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斗七星与天干地支配合之奥妙

 zxastro 2019-03-17

北斗七星與天干地支配合之奧妙,及現象界諸事物呼應之根本邏輯

大撓氏因探察天地之氣機,究五行之情,占斗綱所建,始作天干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而用來紀曆,則任何一組年月日時,其五行結構顯然已經由該所代表之干支(即命理界通稱之四柱八字)表彰,故並非單純紀時間之功能而已。命理家乃據以推論命運,選擇用事的吉辰,軍事家據以演奇門遁甲作為行軍戰鬥之應用,殆為犖犖其著者。

大撓氏之所以能正確勘定紀曆應該使用何等五行性質之干支,及掌握時間週期循環性,與他對於北斗七星等天象觀察入微,實有莫大關聯。

在全天八十八個星座中,北斗七星現今位於大熊座,排列成斗狀,分別稱為天樞(貪狼)、天璇(巨門)、天璣(祿存)、天權(文曲)、玉衡(廉貞)、開陽(武曲)與搖光(破軍),對應天文上慣用的希臘字母編號則為αβγδε,,。北斗七星的前四顆星,即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由於其排列成斗形,所以又稱為斗魁、或稱魁星;玉衡、開陽與搖光三星則組成斗柄(斗杓)。由天璇向天樞之連線延伸約五倍之距離所見之二等星(:恆星光度等級),即是位於小熊座之北極星,在北天球赤緯89度,與北天極僅1度之差。在北半球尋找北極星,其仰角恰與吾人所處緯度同,例如北緯25度,其仰角即距地平面25度是。

查北斗七星在天體中本無相互關聯,均距離地球極遙遠,天樞星距離地球約100餘光年(註:1光年相當光行10兆公里<1013次方>之距離),天璇星約略近80光年,天璣星,開陽星約略近90光年,天權星約略60光年,玉衡星約略近70光年,搖光星約略200餘光年。但由地球觀察,除天權星係三等星外,餘皆二等星(註:天文學家將恆星光度分為6等,一等星之光度為六等()星之

1/11页

100倍,故光度差一等,其比值約當二點五倍。),爾等七星在亮星不多之北天球非常耀眼,其排列宛如斗狀,在中國乃因此得名。古巴比倫希臘,稱之為車,英國稱之為犁,又名農夫貨車,日本名之酒升,美國名之大杓子,各有稱名。

北斗七星星天樞(),第星玉衡(),第星搖光(),有斗綱之稱蓋經古人觀察:如正月建寅,每日初昏後則杓指寅方,入夜則衡指寅方,入晝則奎指寅方;二月建卯則如上述指卯方,三月指辰方,逐月順推,所指之方即月建也。

須知由於地球每日由西向東自轉一周,從所處地球觀之,宛若北斗七星繞行北極星隨著時間由東向西進行作規律之圓周運動,而改變方位。地球自轉一周費時約2356.1(註:稱一恆星日,意即天球子午線的赤經座標,因地球自轉,春分點每隔2356.1分通過天球子午線一次之謂。).從而,就時間言,同一恆星較前一天約提早3.9分出現於地平面;就方位言,以地球觀之,每天在同一時間已由東向西移動約近1(360度除以24小時所換算之1440再乘3.9),亦即每天在同一時間已位移1度,如此一來,若以北極星為中心畫一圓周,並依子丑寅卯„„戌亥等劃分為十二等宮(如圖),吾人所見北斗七星約每30日,相當一個月,移動一地支,一年遍歷周天十二宮也。年復一年循環不已,此即斗綱所建之天象。

而如上述,每日從所處地球觀之,宛若北斗七星繞行北極星隨時間亦由東向西進行作規律之圓周運動,每個時辰(即二個小時)移動一個地支,一天十二地支恰為一周。此際更因斗建(即所處月令)之不同,北斗七星於天球上位置,在不同月令雖同一時辰,亦有所差別矣。

來以每日初昏後,斗杓所指之處即月建之方,故曰:「月月常加戌,時時建破軍。」,意謂斗杓(破軍星也)在戌時(19~21)指著月建之方,因此,以戌時加於月建之上順行,數至所求之時辰,便知斗杓指何方。例如正月建寅,運用掌訣(如圖)以戌時加於寅宮之上順行,則斗杓在亥時指卯方,在子時指辰方,丑時指巳方,寅時指午方.„.如是以推之,自得各時辰所指之方。 綜上所述,在地球觀察,以北天極為中樞劃分為子丑寅卯„„..戌亥等12宮,北斗七星繞之而旋轉,其每月每日每時所現天象,正各有如時鐘之時針分針秒針各自的規律移轉,大撓氏藉此月日時運行之規律性及循環週期,發明十天干十二地支紀曆,以現代科學觀之,實極高智慧之表現。

