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体系中的经方应用--痞证

 松静空空 2019-03-16

痞证的内容虽在伤寒论太阳病篇下出现,但痞证的基本病机已属于阳明中风的范畴。

首先来分析痞证,泻心汤第一次出现在伤寒论第149条,这一条阐释了小柴胡汤误下致痞的情况。柴胡汤证误下,导致邪热内陷,胸中痰热结聚,出现“心下满而硬痛”的症状,即为结胸证;若湿热或气分郁热痞结不通,出现“但满而不痛”的症状,即为痞证。

当然临床绝不可如此草率一概而论。一方面需要注意这里出现的痞证,不一定就是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其亦可能是湿热痞、气痞等情况,同时结胸证也是如此,并非有“心下满而硬痛”的症状即用大陷胸汤治疗,还需要具体分析其病机,鉴别它到底是哪种结胸证,水热、痰热、气滞热郁等多种可能。同样,小陷胸汤证痰热结滞未到达一定程度,可能并没有心下痛的症状,这时候也绝不可以和痞证相混用泻心汤治疗。总之我们不能过于教条地依照原文,而是需要精细辩证,把握病机。

01

湿热痞    正治主方

刘左,26岁。口腔溃疡迁延两月余。心下灼热,痞满纳差。口中黏腻不爽,大便溏滞。喜食寒凉。舌红,苔黄腻略厚。脉滑。 

 法半夏12  黄芩12  黄连6  党参6  干姜3  炙甘草8   大枣3枚   三副

服两剂症未见缓,反心下灼热益甚,口腔溃疡亦有新生。舌绛,苔黄腻。 

 法半夏10  黄芩12  黄连6    三副

尽三剂心下灼热已除,口腔溃疡已不甚疼痛,大有敛势。口中清爽,大便略见成型。

分析:

此案患者出现心下灼热、痞满、口中黏腻不爽、大便溏滞的症状,属于湿热郁结、气机痞塞的湿热痞无疑,但一诊失于鲁莽颟顸,误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导致热象郁滞进一步加重,出现“心下灼热益甚”。这是因为半夏泻心汤中虽有夏、芩、连治疗湿热痞结,更有参、姜、草、枣等温中补气药,针对中焦阳气不够振奋、脾胃虚弱施效,类似于用理中汤治疗太阴虚寒证。而此案患者并无此部分病机,故二诊只用夏、芩、连治疗湿热痞结对证治疗。所以说,半夏泻心汤针对的病机为阳明痞证与太阴病之间的过渡状态,而湿热痞的正治主方很可能即为夏、芩、连三药而已。

02

从少阳证来路考虑 痞证

张右,41岁。情志不畅,乏力懒言、头昏蒙、纳差、口干苦已一周。近二日纳呆,心下痞满,乏力少神。时有胃脘灼热泛酸。欲食寒凉,但食后易泻。已无口苦、头晕。舌淡红体略胖,苔黄腻薄。脉滑略沉。

法半夏10  黄芩12  黄连6  党参6  干姜4  炙甘草6  大枣3枚   五副

分析:

此案开始情志不畅、乏力懒言、纳差、口干苦等症状符合小柴胡汤证的基本病机,但患者没有及时治疗,“近二日”之后症状交替,出现心下痞满灼热喜凉的症状,可知病机发生因迁延出现病机变化,开始转为半夏泻心汤证,这种病理发展的过程,与我们前面分析的149条原文相似。所以这个医案要给大家提示的思路,是考虑分析痞证形成的来路,即小柴胡汤证迁延过渡而来。而小柴胡汤与半夏泻心汤的方药变化为,除去前者方中疏理气机的柴胡,加入清热燥湿的黄连,若再出现中焦虚寒则转生姜为干姜。所以说两方虽然病机有别,方药各异,但同样也反应了疾病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临床中遇到病机位于两方之间的情况,当可以自行加减化裁两方,对证治疗。

03

从少阳证来路考虑 柴胡剂

与泻心汤之间的加减进退

吕左,39岁。工作劳累且情绪紧张,而致口苦、乏力、头目欠利、常自叹息月余。近日渐见纳食不佳,痞满烧心。口苦尤甚。气急易怒,头晕乏力,胸胁满胀。便黏有不净感。舌绛,苔黄腻厚。脉弦滑数。

柴胡12  黄芩12  法半夏12  黄连6  党参6  生甘草6    五副

分析:

此案前期表现亦为少阳气郁的柴胡证表现,但经月余变化后,气郁未解,反而出现了郁而化火更甚,同时出现湿热痞结的病机,所以此案处方,依据前言小柴胡汤与半夏泻心汤之间加减进退,仍留柴胡疏解开达气郁,除去生姜之增热及大枣之壅湿。

04

从少阳证来路考虑  兼阳明实证

贝左,54岁。股市低迷、经济受损,而致夜不能寐,口苦口干,头晕胀,前额热痛。心下痞满,胁腹胀闷。太息,吞酸,气急。不大便四五日。舌红,尖绛。苔黄腻薄,根厚。脉弦滑数有力。

柴胡12  黄芩12  黄连6  法半夏12  白芍20  炒枳实12  酒军4  大枣3枚     五副

分析:

此案即有典型的湿热痞证,又有气郁化火的病机,更兼不大便、腹胀闷的阳明里实证,故此案处方,在案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针对少阳阳明证的病机选用大柴胡汤,加入枳、芍、黄通腑泄热祛实。

根据案二案三案四的病案举隅,举一反三,从少阳柴胡证的来路考虑痞证发生发展的病机变化,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将96条小柴胡汤的加减法,映射推导运用到半夏泻心汤证的加减上。例如津伤则去夏加天花粉、寒咳则合姜辛五味法、气结痞证则加牡蛎、太阴脾寒则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等。

