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岩层受力前呈水平状态 地壳岩层受力发生弯曲 地壳岩层断裂错动发生地震 今天小编带大家认识一下场地地震效应。 在地震波的作用下,场地会出现各种破坏作用,统称为场地地震效应。 场地地震效应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场地破坏效应,其中包括地面破裂,地基失效,和斜坡破坏; 第二类是强烈的震动效应。 场地破坏效应分为地面破裂效应、地基失效和斜坡破坏效应。 (1)地面破裂效应:破坏性地震如果震源较浅,断层错动可以直达地表造成地表错断,对建于其上的房屋、大坝、道路、管线等造成直接破坏。 (昆仑山8.1级地震余震不断 青藏公路多处断裂) (那曲县达孜乡地震裂缝带) (阪神地震中的地表上下错动) (1994年美国北岭地震震害) (2)地基失效:如果建筑物地基强度很低或地震动加速度很大,就会导致地基承载力的下降、丧失以至变位、移动,由此造成的建筑物破坏即属地基失效造成的破坏。 (1964年,新潟地震地基液化,建筑整体下陷或倾倒) (2002年台湾里氏7.5级地震中的房屋倾倒) (3)斜坡破坏效应:斜坡破坏效应包括地震诱发的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主要发生在山区或丘陵地带。在所有的地震破坏作用中,大规模的崩塌及其引起的泥石流是最不可抗拒的。在地面破坏小区划图上划出崩塌、滑坡、泥石流危险区,在抗震设防区划中限制在这些危险区进行建设,是减防地震诱发斜坡破坏灾害的唯一途径。 (汶川8.0级特大地震诱发崩塌滑坡达15000处) (萨尔瓦多发生的地震引发泥石流,泥石流使数百户人家被埋在泥石里,约有1200人遇难) 强烈地震动引起的结构破坏和倒塌是造成大量生命财产损失的最普遍最主要原因。地壳的某些部位(例如断层)由于应力失效使应力平衡状态突然改变,地震波就从这些部位(称为震源)向外传播,发生了地震;当地震波传播至地面和通过地面时会引起地表附近土层的振动,这就是地震动。地震动可以用三个参数来表征:地震动幅值、频率和持续时间。 [1]张倬元,王仕天,王兰生编著.工程地质分析原理 第4版.北京:地质出版社.2016. [2]李兆焱,袁晓铭.2016年台湾高雄地震场地效应及砂土液化破坏概述.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6,36(03):1-7. [3]任叶飞. 基于强震动记录的汶川地震场地效应研究.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4. [4]齐文浩,陈龙伟,单振东,汪云龙.芦山7.0级地震宏观场地效应.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3,33(04):29-34. [5]薛俊伟,刘伟庆,王曙光,杜东升.基于场地效应的地震动特性研究.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3,33(01):16-23. 美编/徐海潮 校对/李玉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