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玻璃爱好者必看!宋代琉璃集萃

 睫毛上的风尘 2019-03-17
玻璃钗(南宋)

长:19.2cm

收藏:1953年湖南省长沙市南门广场54号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钗呈【U】形状,共两股,大小形状基本相同,并排并行,一端弧形转折,另一端尖,两股尾端半截比较粗大,由尾向前由粗变细,前端半截较为均细,头梢尖小,透明,玻璃中可见许多小气泡。



磨花玻璃舍利瓶(北宋)

名称: 蓝色磨花高颈玻璃瓶
规格: 高9厘米,颈高4.5厘米,外口径3.6厘米,内口径1厘米  
收藏处: 浙江省博物馆

 

1966年瑞安县慧光塔内出土了两件玻璃瓶,其中1件小玻璃瓶已碎。


该瓶通高9厘米,颈高4.5厘米,外口径3.6厘米,内口径1厘米,腹部最大径5厘米,底径3.2厘米,重57.8克(含内容物)。宽平折沿,细长颈,圆肩,球形腹,喇叭形圈足,小平底。颈自下而上略有收狭,上部磨刻二道凹弦纹,下部磨刻四个大小略有不一、不甚规整的圆拱形图案。肩部磨刻一道凹弦纹和一周12个排列不甚规整的橄榄形磨饰。腹部磨刻的曲线及橄榄形构成三组折枝纹,简洁而粗放,与金银器上装饰的枝蔓缠绕的缠枝纹明显不同。器底厚而呈深蓝色,与器身的浅蓝色形成鲜明对比,底部中心留有制作过程中使用铁棒技术的疤痕。

瓶几无风化,光洁无锈,透明度很好,气泡和杂质极少,具有很高的玻璃熔制水平。瓶内壁为光滑的自由表面,外壁有水平纹理,特别是平展的口沿部位纹理非常明显,可知此瓶是采用模吹成型的。瓶内贮白色细珠粒。

玻璃舍利瓶(北宋)

口径:4.6cm
底径:7cm

高:12.2cm

收藏: 1971年无为城关宝塔底部出土    安徽省博物馆藏。

 

此瓶行质为圆长颈圆体平底,透明看色玻璃,虽内含较多的气泡,但并不影响其透明度。其颈、肩、腹部均磨刻粗壮挺拔的阴线几何纹。从其器形与玻璃判断应为10—11世纪伊斯兰玻璃器,输入宋朝后用作盛佛陀舍利的宝瓶,埋与佛塔地宫。此玻璃瓶是中世纪难得的伊斯兰玻璃器,具有重要的、历史的、工艺的、艺术的、科学的价值。

琢磨玻璃圆腹瓶(北宋)

高:9.8cm

腹径:6.5cm

口径:3.5cm

底径:5.8cm

收藏:1969年定州城内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  河北省定州市博物馆藏。

 

瓶直颈,稍向外撇,斜肩以下斜收,平底,纹饰为磨制,颈周饰排列均匀的6个竖长方形,下饰凹弦纹一周,腹的上下部各饰凹弦纹一周,中饰以兽面纹。口一侧高出另一侧2mm。

蓝色玻璃小口卵形瓶(北宋)

高:17.5cm

腹径:9.8cm

口径:1.2cm

收藏:1969年定州城内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   河北省定州市博物馆藏。

 

体薄透明,深蓝色,呈不规则长椭圆形,似鸡卵。小口,管形颈,口部稍粗,留有吹制时的痕迹。





玻璃舍利瓶(北宋)

通高:10.3cm    腹径:2.5cm

通高:8.6cm      腹径:6.5cm

通高:6cm         腹径:6cm

收藏:1977年寿县北宋天圣5年(1027年)报恩寺塔出土    寿县博物馆藏。

 

1、蓝色长形玻璃瓶:平口平底,颈腹间呈6道纹,并有【W】形纹饰;

 

2、孔雀蓝葫芦形玻璃瓶;

 

3、淡黄葫芦形玻璃瓶;均为北宋玻璃瓶,在塔的第三层发现石棺一口,内置一漆盒,漆盒内安放玻璃瓶若干,各装数量不等的舍利子。

 

[淡黄葫芦形玻璃瓶]与[孔雀蓝葫芦形玻璃瓶]、[蓝色长形玻璃瓶]等三件玻璃器,色甚光鲜,质地清脆,器壁薄如纸,明如晶,色泽鲜丽,反映了玻璃制造术的水平。

 