05

半夏泻心汤剂扩展应用

李左,67岁。唇周浸淫、绵延不绝,已有近三十年。环唇湿疹,黄液浸淫,已延及颈前结喉之下,瘙痒颇著,甚则疼痛难当。烧心泛酸,心下灼热痞闷。食寒凉则泻,脘腹着风亦引痛泻。素大便溏黏,尚能一二日一行。舌绛,苔厚黄腻。脉滑数长。

法半夏15  黄芩18  黄连10  党参8  干姜4  生甘草8    五副

分析:

案一时已言明半夏泻心汤针对的病机,此案患者浸淫疮、烧心泛酸、心下灼热痞闷为湿热熏蒸胶阻;食寒凉则泻、脘腹着风亦引痛泻、素大便溏黏则为太阴脾阳不足,内生虚寒之象。此案病机与半夏泻心汤符合若契,又何待非有痞证、或消化道症状才予施用?凡有湿热郁结不解兼太阴脾寒证的情况均可以酌情应用,不必固执拘泥。

06

顾及湿热痞的变化出路来选方用药

周左,42岁。饮酒食脍,翌日齿龈皆肿。再日,口唇肿痛,连及颌下耳后。齿衄。躁烦。无明显口干渴,二便调。略有胸胁满胀。饮食困难。舌象无法观察。脉滑疾。

黄芩15  黄连8  酒军3 三副

分析:

此案病机为湿热壅滞,火热上炎,又因病因与饮食积滞有关,更顾虑湿热疾病发展的趋势,前瞻性用药,选择了大黄黄连泻心汤。其中大黄尤能推荡食积,通腑泄热,开通道路给湿热以泄越之机。所以我们临床诊治的时候也应如此,根据刻下具体病机,虑其来源,顾其出路,对于疾病动态发展的过程有个清晰准确的认识,灵活选方。

07

湿热痞  往阳明方向发展 兼热盛津伤

梁妪。头晕头痛四日,加重半日。躁烦,坐起不宁,口干渴。脘痞,呕恶,纳差,甚则欲吐。腹胀满,便涩。乏力,头晕,溲短赤。舌红,苔黄腻而干。脉滑数。

竹叶6  生石膏30  黄芩10   黄连6  法半夏10  麦冬10  党参6  炒枳实10  白芍15  酒军2  生甘草6    四副

分析:

此案患者经CT检查为脑梗急性发作,既有湿热痞结的基本病机,亦因湿热困阻、气机郁闭导致兼有阳明里实证,以及因阳明气分热盛、煎灼津液,导致燥热津伤的病机,故在夏、芩、连的基础上,配合枳、芍、黄通达腑实、泄热而出,并用竹叶石膏汤清透气热、生津和胃。

08

湿热痞   往太阴方向发展  兼脾胃虚寒

姜右,42岁。糜烂性胃炎迁延近十年。胃脘隐痛时作,畏风寒。口苦,气急,口干渴。脘痞纳呆,饮食稍有不适则吞酸烧心作痛。胃脘喜温熨,四肢多凉汗。舌淡红,体胖,苔薄黄腻。

柴胡12  黄芩12  黄连6  法半夏12  当归6  桂枝12  白芍30  炙甘草8  生姜3片 大枣3枚    五副

分析:

此案同样在湿热郁结的痞证基础上,出现了病机转变及兼夹证的出现。但与案七偏向阳热化燥,渐至阳明的病机不同;此案则偏于从阴寒化,病兼太阴。纳呆、胃脘喜温熨、四肢多凉汗等症状均为脾胃阳虚,寒从中生的表现,故方中在夏、芩、连的基础上加入当归建中汤以温脾助阳。同时此案患者口苦口干气急,为稍兼少阳气郁的表现,方中加入柴胡一味梳理气机,不待多言。

09

气痞

朱右,37岁。噫气四五日,心下痞闷。无寒热,亦无泛酸烧心。纳谷不馨,不喜油腻。二便调,神佳。噫气得出而痞闷有减。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略腻。脉略弦。

旋覆花10  代赭石30  党参6   法半夏12  炙甘草8  生姜3片  大枣3枚      三副

分析:

此案病机为气机郁结,痞结心下而至痞闷,气逆上冲则见噫气,为气痞证,按法即用旋覆代赭汤治疗。旋覆代赭汤相较前言的半夏泻心汤,湿邪困阻不甚明显,更无热结熏蒸的病机。而相较于小柴胡汤三焦气机不畅、少阳相火内郁的病机也有明显差异。

10

诸法总汇   临床诊治思路

何医,患感旬日。恐病势内陷,举家惶惶。时呃逆,苔腻,便秘,痰多,心下拒按。持其脉右手洪大滑数。与小陷胸,加沙参、菖、贝、菀、薤、茹、杏、旋、杷之剂,数帖而安。继以甘凉,二旬后得大解而痊。

此为古人医案,此案诊治并不足以称为完璧无暇,但它可以反映现实中临床的复杂性,更提示我们在诊治过程中需要明辨细察,锱铢权衡。病人主诉“便秘,痰多,心下拒按”,症状笼统未足以辨明病机,即便结合舌脉,也无法具体判断此病属痞证、结胸亦或是阳明实证,这些病机都有可能,则代表下手处方模棱含混、无法精准。此案后处方,也只兼顾到痰热结胸与湿热痞结的情况,而忽略了阳明实证的可能。因此我们面对此种情况时,要有目的性地追根探源,从这几个形似证候的差异点出发,鉴别患者具体的病机偏属,才好有的放矢,药到病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