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灸是在三伏天时进行天灸治病的方法,是中医时间医学、针灸学与中药外治相结合的一种疗法。早在清朝初期张璐的《张氏医通》中即有夏日“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防止哮喘复发的记载。三伏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疗法,与现代预防医学有异曲同工之处。具体做法是,通过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根据所要预防的疾病,在对应穴位贴上中药,以达到灸治的效果。 三伏灸的时间有严格规定,即初伏、中伏、末伏。“三伏”是指三个农历节日,古医书载,伏日必是庚,庚属金,与肺相配,祖国医学认为,寒来暑往,时序变迁,对人体关系至大,《内经》提出,“春夏养阳”可以预防冬天疾病的发生,哮喘、过敏性鼻炎和体质虚弱易感冒者等都属于肺经范围的疾病。

1、肺系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性咽炎等; 2、慢性胃肠病: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 3、痛症:颈肩腰腿痛、膝骨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等。 4、体质虚弱者:易感冒、手脚冰冷、胃肠道功能紊乱、肾虚、失眠、神疲乏力等。 注意事项: 1、成人每次贴敷时间为6~8小时,儿童贴敷为2~4小时。如出现局部皮肤发红、微痒,可随时揭去。 2、感冒,孕妇,婴儿小于半岁,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过敏体质、皮肤有破损均不可使用该疗法。 3、夏季气候炎热,衣着宜凉爽,避免过多汗出。 4、贴敷期间,应禁忌冷饮和油炸食物。 三伏贴是穴位贴敷疗法的方法之一,贴敷疗法也叫“伏九贴敷疗法”,指在在一年中的三伏天和三九天,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凡士林等介质调成糊或膏状,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上。 该疗法依据中医“天人相应”以及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顺应四时气候特点的一种“内病外治”的传统疗法。夏至是旧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太阳黄经90°,这一天是北半球白天最长的一天,而“三伏”是阳气隆盛的最好时令,利用这个时令进行穴位穴贴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中医《内经》明确指出“春夏养阳”是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根据中医“冬病夏治”理论,在中国农历“夏至”、“初伏”、“中伏”、“末伏”的时令内,采用中药贴敷最易刺激穴位、激发经气,使药物通过皮肤渗透吸收,促使经络畅通、气血调和。 从夏至起到头伏之前进行第一阶段的穴贴,以期达到醒穴、温经、通络的作用,进而再进行第二阶段的穴贴,以致达到纳阳摄气、扶正固本、强壮正气(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实践证明,“冬病夏治”可以使人体阳气得到充实,抗病能力得到增强,为预防季节呼吸系统的常见疾病反复发作起到了很好的防治作用。

三伏贴对于顽固性疾病有不可代替的治疗和巩固作用。三伏贴的优异性有以下几方面: 药物透皮:贴敷药物直接作用于体表穴位,可使药物透过皮毛腠理由表入里,联络脏腑,发挥较强的药效作用。正如《理瀹骈文》所言:“切于皮肤,彻于肉里,摄入吸气,融入渗液”。贴敷方中的芳香类药物,多含挥发性物质,有较强的穿透性和走窜性,从而达到内病外治的作用。 经络传导: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表里贯穿上下,是人体营卫气血循环运行出入的通道,而穴位则是上述物质在运行通路中的交汇点,是“肺气所发”和“神气游行出入”的场所。 根据中医脏腑——经络相关理论,穴位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不仅有反映各脏腑生理或病理的机能,同时也是治疗五脏六腑疾病的有效刺激点。穴位贴敷疗法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部,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治疗和凋整作用,从而达到以经通脏、以穴驱邪、扶正强身的目的。 激发经气:穴位贴敷疗法是传统针灸疗法和药物疗法的有机结合,是一种集经络、穴位、药物为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穴位贴敷作用于人体主要表现为一种综合作用,首先是药物的温热刺激对局部气血的调整,而温热刺激配合药物外敷必然增加了药物的功效,多具辛味的中药在温热环境中特别易于吸收,由此增强了药物的作用;药物外敷于穴位上则刺激了穴位本身,激发了经气,调动了经脉的功能,使之更好地发挥了行气血、调阴阳的整体作用。 内病外治:穴位贴敷疗法通过药物直接刺激穴位,并通过透皮吸收,使局部药物浓度明显高于其他部位,作用较为直接,其适应证遍及临床各科,“可与内治并行,而能补内治之不及”,对许多沉疴痼疾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显著功效。穴位贴敷疗法不经胃肠给药,无损伤脾胃之弊, 治上不犯下,治下不犯上。免除了儿童内服中药的困难,而且小儿皮肤娇嫩,药物容易被吸收。在临床应用时,如穴贴背衬胶布引起皮肤红、痒等过敏现象,可及时揭去,症状很快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