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后,法国采取纸币通货膨胀的政策,法郎发生贬值,到1922年时,其购买力已跌至1915年的43%,同英镑的比价从1914年的25.22:1跌到1926年的240.2:1。因此,法国不得不放弃金本位。 1929年大萧条开始后,英美经济步入窘境,而汇价低估的法国经济则在同期保持相对稳定。当时德国失业人口450万,英国失业人口200万,而法国只有19万。可见,法国当时充分享受了货币低估带来的福利,但这却造成英美等国货币相对升值,从而为其带来了输入性通缩。 1931年9月20日,全球货币战升级,英国当时宣布脱离金本位,英镑对黄金贬值,对仍然与黄金挂钩的货币也都随之贬值。这次事件的影响波及全球,挪威和瑞典于9月29日脱离了金本位,丹麦在一天后也做出同样的决定。1931年间,17个国家放弃了金本位。 其实,在英国采取行动前,由于美国一直紧盯金本位,导致了美元汇率的升值。为了应对这种情况,美国最终于1930年6月开始执行斯姆特-霍利关税法,这宣布了美元也加入到贬值大军之中,但此时美国还未放弃金本位。1933年4月至1934年1月,美元贬值幅度达到59%,但货币战远未结束。 由于美国出口竞争力不断受到打击,1934年1月,美国国会终于通过“黄金储备法”,让银行持有的黄金国有化和货币化,给予银行黄金证券,并使美元对黄金下跌。 此后,如法国、德国等其他黄金挂钩货币国家由于丧失竞争力,出口与工业生产增长表现不佳,它们到1936年前后也告别了金本位。这还不够,1936年法国再一次贬值法郎,意大利、荷兰和瑞士也在同年纷纷加入贬值大军。最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结束了这一轮货币贬值竞赛。 |
|
来自: 昵称12310011 > 《经济、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