北斗七星分別按年按日遍歷十二宮,所歷一年之春夏秋冬四季,與一日之晨

2/11页

午昏夜,行度相符,即以斗綱所建,春行寅卯辰宮,夏行巳午未宮,秋行申酉戌宮,冬行亥子丑宮;晨則行寅卯辰宮,午行巳午未宮,昏行申酉戌宮,夜行亥子丑宮。是以,對照行度,春比之日東昇,夏比之日中天,秋比之日沉落,冬比之日反背。如此,北斗七星行度已寓一年中氣候與一日中溫度之變化,同有寒暖燥濕大小循環於其中亦明矣。且又可明地理之方位所在,蓋晨行寅卯辰宮之際,正是日行天東,則東方配屬寅卯辰;午行巳午未宮之際,正是日行天南,則南方配屬巳午未;昏行申酉戌宮之際,日行天西,則西方配屬申酉戌;夜行亥子丑宮之際,日行天北,則北方配屬亥子丑,均理之當然也。

如是以觀,以北斗七星之天象配合天干地支等符號之運用,不僅止紀曆之方便,更可表天體之運行,季節之遞嬗,氣候之變化,地理之方位,而其間諸種現象之存在,之運行,之相互呼應,實足資為推論宇宙諸種現象之根本邏輯。(後章節有進一步解說)

斗杓在每月各個時辰所指之方,為方便查閱特列表如下:

北半球斗杓臨方一覽表

寅月 卯月 辰月 巳月 午月 未月 申月 酉月 戌月 亥月 子月 丑月 子時 辰方 巳方 午方 未方 申方 酉方 戌方 亥方 子方 丑方 寅方 卯方 丑時 巳方 午方 未方 申方 酉方 戌方 亥方 子方 丑方 寅方 卯方 辰方 寅時 午方 未方 申方 酉方 戌方 亥方 子方 丑方 寅方 卯方 辰方 巳方 卯時 未方 申方 申方 戌方 亥方 子方 丑方 寅方 卯方 辰方 巳方 午方 辰時 申方 酉方 戌方 亥方 子方 丑方 寅方 卯方 辰方 巳方 午方 未方 巳時 酉方 戌方 亥方 子方 丑方 寅方 卯方 辰方 巳方 午方 未方 申方 午時 戌方 亥方 子方 丑方 寅方 卯方 辰方 巳方 午方 未方 申方 酉方 未時 亥方 子方 丑方 寅方 卯方 辰方 巳方 午方 未方 申方 酉方 戌方 申時 子方 丑方 寅方 卯方 辰方 巳方 午方 未方 酉方 戌方 亥方 酉時 丑方 寅方 卯方 辰方 巳方 午方 未方 申方 酉方 戌方 亥方 子方 戌時 寅方 卯方 辰方 巳方 午方 未方 申方 酉方 戌方 亥方 子方 丑方 亥時 卯方 辰方 巳方 午方 未方 申方 酉方 戌方 亥方 子方 丑方 寅方

(附註:選時斗杓---

1(南半球亦可用此表,但宜將月令轉換為北半球月令,如南申月,北則寅月也,

3/11页

然後以北半球月令對照此表使用,餘倣之。按:南北半球季節恆春秋相對,夏冬相對,雖然如此,同一時間,斗杓所指之方相同無異,僅節氣,季節相對爾。譬如北半球立春建寅之時,南半球適逢立秋申月,各地(真太陽時)戌時斗杓仍然於北天球指寅也,斯宜注意。

2(表列子丑寅卯„..十二方,其角度每宮30度等分之,與一般指南針同,不同於羅經二十四山,若使用於羅經須換算。

3(另有一說,謂月屆臨中氣時,始指該月建之方。

4(選時斗杓,乃選擇家嘗以斗杓所指,眾煞潛形,化凶為吉,趁其時辰在所指方,起造修葺,可化一般凶煞,蓋謂天之元氣,無形可窺,北斗樞斡四時,斟酌元氣,造化之大柄也。但若遇大煞仍應另論制化或規避。

5(如斗杓指寅,順其氣向寅方動作為吉,此際若逆向申方動作,乃是沖逆破軍星,故凶。)

二十四节气黄经度

二十四节气黄经度(按公元月日计算)

4/11页

四季

春季:

