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3岁女孩缘何跳楼?父母不恰当的爱,会毁了孩子一生!

 香光庄 2019-03-16

共享生命之美,一探灵性究竟,传递健康知识,佛医养生(公开许多不为人知的偏方、土方)两性、亲子、人际关系、冥想、内观、觉悟、职场、风水、改运、运势。关注人数突破数十万的大型公众平台 !

原创作者:书童小易;来源:曾仕强(zengshiqiangyyh)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下面这篇文章,由易友贾欧老师创作:

前天,碰一个朋友在一块闲聊。当聊到孩子的话题时,他的表情顿时变得惊悚严肃起来……

“你知道吗?我们村上六子13岁的女儿,从20楼跳楼自杀了!现场听说很惨烈,身体几乎摔碎了!”

听过之后,我猛然一惊,心里突然涌起一股难受、压抑,又夹杂着万分惋惜的心情。到底出现了什么情况?会让一个的蓓蕾般的女孩走的如此决绝。

在朋友接下来的诉说中,我终于得到了惨剧的答案。但这个答案,竟让我听的目瞪口呆,简直不敢相信。

原来,因为女孩先前的学习成绩非常好,最近学习成绩下降了,而且回到家里特别喜欢玩手机,遭到了父母严重的责骂 ,一时想不开,才酿成了跳楼的惨剧。

听了这件事之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一直思索着本不该发生的惨剧,问题产生的根源到底是什么?这一细细想来,在有关孩子的这些方面,真的让人担忧。

1

父母焦躁的爱,扭曲了孩子的心灵

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每个做父母的,都非常疼爱自己的孩子,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烂了,为了孩子吃尽百般苦难,也心甘情愿。

特别是身为女性的母亲,本是柔弱之身,为了孩子也会变得无比刚强。正所谓“女子本弱,为母则刚。”

父母对孩子的爱发自心底,先天而来,自然而然,所以才爱的那么彻底,真挚无私。

如果说,世界上真有一种永恒的爱,那就是父母之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可是我们这么伟大的父母之爱,有时候,在孩子眼里,却被父母的焦躁情绪,不知不觉给败毁了。有时候,败得来不及反思,来不及后悔。

在某一个关键的节点,正是父母的“焦躁期”遇上了孩子的“叛逆期”。一个爱的焦躁,一个心灵需要疏导,如果没有很好的契合,就会出现因“论理”而变成情感的“撕杀”。

有时候,父母认为孩子不听话,不改正错误,就会失控地批评教育,而孩子却认为是父母不疼爱自己,有意伤其自尊。所以,父母心中的爱,也变成了孩子眼中的恨。

事后,父母的情绪释怀比较快,而心理压抑受伤的往往都是孩子。

孩子在十三四岁的时候,父母大都在40岁左右,正是上有老下有小,事业也处于攻坚的阶段,真可谓是压力山大。

而压力带来的情绪波动,就直接升腾成心中的无名之火。当看到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时,就会被瞬间点燃,在责备孩子的过程中,语言和方式就容易出现过激的行为。

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父母能明显感受到自己情绪的偏激,但却很难控制自己的冲动。往往只在事后静下心来,内心才感到对孩子的心疼和愧疚,才赶紧对孩子进行细致耐心地教导。

这种对孩子“亡羊补牢”的“补爱”行为,一旦习以为常,就会养成孩子任性倔犟的性格,对其以后处事的灵活性有很大影响。

另一部分父母,对孩子进行“暴风骤雨”式爱的宣泄之后,很少回头去和孩子进行沟通疏导。认为孩子小,性子也小,一会就没事了。往往就是这个一念之差的“惯性思维”,极易造成孩子心灵的扭曲。

孩子和父母正面“论理”时,自然是“名不正言不顺”而处于下风,但内心又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和爱护,一时得不到心理上的慰藉,就会以“自虐式”的行为,让父母心疼关爱自己,从而获得报复父母的宣泄。

这才是让人最担心的隐忧,也是好多悲剧的起始原由。

在父母的心里,孩子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人。而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心身都会有不同的变化,男孩和8有关,女孩儿和7有关。

也就是说,男孩在8岁、16岁、24岁……女孩在7岁、14岁、21岁……这些都是变化的关键年龄段,做父母的要相应地调整自己的教导方式,一定要特别注意孩子慢慢生成的自尊心,尽量去尊重孩子,和孩子在心里上达成一种良好的沟通默契。

孩子就像一株幼苗,父母如阳光雨露,照耀滋润其生长。但是一不小心,阳光和雨露变成了炙烤和狂风暴雨,幼苗就容易枯萎。这其中的道理,做父母的要思之慎之。

2

很多外部的不良诱因,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健康

现在是个多元的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诸多的烦恼,连孩子也深陷其中。

如今,说是手机“一统天下”的时代,一点也不为过。父母们日常的社交和经济往来,手机是不可缺少的载体。但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手机多是在游戏的层面。

现在的手机游戏,追求情节及画面的逼真化,网络社群联动化。益智游戏则偏安一隅,而处于主导地位的手游内容,则充斥着猎杀、惊艳、刺激等不利于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内容。

