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碑与王羲之的楷书官司

 灵芝才子 2019-03-16

【千千千里马原创-魏碑-楷书】

谢谢你的提问。你的提问是楷书与魏碑 有没有一致性的问题。

我的回答是,当然有一些一致性的,所以,隋唐时代,也不是完全都是“楷书”,而是楷书魏碑并存的。

中国书法史上是没有“魏碑”这个说法的,清代才提出“魏碑”。而楷书这个词,起码唐代也没有。

东魏《敬史君碑》。

魏碑,指的是产生于北魏时期的碑刻书法。清代以前没有什么研究,因为,魏碑是一个被唐代以后遗忘的书法。

但是,清代对魏碑的研究比较笼统,没有具体分析“魏碑”书法产生的原因,也没有区别同样是“魏碑” 书法差异却是很大的。

比如说《爨龙颜碑》与《瘗鹤铭》、《郑文公碑》的笔法风格差异很大,与《始平公造像记》的笔法风格的差异也很大。

这样,对于我们现代书法研究,也就带来一个问题。

”《瘗鹤铭》。

为什么有的魏碑与楷书差别不大?为什么有的魏碑与楷书差别那么大?

这些问题完全是传统中国书法史的错误造成的。

传统的中国书法史,实际上是一个王羲之书法体系。

这个书法史分两个阶段认为,王羲之以前是大篆小篆,然后是隶书。隶书之后一变,就是楷书了。

所以,从王羲之开始就是楷书、行书 、草书的书法时代了。

《郑文公碑》。

但是,历史事实是,楷书不是因为王羲之的整理成熟,一下就流行全国了,而是隶书在王羲之时代继续使用、发展、变化。

一部分接近王羲之的书法就是楷书体系,一部分与王羲之书法风格不同的,就保留了一些隶书的尾巴。

这些有隶书尾巴的书法,大部分就是“魏碑”。

为什么魏碑书法体系里差别很大,而楷书体系差别不是很大?

《始平公造像记》。

这个道理恰恰就是因为,魏碑直接从隶书演变,因为隶书的风格是从民间书法发展过来的,所以,风格特别多,而魏碑也是民间书法家对隶书的楷化,所以风格差别很大。

而楷书是限制在比较传统的书法家体系的。

例如,王羲之学卫夫人,卫夫人学钟繇,钟繇据说是学蔡邕。

而王羲之又传王献之,王献之传羊欣,羊欣传王僧虔,王僧虔传智永,智永传虞世南。

那么,在这样比较单传的一个书法传统里,书法风格和用笔方法,自然就差别不是很大了。

王献之《洛神赋》。

而魏碑书法的使用者占绝大部分群体,所以, 有广泛的使用者和传播者。但是,魏碑也是不断发展的,最后与楷书不谋而合。

隋仁寿三年(603)的《苏孝慈墓志》

所以,隋唐时代的书法,看起来有点不像“楷书”,这是因为,我们长期并没有学习魏碑,对魏碑非常陌生。

包括今天我们都说欧阳询的书法有魏碑遗迹,但是,古代没有这样的看法,因为古代没有魏碑这个概念。

欧阳询《皇甫诞碑》。

事实上,有不少“魏碑”非常接近楷书,只是没有承传这些书法。

隋唐时代,书法的统一性有了很高的自觉,所以,抛弃“魏碑”也是历史的必然。

只有近代才提出魏碑问题,同时又学习魏碑了。

目前,大多数人认为,魏碑中有些书法作品,也是楷书作品楷书风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