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透过黑猩猩看人类祖先

 思明居士 2019-03-17

人类骨骼化石能告诉我们的信息是有限的,但活着的灵长类动物身上蕴藏着大量有关我们祖先的知识,有待我们发掘。

透过黑猩猩看人类祖先

“你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人类对自身起源的兴趣是无止境的,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依赖化石证据来揭开这个谜。

的确,通过化石可以了解我们祖先某些方面的特征,譬如他们的身高、体重、脑容量,以及如何迁移等等。可是另一些重要信息,如他们长得有多快,他们断奶和性成熟的年龄,他们一般有多少个子嗣等,化石却很少能告诉我们。此外,我们显然也无法从化石中得到有关他们思想和行为的知识。

但人类学家并没有望“石”兴叹,他们想到了一条迂曲的途径。他们希望从目前还活着的人类近亲——其他灵长类动物身上,发现某些一般性的规律,这些规律能把它们的生理特征、生活环境和行为方式等因素联系起来,然后应用到从化石中了解到的我们祖先的身上,以此来揭示化石向我们隐瞒了的许多细节。

南方古猿的群体规模有多大?

生物学家业已从黑猩猩身上得到证明,灵长类动物的群体规模跟当地的气候条件有关,因为气候直接影响着它们的食物来源。群体的规模依赖于三个关键的气候因素: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和全年气温变化幅度。

而群体的规模又对黑猩猩生活的许多方面造成影响。首先,是生态方面:当群体变大,每一只黑猩猩在寻找食物方面就要投入更多的时间,跑更远的距离,因为食物要满足整个群体的需要。其次是社会方面:更大的群体意味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比如说,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彼此替对方梳毛。

英国牛津大学的人类学家罗宾·顿巴把这些从黑猩猩那里得来的知识应用到我们早期的祖先——大约生活在距今350万年到180万年前非洲的南方古猿身上。顿巴研究了68处挖掘出化石的遗址。有关这些遗址当时气候条件的信息——这直接影响到南方古猿的群体规模——则可以从遗址的地质组成和动植物的化石中了解到。此外,他还结合南方古猿头骨化石脑容量所提供的群体规模的信息:越大的群体,相应的,生活于其中的个体的脑容量也越大,因为为了维持复杂的社会关系,需要个体有更强的认知能力。根据这些资料,顿巴猜测,南方古猿的群体规模大概能达到每群70个左右。

南方古猿与我们原先设想的不一样

在这基础上,顿巴又开始对南方古猿的行为做出猜想。

黑猩猩是所有灵长类动物中与我们人类最接近的。所以一种很自然的猜测是,南方古猿的行为或许与现代的黑猩猩相似。那么是这样吗?

顿巴的回答是“不可能”。因为南方古猿的群体规模要比黑猩猩大得多,假如他们的行为方式像黑猩猩一样,那么以遗址当时所在的环境,他们是很难栖居下来的。可是,他们毕竟成功地栖居下来了,所以他们的行为方式一定与黑猩猩不同。

一个可能是,南方古猿的个体运动得比黑猩猩要更为迅速。这样,他们能够跑得更远,可供采摘食物的范围更大。

另一个可能是,他们的群体具有更大的机动性,在觅食的时候,一个大群体会分裂成几个“小分队”,分头觅食,而不像黑猩猩一样总是倾巢出动。因为小群体移动更为迅速,这也相当于扩大了食物的采摘范围。

一个更大胆的主张是,南方古猿或许通过改变食谱,已经由单纯的吃植物果实逐渐过渡到开始吃一些动物的皮肉,因而减轻了觅食的压力,因为肉类含有更多的热量。而这一变化通常认为是在进化的晚些时候才发生的。

两性差异与配偶制

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的米歇尔·普拉夫坎也在通过相似的途径从事研究。他的出发点是我们今天在人类中看到的相对较小的两性体型差别,比如现在两性在平均体重和身高上大约仅有10%的差异。过去,人们从其他灵长类动物中总结出一条规律:一个物种两性体型相差越悬殊,越可能以多配偶制生活,而差距小的则以一夫一妻制生活。比如,雄性大猩猩个头要比雌性大得多,所以有能力驾驭众多的“妻妾”,并防卫其他的对手。相反,实行单配偶制的物种,像长臂猿,两性在个头上就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基于这一认识,人类较小的两性差异被认为是我们天生就属于一夫一妻制物种的一个标志。

然而化石记录表明,大约在600万年前,在人类的祖先中,男女之间体型差异是相当大的,介于目前的黑猩猩和大猩猩之间。直到后来,随着女性体型逐渐变大,而男性体型在原地踏步,两性差异才开始缩小。现在的这个两性差异大约在200万年前就出现了,那也正是人类进化到直立人的时候。

由此可以推断,在60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实行的应该是多配偶制。但在实行多配偶制的灵长类群体中,一般的情况是,当雌性个头变大,雄性也倾向于变大。可是我们的祖先在雌性个头变大时,雄性却在原地踏步。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偏离了一般的规律呢?

普拉夫坎认为,要想维持两性较大的差异,只有当群体中最强壮的男人有能力独占所有的女人,不让其他男人有交配生养后代的机会时才行。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群体中每个男人都面临着不变得最强壮就断子绝孙的进化压力,而女性则没有。一旦这个条件被破坏了,譬如说一个男人再也无法独占所有的女人了,配偶制发生了变化,那么两性差异就会缩小。在这种情况下,更多的男人就有了交配生育的机会,消除了非要变强壮不可的进化压力。

什么原因让一夫多妻制解体?

那么,是什么引起配偶制变化的呢?一个可能是,食物资源发生了变化。原先,当食物资源比较集中时,群体里所有女性倾向于在一起劳作,这也便于那个独霸她们的男人控制。而当食物资源分散时,要控制她们就没那么容易了。于是一夫多妻制就解体了。

不过,促成一夫多妻制解体的或许还有一个看似不相关的事实——不断扩大的脑容量。

脑袋大固然好处多多,但这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大脑的发育和运行不仅需要消耗大量能量,而且还对营养提出很高的要求。大脑袋还降低了生育力。譬如有位瑞士科学家调查了1247种动物后发现,一般来说,大脑相对身体的比重愈大者,生育力往往愈弱。但人类却是一个例外。在所有动物中,人类大脑相对身体的比重是最大的,但人类的生育能力却很高:在没有控制生育的狩猎-采集社会,两次生育的平均间隔是2到3年,而黑猩猩是5年,猩猩是8年。

而且,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类的婴儿刚生下时是特别脆弱的,别的动物生下不久即可行走,人类婴儿却要到2~3岁才开始姗姗学步,此后又需要花很长时间成长发育,最后才能独立生活。

所以,既要保持较高的生育力,又要让每一个生下的宝宝健康成长,以免照顾不周到而夭折,需要父母结成更紧密的伙伴,对后代进行更多的投资。这样,人类的两性关系从多配偶制“与时俱进”地进化到单配偶制也就不奇怪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