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骨髓转换

 影像吧 2019-03-17

这是我以前下载的相关内容,究竟在哪里下载的忘记了。

关于骨髓转换和骨髓逆转换

一、骨髓转换

骨髓转换 

   骨髓是一个动力器官,生后终身在持续变化,亦即有造血功能的红髓不断变为无造血功能但有造血潜力的黄髓,这叫骨髓转换。红、黄骨髓有不同的结构成分: 

红骨髓:水40%、脂肪40%、蛋白质等20%、有丰富的血窦系统。 

黄骨髓:水15%、脂肪80%、蛋白质等5%、血窦被毛细血管、小静脉及薄层静脉代替。

   骨髓转换是一个生理过程,有一定程序规律,可归纳为二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全身性转换模式:见于长骨,以弥漫均匀形式为主。生后5岁就开始,25岁就基本完成。由长骨→中轴骨。长骨转换先后程序:骨干-骨骺-远干骺-近干骺。7-10岁时股骨除干骺部,大部分转为黄髓,但青春期可有不均匀块状或栅栏状红髓残存,这勿误为病变。但25岁以后股骨已看不到红骨髓残留了,否则怀疑异常。此时,活动性骨髓仅限于中轴骨。因某些病变需要增加造血功能时,黄髓可逆转为红髓。这种转换是以弥漫均匀形式为主,也可以孤立或岛状融合。 

    第二种模式----局部性转换模式:主要见于中轴骨,即在原有红髓背景上出现局灶性脂肪沉积。其实,椎体红黄转换出生后几岁就开始,是从下向上发展的。生后不久椎体中心区就出现黄髓,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扩大,其周边区(皮质及前纵韧带附近血流丰富部位)则呈红髓聚集区,反映造血活性骨髓对血流的依赖。 

    第二种模式Ricci提出三型四分法,国人在此基础上提出四型六分法。

    Ⅰa:椎体中间出现水平带状脂肪浸润(规则或不规则),这种类型很年轻就出现(40岁以内)。

      b:在上基础上,脂肪带上下还有散在小灶性浸润。 

Ⅱ:椎体后部椎基底v周围出现三角形脂肪浸润〔40岁以内〕。

Ⅲa:椎体弥漫<5mm之不清晰之灶性浸润.(20-60岁)。

    b:椎体弥漫.>5mm较清楚之灶性浸润。 

Ⅳ:椎体上下终板周围带状脂肪浸润 (60岁以上)。 

 掌握第二种模式尤其是第Ⅲ种类型很重要,不要误为病变。

二、骨髓逆转换

简单的讲,就是在贫血的情况下,原来已经转换为黄骨髓的骨髓,又逆转转化为能造血的红骨髓,这个过程即骨髓逆转换。

原因就是黄骨髓虽然是脂肪但包含有原始的造血干细胞,可以随时分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