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数理化,考遍天下都不怕” 成为“过去进行时” 过去,都说理科容易拉开分数。 我们那一代,流行一句口号:“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后来,这句口号慢慢变成“学好数理化,考遍天下都不怕”。 很多家长、学生,也一直奉为真理。于是,花大力气,补习理科。 而语文,一直认为,是“很难拉分”的。可补,可不补。语文老师,也一直被认为是成就感最低的教师。花的时间最多,收效却最低。 但是,这个观点最近几年却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很多家长发现,语文逐渐成了拉分厉害的科目。 而其中作文和阅读理解当属语文学科的拉分王! 我们都知道语文学科,有很强的综合性。它考的是积累,是语感,是阅读速度,是鉴赏与综合分析能力。这些,不是靠一两天突击而成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阅读理解告诉你如何从阅读理解中获得高分的真相! 我们可能会对出这样的阅读题本身有一些吐槽。 一些人抱怨说,现在的语文试卷中的阅读理解大量存在对作家文章的过度解读,从字词句到段落大意再到中心思想等,让语文阅读变得机械而枯燥,让学生讨厌、害怕语文阅读,这样的做法完全是在为难学生嘛。 甚至有些作品被选为阅读题的作家也在吐槽:自己写的东西居然自己读不懂? 2017年浙江省的高考语文阅读理解,使用的文章是作家巩高峰的《一种美味》。全文描述了贫寒的一家五口,拿着六岁的小儿子从水沟里捉到的草鱼烧鱼汤的情景,结尾有这样一句话: “现在,它早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题目的最后一道,就是让考生们对这个开放式的结尾作出自己的理解。 于是,这道“诡异的光”迅速在网络上火了起来。作为始作俑者的作者,在高考结束之后也收到了暴风骤雨般的各种吐槽。该文作者一句“标准答案没出来,我怎么知道我想表达什么”,更被媒体称为“高考阅读打败原作者”。 看起来似乎真的是我们的阅读理解就不该这样出题。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每个人对同一个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是不相同的。而且我们也不是作者本人,别人的思路,又岂是这么好理解的?再说作者也不是神,他并不一定什么都能想到,什么都是对的!我们平时读书,欣赏别人的文字就是要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和主观思想,感受思想的多元性。 但是千万别忘了,我们是在考试! 我们读不懂阅读理解,问题有可能出在我们自己对阅读理解这件事并不理解。 考试就是一场竞技。尤其是高考,更是一场数百万人参与的大规模的同台竞技活动!它的目的是什么?是选拔人才。要做到公平公正,就得设定规则和标准。而语文考试,包括其中的阅读理解当然也要如此。 我们从小就进行的阅读这件事,其实本身并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嘛。但一旦作为考试内容,就必须产生评价的标准。 所以问题开始变得简单了,我们要读懂阅读理解,那首先就一定要读懂阅读理解的规则和评价标准。 标准从哪里来呢?有人说是命题的专家,有人说是领导。由此而认为在阅读理解时揣摩命题人心思才是阅读理解的法门。还有人认为,标准掌握在作者手中,文章是他的,他怎么想,怎么写,决定了我们的答案是否正确。 依我看,这些说法都不够准确。 首先作者并不能掌握标准。当一篇文章被选为考题后,它就被定位为一篇具有应试价值的文字。罗兰.巴特提出“作者之死”,就是说,文本在被作家创作后就已经脱离了作家,而形成独立的东西,而它的“完成”要靠读者的阐释。阅读理解并不是让你“设身处地理解作者在想些什么”。读者所解读的东西并不一定是作者所知道,所传达,所确定的含义。其中答题需要的逻辑,发散思维,文学功底等,才是这篇文章“核心所在”。考生就是要从一篇文字中运用自己的能力洞察出逻辑缜密的答案。而且作者虽然能写出那样的作品,却并不一定具备阐释的能力,所以才会出现大量原作者答不出自己写的文章的阅读题的事情。 专家也不能随意制定标准。专家只能依据教纲的要求以及语言文字基本规律和文学理论研究的成果来设计标准答案,并不是脑袋一拍,用自己的喜好来制定答案。我们平时所学的知识点,到了阅读考试中,就被变成了阅读的答案。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考试时通过它层层推理,去找到它们。 所以作为一篇被选为考题的文学作品,我们对他进行解读的依据并不是由别人决定的。 面对一个文本,我们能读懂它的含义,读出它的技巧,读出它的情感,读出它的意义,这是我们自己的阅读理解力,是由我们所掌握的知识来决定。我们不是用主观感受去来解读它,而是展现出我们的才华和素养让它去解读我们。 明白这一点很重要。我们很多学生之所以一看到阅读理解题就头疼,是因为我们没有办法去弄清楚别人脑子里的思想和意图,但我们可以搞清楚自己具有哪些知识和素养。至少我们会知道,我们需要提高的是自己的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