这几件玻璃器,无论是伊斯兰玻璃还是中国玻璃,都是十分难得的玻璃艺术的珍品。

玻璃钗(宋)

长:19.6cm

直径:0.4cm

收藏:1954年六安东门外护城河出土  安徽省博物馆藏。

 

钗呈双股,乳白色,不透明,头部略向上弧形弯曲,尾部尖状。


玻璃饰品(南宋)
玻璃饰品(南宋) 方胜形长2厘米,宽1.4厘米,瓜子形长1.1厘米,1974年浙江省衢州市史绳祖墓出土,浙江省衢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藏。 
玻璃簪(南宋)
玻璃簪(南宋) 长7.9厘米,头径1.2厘米,湖南省长沙市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 
玻璃卵形物(北宋)
玻璃卵形物(北宋) 长5.5至4.9厘米,径4.8至4.2厘米 1966年河南省密县北宋塔基出土,河北省密县文化馆藏。 
玻璃瓶3(北宋)
玻璃瓶(北宋) 高7.2至4.2厘米,口径1.3至1.4厘米 1966年河南省密县北宋塔基出土,河北省密县文化馆藏。 
玻璃瓶2(北宋)
玻璃瓶(北宋) 高6.5至3.8厘米,口径1.9至1.2厘米 1966年河南省密县北宋塔基出土,河北省密县文化馆藏。 

玻璃鸟形物(北宋)
玻璃鸟形物
北宋
玻璃
高6厘米
河南省密县文化馆

1966年秋在河南省密县北宋塔基出土了一批玻璃器,其中有壶形鼎、瓶、椭圆形卵形器、宝莲形器、鸟形器等等,制作均相当精致,反映了我国宋代玻璃制造业的水平。河南密县北宋塔建成于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塔基中出土百余件玻璃器物相当丰富,它为研究我国宋代玻璃制造技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此件玻璃鸟形物即是其中一件。它以深绿色透明玻璃制成,鸟颈细长,鸟头如鸡,圆眼钩喙,身体为圆球状,球下平切,体内中空,球体应是无模吹制法制成,体外腹中部饰有一道凸起弦纹,在腹部两侧由凸弦上生出双翅,翅为棒状,向上弯曲至鸟首与腹部交接处,两翅上各套有一个大圆环,似能响动,尾部短小。器物表面附有黄白色锈蚀。整体分析,除球形鸟体外,其余部分均以拉条捏塑然后与球体热熔而成,鸟冠、鸟喙结合部留有明显的沟痕。



玻璃葡萄(北宋)
玻璃葡萄
北宋
玻璃
最大径1.82厘米,长2.15厘米,最小径1.3厘米,长1.4厘米
河北省定县博物馆

1969年7月河北省定县五号塔基出土了许多玻璃器物,此件玻璃葡萄即出土于此。其葡萄粒大小不一,为圆形、椭圆形,腹壁极薄,内中空,颜色以棕色为主,白色和绿色的较少,均半透明。葡萄珠粒以无模吹制法制成,质地不很纯,杂有白色的旋状纹,表面有黄色锈蚀斑块。

定县五号塔始建于北魏,后经隋、唐、北宋几次重建,最后一次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定名为“静志寺真身舍利塔”,其塔基中出土了丰富的宋代玻璃器物,充分显示了北宋时期中国玻璃制造业的水平。定县在历史上制瓷业高度发达,烧造玻璃的主要原料和生产技术已基本具备,在其附近玻璃器物又大量出土,由此有人推断定县为北宋时期玻璃器的主要产地之一,其附近所出土的玻璃制品,包括此件玻璃葡萄均为当地所烧造。

玻璃瓶(北宋)
玻璃瓶(北宋) 高6.5至3.8厘米,口径1.9至1.2厘米,1966年河南省密县北宋塔基出土,河北省密县文化馆藏。 
玻璃壶形鼎(北宋)
玻璃壶形鼎(北宋) 口径3.1厘米,高8.8厘米,1966年河南省密县北宋塔基出土,河北省密县文化馆藏。
玻璃葫芦瓶(北宋)
玻璃葫芦瓶(北宋) 高4.3厘米,腹径3.1厘米,1969年河北省定县五号塔基出土,河北省定县博物馆藏。 
花瓣口杯(北宋)


  北宋玻璃花瓣口杯,呈淡绿色,半透明,表面附着有黄白色锈蚀,器壁有小气泡。

口径16厘米,高10厘米,1969年河北省定县六号塔基出土,河北省定县博物馆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