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求因,治病寻机—导师临床辨证及用药特点 1 从肝论治糖尿病胃轻瘫理论依据 导师张兰教授根据多年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的临床经验,认为糖尿病胃轻瘫当从“肝”来论治,因 消渴病的发生与肝密不可分,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 说:“消渴者,足厥阴之病也��凡木之性,专欲疏泄, 疏泄不遂,则相火失其蛰藏”。《本草经疏》及清·唐容 川所述:“木之性主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 疏泄之,而水谷乃化。”《素问·保命全形集》云:“木需 土疏,土得木而达,木赖土荣,木得土而发。”随着消渴 病程的进展,患者久病多郁,情志不畅,肝失疏泄导致 肝气郁结,而与情志调节最为密切的脏腑为肝脏,且 肝与脾胃同属中焦,肝失疏泄直接影响脾胃之运化腐 熟,表现为痞满;清·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叙述: “肝气不舒,脘痛呕恶”,“肝木肆横,胃土必伤;胃土久 伤,肝木愈横。”因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导致肝胃不 和,胃脘嘈杂疼痛,胃失和降最终导致胃气上逆发为 恶心、呕吐。糖尿病胃轻瘫的表现均与气的运动失常 有关,肝主疏泄,调畅全身之气,故张师在治疗上注重 疏肝理气。同时现代研究也表明 [8] :中医五脏中肝脏 与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密切相关,肝主疏泄的功 能与植物神经功能密切相关。肝失疏泄则植物神经 功能紊乱,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交感神经功能亢进 可通过交感神经 - 肾上腺髓质反应,使儿茶酚胺、肾 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并通过抑制肾上腺 受体和 β- 受体的兴奋调节,抑制胰岛素的分泌,使 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进而促进糖原分解;同时还增 加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抑制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摄 取利用,表现为血糖增高。 2 谨守病机,辨证论治 张兰教授在临床辨证治疗上将中医理论与现代 医学研究巧妙结合,以“疏肝理气”为切入点,根据患 者的不同临床表现将其分为肝郁胃热型,肝郁脾虚 型,肝郁血瘀型,将糖尿病胃轻瘫分型论治,笔者有幸 从师侍诊,深刻体会导师辨证论治过程,将其治疗糖 尿病胃轻瘫经验总结如下。 2.1 肝郁胃热型 此类患者平素性情急躁易怒,日久 肝郁化火,脾胃郁热,正如金·刘完素在《三消论》中云: “夫消渴者,或因耗乱精神,过违其度,而燥热郁盛 之所成也。”大怒伤肝而致肝失疏泄日久导致肝气郁 结化火,燥热伤阴,上刑肺金,中伤胃阴,下耗肾水,最 终导致消渴病的发生,随着病程进展,消渴病久,胃阴 虚益甚必会引起气阴两虚,最终导致胃轻瘫的发生。 此型多见于中年男性,临床表现为:口渴多饮,且渴喜 冷饮,胸胁苦满,呃逆,烧心,胃中灼热感,平素嗜食肥 甘厚味,便秘,舌质红,苔黄厚腻少津,脉弦数。张兰 教授辨证为肝胃郁热,治以清肝泻火,和胃降逆,方选 大柴胡汤加减,其组方为柴胡、酒大黄、枳壳、黄芩、芍 药、半夏、炙甘草、厚朴等。若患者口干、口渴明显,在 主方基础上加入黄精、知母、麦冬等生津止渴之药;导 师善用酒大黄替代原方中大黄,旨在避大黄峻猛泻下 之力,且酒大黄用量较小,酒制后入阳明胃经,善泻胃 火,通便泄火同时不伤脾胃之气,若便秘症状较重,善 与火麻仁、桃仁相配以润肠通便。