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居易堂弟,唐朝状元,“诗名”不及堂哥,但其做人做官书法一流

 江山携手 2019-03-17

他宁肯放弃状元的虚名,也不愿意失去与同窗好友的交情,结果成就千年佳话!

每年高考完各种媒体都在炒作“状元”,由于各省高考试题不同,只好评出来自己的省“状元”。

今天要说的是古代有记录的全国“状元”。中国古代科举史上产生了多少名状元?据史料记载大概有258名。虽然这些状元赢得了考场上的胜利,但每个状元的道德观、价值观不同,因而每个人的人生命运又不同。

唐朝穆宗时期状元白敏中,虽然“为文”方面没有像堂哥白居易那样出名,留在《全唐诗》里的诗只有二首。但无论在做人、还是做官方面都超过了堂哥。

先说他做人方面,有这么一件事。白敏中的父亲白季康曾任县令,不幸早亡,他从小由母亲抚养长大。父母给他起的名字带有一个“敏”字,希望他聪明好学,思维敏捷。他也不负众望,熟读所有经典,连克多场科考,二十岁左右便上京去赶考了,这次是参加会试,考中就是“进士及第”了。考完试后,在审卷的过程中,主考官王起很欣赏他的文章,想把他定为状元,但厌恶和他一同参加考试的同窗好友贺拨。

于是就让手下去给他做工作,意思是说服他和贺拨绝交。白敏中当时答应了,刚好,这时候贺拨来拜访他,他让书童去回复说自己不在家,郑起听后转身离去。没过多久,白敏中想起和贺拨平日里的友情,怎么就因为一个状元虚名而丢掉多年的朋友呢?不能!想到这里,白敏中赶快让书童去追回贺拨。贺拨来后两人促膝相谈,同饮而醉。白敏中把刚才主考官让他和朋友绝交的事情叙述了一遍,白敏中说宁肯不做“状元”也要维护朋友之情!这件事被主考官手下听到回去汇报了,主考官本来也是一个正直的官员,听后唏嘘不已,越加佩服白敏中的为人,不但没有取消白敏中“状元”头衔,而且把贺拨也一起点中了进士!

白敏中历任河东、郑滑、宁三地节度掌书记,后为殿中待御史,兼管东都(洛阳)事务,后被李党领袖李德裕举荐进入翰林院学士行列,自此官运享通,又升迁做了中书舍人。后来朝中官员分为“牛、李”两党,纷争不断,史称“牛、李”之争,做为牛党骨干的白敏中,坚持原则和维护集团利益,不因李党领袖李德裕有恩自己而循私情,后来李党垮台。844年,白敏中升任兵部尚书,兼刑部尚书,直至宰相职位。860年加封中书令,863年在任上病故,得以善终。可谓做官顺风顺水,一生荣耀显赫!远远超过了堂哥白居易。

而为文方面,虽然名气不如白居易,但填词风格类似白居易,而且书法造诣也不错,白居易死后墓碑就是堂弟白敏中书写的。

可见,做人品德和情商的高低直截决定了一个人事业和前途的高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