而未成年人灵敏的好奇和模仿心理,就会使其沉迷于手游情节,让其自身未成熟的思想意识引入歧途。并且这种先入为主的不良观念一旦在心里建立,就很难矫正。

去年8月份,在苏州南通,一个13岁的男孩在亲戚家凌晨突然跳楼自杀了。孩子父母当时伤心欲绝,难以接受这一事实。

孩子的家长认为孩子绝对是玩游戏被害的,而且孩子平时没什么压力,怎么会自杀呢?孩子的父母都是生意人,家庭还算富裕,平时对孩子挺好的,孩子平时非常讨人喜欢。随后,孩子的家长就报警了,警察调查说孩子睡前玩过一款游戏,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吃鸡”游戏

悲痛欲绝的父母,最后哭诉着说,是这款游戏杀害了自己孩子,恨死了开发这款游戏的人。让在场的人看的无比心痛、同情。

好多人对“吃鸡”游戏并不陌生,“大吉大利,晚上吃鸡“”的口号也一度成了网络流行语。一下引来更多人参与游戏当中。让人忧心的是,这里却有大批未成年的孩子。

“吃鸡”游戏,是一款以猎杀为主的手游。先不论真实战争的残酷性,单单里面经常出现的跳楼、跳树、翻越障碍的各种动作,就已让人匪夷所思了:游戏里的人物总会轻而易举、毫发无损地完成这些动作,真像是在梦里。

如果未成年人过度沉迷于网络,入戏太深,就很难分清游戏和现实的差距,极有可能去模仿游戏中的情节,助长暴力和迷幻倾向,伤人又害己。

不单是手机游戏中,还包括于现在的电视节目以及无处不在的小视频,时不时出现各种颓废、消极的丧文化、另类文化,迷惑着人们的心智。父母尚且分辨不清对错,难以自持,更何况是一些未成年的孩子。

所以,从小的方面来说要净化网络环境,从大的方面来说要净化社会风气,给未成年的孩子们,提供一个阳光,健康的生长环境。这是天下每一位父母应尽的责任,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

家长要修身养性,以身作则,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孩子

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就是孩子的首席启蒙老师。我们寄希望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教养是这一切的基础,也是衡量一个人最基本的条件。教养的优劣,最关键在于家教。

古语讲:蒙以养正。孩子从小就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做父母则就要修身养性,一身作则,以身正人。

老话讲,“上梁不正,下梁歪”、“根正苗红”,这是非常有道理的。

我们做父母的要修身,首先就要修心。一个人心地光明,内心才会强大,只有内心强大才是一个真正强大的人。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因为心态没有及时端正,又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做起事来就会有失分寸,过犹不及。

在批评孩子犯错的问题上,很多父母就是难持其度。说轻了,起不到效果;说重了,又会伤到孩子的自尊。这是因为心中不平,夹杂着情绪在里面,就很难感知批评方式的轻重缓急,不能从孩子的心理角度出发,就难以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就不容易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导。

孩子在父母身边一天天长大,会耳濡目染地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我们经常说“言传身教”,就是要父母一身作则来教育孩子。这个在平时要下足功夫,始终如一,绝不能心血来潮,半途而废。

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其实对父母来说是一种很好的鞭策。父母在平时做事中,要有让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和引以为豪的信念,才不失做父母的责任和伟大。

学校,是未成年孩子最为亲密的第二个家。孩子很多重要的观念都是在学校里形成的。但目前还有不少学校,以应试教育为主要目的,疏忽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这是有违教育理念的。

我们经常讲“德本才末”,如果一个人的品德不好,他的才能越大,对自己和社会造成的伤害就愈大。

学校应当树立“先学做人”理念,再发掘学生的其它潜在才智,因材施教,重点培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正确地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快乐做自己,成就自己。

反观以应试教育为目标的学校,成立所谓的“尖子班”、“特优班”,让孩子成了考试机器。虽然说学习成绩了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但高强度的学习压力,很大程度上让孩子失去了本自天真的快乐,对健康人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更严重的,有些孩子的心理比较脆弱,抗压能力不强,极易患上了心理疾病,这是让人非常痛惜的。

万事皆有度,一旦走上了极端,有时真的会得不偿失。做父母的一定要体谅我们的孩子,万不可拔苗助长。更不能盲目地让孩子成为实现自己未圆梦想的工具。

孩子的好奇心,使其在不同的环境会有不同表现。有的孩子在学校里面特别听话,而到了家里就成了“小皇帝”。相反,有的孩子在家里很乖,而到了学校,就成了捣蛋的“孩子王”。

因此,家庭要和学校建立切实可行的联动机制,及时沟通,父母为老师着想,老师为父母着想,共同携手,一步步导正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对孩子来说,这才是幸运的教育。

此时,耳边似乎又响起了梁启超先生那首振奋人心的——《少年中国说》: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总之,孩子是每一个家族的延续和希望,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做父母的不只是光有爱就行了,还要有爱的能力。

如果父母的爱,加入了低劣的个人情绪,请记住:有时候,你的爱,在孩子眼里将变得一文不值,甚至会成为压倒孩子心灵慰籍的最后一根稻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