23--5日交节 [立春(节气),黄经315]; 218--20日交节[雨水(中气),黄经330]; 35--7日交节 [惊蛰(节气),黄经345]; 320--22日交节[春分(中气),黄经 0 ]; 44--6日交节 [清明(节气),黄经15 ]; 419--21日交节[谷雨(中气),黄经30 ]; 夏季:

55--7日交节 [立夏(节气),黄经45 ]; 520--22日交节[小满(中气),黄经60 ]; 65--7日交节 [芒种(节气),黄经75 ]; 621--22日交节[夏至(中气),黄经90 ];

5/11页
7月6--8日交节 [小暑(节气),黄经105度]; 7月22--24日交节[大暑(中气),黄经120度]; 秋季:

8月7--9日交节 [立秋(节气),黄经135度];

8月22--24日交节[处暑(中气),黄经150度];9月7--9日交节 [白露(节气),黄经165度]; 9月22--24日交节[秋分(中气),黄经180度]; 10月8--9日交节 [寒露(节气),黄经195度];

10月23--24日交节[霜降(中气),黄经210度];冬季:

11月7--8日交节 [立冬(节气),黄经225度]; 11月22--23日交节[小雪(中气),黄经240度]; 12月6--8日交节 [大雪(节气),黄经255度]; 12月21--23日交节[冬至(中气),黄经270度]; 1月5--7日交节 [小寒(节气),黄经285度]; 1月20--21日交节 [大寒(中气),黄经300度]。

斗纲所指---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6/11页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祖先长期生产实践的产物,它总结了天文、气象和农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反映了季节、寒暑、天气的变化,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地球一年(365天5时48分46秒)绕太阳公转一周,我们从地球上看成太阳一年在天空中移动一圈,太阳这样移动的路线叫黄道。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用黄经度量。

春分、秋分,黄道和赤道平面相交,此时黄经分别为0度、180度,

7/11页
太阳直射赤道上,昼夜相等。

夏至,太阳直射北纬23.5度,黄经90度,北半球白昼最长。

冬至,太阳直射南纬23.5度,黄经270度,北半球白昼最短。

春分和秋分正处春、秋两季中间,夏至和冬至正处夏、冬两季中间。这样一年可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划分为4段,如将每段再分成6小段,太阳在黄道上移动15度,每小段约15天左右,全年就可分为24小段,农历上称太阳在黄道上从0 度起算,每15度为一节气,全年共有二十四节气。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太阳直射地球赤道时,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地球所在太阳黄经分别为春分0?、秋分180?。从春分0?开始,每15?就是一个节气,周而复始到春分正好360?。

从地球观测,太阳一年里在恒星间或天球划过的轨道称为黄道,以360度黄经来量度。二十四节气正好把黄道分成二十四等份,即每个气相差黄经15度。春分时黄经为0度,清明时黄经为15度,如此类推。
8/11页
       古时把节气称“气”,每月有两个气:前一个气叫“节气”,后一个气叫“中气”。二十四节气按月分布情况如下表,它又同农历闰月的安排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农历中,以立春为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
        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是随着斗纲所指的地方并结合当时的自然气候与景观命名而来的。所谓斗纲,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杓三颗星随着天体的运行,斗纲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如正月为寅,黄昏时杓是指寅,半夜衡指寅,白天魁是指寅;二月为卯,黄昏时杓是指卯,半夜衡是指卯,白天魁是指卯,其余的月份类推。
       北极星在一年四季中的位置基本不变,都在天空的北边。所以古代的中国人很早就用北斗星来确认北极星,来辨别夜晚自己的方位。因为北极星的亮度低,而北斗七星由于其亮度和其七星的形状,使人能在夜晚的天空中非常容易寻找到它,所以古人和文字对它的描述要多的多,而真正指给人们方向的北辰星提及的就很少了。初昏时刻古人常常用斗柄所指的方位来决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北斗斗柄会根据1年中很多不同阶段的时日,指向天际不同的方向;每当黄昏群星出现时,北斗的斗柄所指的方向,都会落在一定的方位,而天上的群星,却也根据斗柄在不同季节所指方向不同,出现移形变位。
9/11
所以,人们又根据北斗斗柄的方向转动,发现斗柄有24种方向可指,於是人们便有了“24山”的中式罗盘。
          而每一次斗柄在一段时间内指向一方,地上就会出现一次气候变化,影响农耕;於是古人便得出一种看法,以为斗柄所指的方向指令
24节气气候变化,造成春、夏、秋、冬之别。所以,古人有一句成语“斗转星移”,用以形容时间的流逝与世事变化。我国日历编算和发布的权威天文测算部门是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