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而体悟大自然的智慧和创造力。 赏析插花艺术与文化艺术的交融, 经由节气中植物, ︽节气与花儿︾
惊蛰敲着鼓点呼唤着春,惊动着沉睡的土地,春在第一时刻伺机而动,生的智慧显影在大地上。我常常期盼的并非是百花齐放,而是湖边烟柳入画的样子。生长在南方,离家不远处便有一片湖水,一条人工填埋的马路穿过湖面连接着对岸,浅春时两侧柳芽随暖风伴我每日骑车上下学堂,无忧青涩的年少时光中有它在,便是故乡的模样。 花道世界让我知道了,春天是从黄色开始的。落在湖边垂梢上的一丛嫩黄新芽,田里成片金黄色的油菜花,引来蜂飞蝶舞。伴着春困的午后,春日艳阳下星星点点的黄色潜入梦中,荡漾在心头。
佚名 《西厢记》 插图 《西厢记》中,张生粉墙一跳,跳进了一段姻缘。趁着天黑,张生拽着垂柳枝,越过墙头,来见心上人莺莺,结果撞见早已心知肚明的红娘,被莺莺假意好一通拷问。为了爱情连书生斯文都丢弃一边的张生,做了封建礼教的反叛者,胆大妄为,执着专一。细想起来,莺莺园中的垂柳真,岂不是另一个绿娘。 不仅在中国,在日本,池坊花道的起源地‘六角堂’,寺门右侧有棵高大的柳树,称为“六角柳”,也叫“圣唐柳”。此柳是圣德太子派遣使节从中国带回来栽种的,相传嵯峨天皇梦见在此柳树下遇见一位美貌女子,即日天皇便在此等候,果然遇到梦中人,迎娶为妃子。因为这个传说,这棵柳树被京都人视为姻缘树,求姻缘的人们络绎不绝,几乎垂地的柳条上系满爱情祈愿符。六角堂被认为是日本花道的发源地,做为修持花道的弟子们,经常在考核前来此祭拜一下,祈求花道技艺精进,考试顺利。 ▲日本京都六角堂▼ 中国古人也常常咏柳赋别。站在桥头倚着烟氲袅袅的青青柳枝,折柳一枝,赠予离别的人。大概“柳”与“留”有谐音之妙,古人将依依不舍的挽留之情寄予这柳枝中。“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柳用折枝扦插法便能生根发芽,这亦是祝愿远别的人随处而安,一切顺遂心意。 << 从左至右依次为:春明折柳 野店听莺 故园樱笋 >> ![]() << 折柳送别图并诸家题咏 >> 康熙朝官员曹廉让从京城退休返故里,请当时名画家禹之鼎作图,即《折柳册》,遍请各位老友卷后赠言赋诗,如孙致弥跋所述:“丁丑春,廉让将南还,善画者绘三图以赠。一曰春明折柳 一曰野店听莺 一曰故园樱笋。诸公皆题句惜别。”所题跋多达35人,均不惜笔墨将惜别之情寄予此赠别友人。古人之重情谊,风雅之识,穿越时间让再今日读者依然体会得到那份情致。 从一纸人情返看壁上瓶花,恍惚倚声适才散去。在光线微透幽暗的茶室里,墙头竹花器中一枝跨着冬春两季的白椿开得正当时,春日里刚刚冒着新芽的柳枝垂挂在枝前,寥寥几笔便把这初暖乍寒的时节恰到好处地领入室内。在茶道的待客之道中经常看到柳条的身影,只因“柳”的谐音“留”,主人的盛情挽留之意便寄予其中。 千利休侘寂風格的茶室中,一枝一花一叶,见到自然的智慧和作为主人的款待之心 。 千利休总说,插花要“如花在野”,很多人只看到了“花在野”的样子,却对“如”字并不在意,最终插出一瓶乱草在田野间疯长的模样,还要贴上“如花在野”的标签,真是不应该。一个“如”字中包含了作者多少年积淀的文化底蕴,和对自然观察的见解。 宋 马远 柳岸远山图 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东方人的意识审美在意不在形,画家徐渭的“舍影而悦影”说的就是,形是具体的,影是虚幻的,舍形而悦影,要以虚幻的表达取代具体的形式。为形而形犹如在待客之处贴上若大的一个“春”字,像一位严厉的人敲打着你的脑门告诉你该换衣裳的时节了,毫无情趣可言。如换上一枝椿,一枝柳,挂在壁龛处迎客,除了让客人驻足欣赏美物,也在客人的心中种下了春风的影子,得意处时常不可言说。 明代 沈周《东庄图》 无论是马远那删繁就简,垂练有姿,形神兼顾的柳枝,还是沈周的严谨秀丽,刚柔并济的柳树,都描绘出早春气氲皑皑的湖边景致。看不到繁花盛开的模样,春的气息却伴着柳丝绕入心中。“如”字当如此。 说及“如”字,总结起来便是我常常说及的花道亦有“皮骨肉”三体,姿是“皮”,心为“骨”,技是“肉”,才撑起了被华道家用鲜活植物赋予的精微宇宙观。这三体中最易得的是“肉”,常习苦练,手艺总不会差;其次是“姿”,世上没有长得一样的叶子和花,都有自己的个性和表情,如何把它们插得入画三分,闭门造车苦练一番可是永远得不到要领,“用脚插花”的典故便是在此了。 以手抵心,以骨撑肉,以姿显技,若化为一个“如”字,仿佛也能随风摇曳出柳姿来了。最难得到的便是那颗可以听得到花开的声音,看得到风吹过的痕迹,宣静宣动的“心”。如何以手抵心,用骨撑起肉,以姿显技,化为一个“如”字。 作者简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