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EE - Overall Equipment Efficiency 设备综合效率 我们在做成本核算、在和供应商进行价格谈判时都不可避免这一话题,所以大家一定要弄清楚其中的逻辑关系。 OEE三要素:性能稼动率,良品率和时间稼动率,其计算的逻辑很简单,就是三者相乘。 成本核算时是分开考虑这些要素的,会体现在不同的成本细项中。 性能稼动率的体现就是生产节拍,即上个产品投放到下个产品投放所花的时间。节拍的取值一般都是经验数据,最为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去供应商现场掐表,对某类产品或工艺做大数据收集和分析;当然也有些工艺的节拍是要结合公式来计算的,比如机加工、气体保护焊…。 良品率的体现就是合格率或者报废率,涉及到生产成本(包含生产线换模成本)和原材料毛用量的计算。如果是多工序的情况还要考虑到累计合格率/报废率的问题。目前只能依赖于现场的数据收集和行业的经验数据,而且每个供应商质量管控的能力也有差别,所以这也是双方在谈判中争论的焦点,得看谁的心理更强大。 时间稼动率的体现就是设备的小时费率(设备投资相关的折旧得按多少小时计算)。个人认为在汽车行业85%是比较合理的数值。时间稼动率相对比较复杂,以下是进一步的阐述: 时间稼动率 =(负荷时间 – 停机时间)/ 负荷时间 1. 负荷时间 = 实际作业时间 – 计划停止时间 1.1 实际作业时间是从事生产活动的时间(上下班时间)。 1.2 计划停止时间一般包含早晚例会;休息时间;始业点检;安全点检;试作;计划停机时间… 2. 停机时间一般包含工装模具的更换、调整;设备故障停机;上下流的等待;工件不良;操作失误;作业缓滞… 常见的供应商报价逻辑: 1. 将时间稼动率和良品率考虑在生产节拍上,按照每小时能生产的合格品数量来报价。我们在供应商现场看板上得到的单班产能也是同样的道理。 2. 重复计算时间稼动率,既算在生产节拍上也算在设备小时费率上。 |
|
来自: blackhappy > 《我的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