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懂公司: 商誉政策变化解读:一颗可能随时引爆的雷 1月4日,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官网披露的《企业会...

 零号本 2019-03-16

1月4日,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官网披露的《企业会计准则动态(2018年第9期)》提到,大部分咨询委员同意随着企业合并利益的消耗将外购商誉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这一商誉的后续会计处理方法。大部分咨询委员认为,相较于商誉减值,商誉摊销能够更好地实现将商誉账面价值减记至零的目标,因为商誉摊销能够更加及时、恰当地反映商誉的消耗过程。

若商誉减值改为摊销,意味着上市公司商誉以逐步摊销的形式替代一次性归零,这极大减轻了公司业绩波动的风险,并降低商誉“爆雷”的可能性。

商誉是什么

官方定义:商誉是指能在未来期间为企业经营带来超额利润的潜在经济价值,或一家企业预期的获利能力超过可辨认资产正常获利能力(如社会平均投资回报率)的资本化价值。

上面官方定义看不懂很正常,我也看不太懂。简单地理解,商誉就是公司在进行投资收购时付出的钱大于被投资企业的资产价值。举例说明:美的以近300亿收购库卡,但库卡账面只值80亿,这其中差额220亿就计入商誉。

商誉怎么减少

从上面的举例大概知道商誉是什么了,那商誉是怎么减少的呢。

目前会计准则上是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如美的每年年末要对收购的东芝及库卡而带来的商誉进行减值测试。当年收购库卡时,机器人正是火热,美的为此付出了很高的溢价进行收购。但经过一两年,现在再来看此项收购,对库卡的价值重新进行评估,它的价值或许就没这么高了,这个差额就得进行商誉减值。

投资本来就是高风险的,所以商誉减值本应该是很正常的,但减值测试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是公司通过评估来确定的。对于公司来说,一般不会轻易地进行减值,一减值不是说自己的投资决策是有误,除非被证实才会进行大幅减值,所以商誉很可能是个大雷。

近十年商誉的情况

近十年,A股上市公司的总资产增长挺快的(从60万亿到224万亿,增长3.7倍),但商誉增长得更快(从0.08万亿到1.3万亿,增长16倍)。2013年以前,商誉占总资产的比重还在1‰多点,从2014年开始大幅增长,到现在这2年都有5‰以上了。

商誉的增长是来自于企业间的投资并购而产生的,这面的结论也与近几年企业间的投资并购不断增多相符合。近几年有的企业为了多元化或转型进入新领域,都积极地进行投资并购。

投资是高风险的,如果公司能投资得当,有可能获得快速发展,甚至重生的机会,但我们看到的更多的只是眼花缭乱的投资并购,有些企业不惜成本地进行大势并购重组。

哪些企业商誉较多-排名前20

排名规则:取2017年的年报数据中的商誉金额除资产总计的比例,如众应互联的商誉21亿,总资产为29亿,商誉比例计算为71%。

上面是A股上市公司排名前20名。从前20名来看,传媒行业不仅勇夺冠军,还占了11席,占半数。

哪些行业商誉较多

传媒依然勇夺冠军,行业商誉比例达到15%,接下来是休闲服务、计算机、医药生物、家用电器。有投资一般就会产生商誉,有商誉不一定是坏事,但高商誉是值得关注,要多花些心思去关注该公司该行业的商誉情况。

政策变化解读

商誉从减值测试改为摊销(应该为摊销+减值测试,如无形资产类似),短期估计还不会执行,还只是讨论阶段。

原来的减值测试:因为主观评估影响太大,不到不得已的话不会轻易减值,但一旦减值就是大额减值,会对当年业绩造成巨大变化。

摊销+减值测试:估计会按20或30年进行摊销,然后年末再进行减值测试。对于商誉不高的企业来说,就跟无形资产一样,每年进行摊销不容易造成业绩巨大波动。通过每年摊销后,减值测试的压力就很小,一项投资通过5年摊销后就算证实失败再进行减值此时金额也会大幅减少。对于目前商誉较高的(如上面的前20名)企业来说,如果改为摊销,影响会很大。

$众应互联(SZ002464)$ 为例来说,2017年营收5亿多,年利润1.9亿(主要还是营业外收入有2.2亿)。如果它的21亿商誉按20年来摊销,每年得摊销1亿多点,利润立马减大半。

再看$星普医科(SZ300143)$ ,2017年营收3亿多,年利润1.38亿。如果它的18亿商誉按20年来摊销,每年得近1亿,利润就只剩零头4千万了。

再看$美的集团(SZ000333)$ ,2017年营收2419亿,年利润173亿。如果它的289亿商誉按20年来摊销,每年得近14亿,对利润影响有8%。虽然美的商誉较大,但它的业绩较好,不管是摊销还是减值,对的影响会小些。@今日话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