伴有各种神经症状。

主诉四肢倦息、头重、脑晕、失眠、易怒、逍遥性热感(常有不固定之灼热感)、月经不调、午后上逆感与颜面潮红;又背部恶寒或蒸热感,汗出等均可列为本方之参考证。

2小柴胡汤少阳病实证,胸胁苦满。

3柴胡桂枝干姜汤少阳病,腹部动悸。

4补中益气汤虚劳,虚甚,无神经症状。

5当归芍药散血证,疲劳,无胸胁紧张。

6抑肝散加陈皮半夏:血证、多怒,不眠,神经症,由胸胁至心下动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