若有口苦、痞满呕 吐、目赤肿痛症状,在上方的基础上加入黄连、石斛、 泽泻等以清肝胃热;若胸胁胀痛,则加入木香、延胡索 以疏肝行气止痛;若有胃痛反酸加入瓦楞子以制酸止 痛;若出现盗汗、心烦症状则加丹皮、栀子、地骨皮、旱 莲草等以滋阴敛汗除烦;寐差,加入酸枣仁、茯神等安 神之药。 2.2 肝郁脾虚型 此型多见于中年女性,临床症见: 情绪低落,抑郁寡欢,胃脘胀满不舒,善太息,口苦,面 色少华,少气懒言,倦怠乏力,胃部常有食后饱胀感, 大便多溏泄不成形,舌质淡暗,舌体胖大,边有齿痕, 舌苔白腻,脉多沉细弱。肝属木,喜调达,疏泄全身之 气;脾胃属土,脾主运化升清,胃主受纳腐熟,肝木疏 土,维持着体内水谷精微代谢的平衡。《血证论脏·脏 腑病机论》云:“木之性主于疏泄,食之入胃,全赖肝木 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肝喜条达,肝失疏泄直接 影响脾胃运化腐熟。若平素心情抑郁,情志不舒,肝气 郁结,横逆犯脾,脾气亏虚,运化失常则发为胃轻瘫。 《金匮要略》中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故导师张兰教授在治疗上将疏肝理气与健运脾气放在 同等地位,以小柴胡汤与四君子汤两方加减来治疗,组 方为柴胡、半夏、党参、甘草、黄芩、白术、茯苓、枳实、 厚朴等药。由于此类证型多见于中年女性,尤其是更 年期女性症状更为明显,导师在治疗上注重中医学整 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相结合,运用因人制宜的原则,善用 香橼与佛手相配以疏肝理气,若胸胁胀闷明显,加入瓜 蒌、薤白等以宽胸利气;胃寒怕冷加入干姜、砂仁以温 脾胃之阳;腹胀、食欲不振加入焦三仙、木香、枳壳、以 行气消食开胃;若有活动后汗出,则加入黄芪、五味子 以补气敛阴止汗;寐差加莲子、百合等。 2.3 肝郁血瘀型 此证型临床多见于老年人,消渴病 程较长,血糖控制不佳,形体消瘦,临床上症见:口干、 口渴,渴不欲饮,胃脘部胀痛,呃逆,舌脉多表现为舌 质紫暗,有瘀点或瘀斑,舌苔白腻或黄,脉沉细弱或滞 涩。消渴久病多郁,患者多精神紧张,忧愁焦虑,叶天 士《临证指南医案》有云:“心境愁郁,内火自然,乃消 渴大病。”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肝失疏泄不仅使 全身之气升降出入失常,更会导致血糖的波动。《血 证论》曰“瘀血在里,则口渴,所以然者,血与气本不相 离,内有瘀血,故气不得通,不能载水津上升,是以发 渴,名曰血渴,瘀血去则不渴矣。”气为血之帅,气行则 血行,气滞则血阻,肝气郁滞日久必会导致瘀血的形 成,因此疏肝理气极其重要。肝气疏则瘀血祛,诸证 得以减轻。所以导师在治疗上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为原则,用血府逐淤汤加减,方药组成为当归、生地、 桃仁、红花、牛膝、太子参、炙甘草、赤芍、枳壳、柴胡、 川芎等。导师在用药上善用丹参配赤芍、桃仁配红花 活血化瘀;且此型多见于病程较长的老年人,多有肝 肾不足,故导师在主方中加入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 等补益肝肾之品,祛瘀兼顾扶正;由于瘀血形成,部分 患者还会出现四肢刺痛麻木症状,张师善用苏木、络 石藤、鸡血藤等药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此外《血证 论》言:“淤血既久,亦能化痰。”若有痰多、呕吐痰涎 症状,加入法半夏、竹茹以化痰止呕;若有大便溏,则 用山药、薏苡仁等健脾祛湿之药;瘀血日久化热,热扰 心神出现寐差时,在上方基础上加入龙齿、夜交藤、酸 枣仁以滋阴除烦,重镇安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