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代名丑,厉家三少

 lsjxs 2019-03-17

他是京剧厉家班第二代传人,日前出版40万字的《京剧厉家班小史》

89岁的厉慧森老爷子家里客厅墙上,在他踢足球的照片旁边,贴着他临摹的清代名画《同光十三绝》: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徽班进京的十三位京剧名家,生、旦、净、末、丑,天天罩着他;客厅饭桌边的墙上,挂着他抄写的文天祥《正气歌》和范仲淹《岳阳楼记》,书风介于魏碑和隶书之间,像老爷子的身板和脾气一样硬朗。卧室还挂着母亲的黑白玉照和他照着徐悲鸿的马画的马。书房玻璃书橱里放着一套著名的清代戏曲剧本集《缀白裘》。

正是在这个像一位大学者书房的空间里,民国史上名动江湖的京剧科班厉家班第二代传人“厉家五虎”硕果仅存的最后一虎——重庆京剧团一代名丑厉慧森老先生,吭哧吭哧用手写出40万字的家史——《京剧厉家班小史》。

父亲

厉慧森的父亲厉彦芝是厉家班的创始人。“我们厉家是满族旗人,老家在卢沟桥边上宛平县,后来我爷爷当兵,调到北京德胜门当了个守城小头目,但家里还是很穷。父亲后来喜欢上京剧,爷爷说是下三滥,不同意,就打他。他就躲到干妈的家里面去,偷偷学习。后来清朝完蛋,他唱戏一个月能挣到两百块钱。他到天津去唱戏两天演四场,拿了钱回家说:现在民国了,唱戏不下三滥了。爷爷高兴了。”

厉彦芝又闯上海唱戏,后来倒嗓改为琴师,给名家金少山、孟小冬都操过琴,也给李万春吊过嗓。后来就组建厉家班,成为京剧教育家,但当时是科班时代,京剧教育家的教育方法基本靠打。

“1935年南京,当时是首都,父亲要我扮个宫女,我不肯扮,老头就打啊,拿板子打,我老头不主张打嘴巴子。他给班里的老师嘱咐,男孩打手打屁股,女孩打手不打屁股。他做了红木板子大中小三号,根据你犯事的情况来施行。我哥厉慧良屁股被打得流血。”

父亲把钱抓得很紧,孩子们身上都没钱。“说起来没人信,我算是厉家班三少爷了,跟大哥到米亭子书店去买书,我想买一本《三国演义》的钱都没有。老穿哥哥的旧衣服,我想买一件衬衣,没有钱。抗战初期过年,父亲不说话,我们不敢去拜年磕头,因为磕了头,他就要给红包呀。我过年另外收了一些红包。他就说,搁你那儿要掉,我给你存起来吧。哎呀,就充公了。”

当时大家怕老头怕到什么程度呢?“他住在剧场,我们住在外边。有次我一进门,看见他在写信,我扭头就跑。他听见了,追出来,叫我站住,骂我:你看见我就跑,我是阎王呀!我心想,但不敢说:你比阎王还厉害三分。哥哥姐姐开始也怕他,后来要好一点了。他们的待遇也跟我一样。”

厉家班民国年间在没有东家没有赞助的情况下直到1949年都没散,后来改制成为重庆京剧团,可能正得益于老头管得严。“那些最大的科班,像富连成,出过马连良、裘盛戎、筱翠花,不得了,但是垮了;中华戏曲专科学校,还是国家办的,程砚秋、焦菊隐当校长,也垮了,但我们厉家班没垮。那些垮了的科班比如富连成,也是家族班子,但他们那些个家族,没我们老头厉害,管不严,子弟都到上海去挣大票子,就散了。我们这个啊,你到上海?你下海都不行,都在这儿泡着吧。所以有人问老头你怎么管得这么严呢?他说要是不严,人不都走了吗!”

母亲

跟民国年间很多戏曲班主一样,厉彦芝也讨了两房太太,所以“厉家五虎”是同父异母的一个戏曲青春天团。厉慧森说:“老头在北京跟我大妈结了婚,第二年生下大哥厉慧斌。后来他又闯南方,跑江南杭嘉湖平原,搭上一个科班,班主叫韩玉山,他买了一批女娃,不是亲生的,是农村里头养不起的。我父亲一去又能干,又拉胡琴,班主就不放他,就招他为女婿了。”

班里有两个女角最好,一个是唱老生的韩凤奎,一个是唱旦角的韩凤英,虽非同胞,但情同姐妹。厉彦芝就跟姐姐韩凤奎结婚了。“二妈韩凤奎生了慧良、慧敏,后来生了慧兰、慧庚,生了四个。‘厉家五虎’里面,厉慧斌是大妈生的,二妈生的四个孩子里面,良、敏、兰三个是虎。”

第五个虎厉慧森,则是厉彦芝和旦角韩凤英生的。“我的妈妈韩凤英跟她的姐姐,就是我的养母韩凤奎,感情最好。但我是不受欢迎的人,因为我的母亲不肯跟父亲结婚,她愿意拿艺术来唱戏挣钱吃饭,就把我看成一个包袱,觉得我生下来,她就唱不了戏了,也不喂奶,话也不跟我说一句,糖也不给我吃一个,我是喂羮羮长大的。”

韩凤英后来出去结婚了,在上海嫁给孟小冬家族一个名角。抗战胜利那年,妈妈也到重庆了,她本是上海滩的京剧名角,但这时也过得不好。“她在南岸沙滩上买了一间木房子,很小,摆个摊,卖袜子手帕这些。解放以前有枪声,我不放心,就把她接到城里四德村。解放以后改制,我的工资是五十,我有钱了,生活有保障了,就把她接到一川大戏院旁边,我们就住在一起了。妈妈没有工作,1958年京剧训练班成立,就把她请来当老师了。”

写书

厉慧森五岁登台,七岁正式演戏,连小学都没有上过,但他一直坚持自学。学教科书,读《古文观止》,坚持写日记,坚持练字,坚持看书。“有好多人,包括外地的、重庆的,想写厉家班史,还采访了,但最后都没有写出来,因为没有亲身感受。厉家班影响越来越大,我想你们写不出来,不如我自己来写。最初我就埋头写了三万多字,刚好重庆晚报创刊,就拿去连载了30篇”。

从1980年代初写厉家班到2015年出版《京剧厉家班小史》,厉慧森成了厉家班的首席历史学家。“我这本书现在在网上很俏,因为这书不是我去投稿,是上海戏曲学校的校长到家里来把这稿子拿去出版的,还给我稿费和一些书。这本书原先我写了67万字,我觉得太长了,不好出版。就压缩到现在的40万字,我提供了120张照片,书局又提供了80张照片,是一套菊坛名家丛书,俞振飞父子一本卖38块,盖叫天一本卖38块,我这本卖58块。”比这些如雷贯耳的京昆大名家的书卖得还贵,老爷子像个顽童一样得意,天真烂漫,爽声大笑,这时候,你特别能感到,什么叫一代名丑!什么叫厉家三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