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下架停播过的节目再次「发声」了

 老骆驼4753 2019-03-18

2018年10月,一档不太热门的访谈类节目悄悄下架了。

节目只播出了四期。

节目团队通过微博的解释是:“由于技术原因下架调整”

原本以为是永远的消失,没想到还有回来的一天。

《和陌生人说话》 第二季

虽然是回归,但还是有所不同。

你会惊讶地发现节目列表里只有孤零零的一期节目。

一档直接从第五期开始的节目,很特别。

哪里特别?

被采访的人特别,屏幕前的我们也觉得特别。

很多故事你似乎都有所耳闻,但提到真正去了解——

可能还是第一次。

2018年8月14日,北京音乐厅。

这里正在进行一场特殊的演出。

十几个穿着白色衣服的孩子,紧张地站在舞台上,高矮不一。

看起来,应该是一支儿童合唱团。

表演还没开始,现场的每个观众似乎都不由自主屏住了呼吸。

紧接着是音乐的伴奏,当孩子们第一声出来的时候,却感觉到了异常。

没有想象中优美的歌声,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长短不一的“啊~~啊~~”。

你没看错,整个表演从头到尾只有一个“啊”,只不过每个人发出的音调有些不同。

无论从什么角度讲,都很难说这是一首非常完整的歌曲。

要知道,这里是北京音乐厅。

台上表演的应该都是顶级的音乐团队,底下坐着的也是最挑剔的观众。

让人意外的是,十几分钟看起来有些“尴尬”的表演结束后,掌声雷动,很多人毫不犹豫伸出了自己的大拇指。

不少知名的音乐人当场留下了激动的泪水。

有人说:“这才是真正的天籁之音”

可惜的是,这些孩子既听不到这些赞美,也说不了一声谢谢。

因为他们并不是普通的合唱团,而是一支聋哑人合唱团。

聋哑人?合唱团?

你没看错,也没听错。

合唱团就叫“无声合唱团”。

团里一共有14个孩子,无一例外都是普普通通的聋哑儿童。

最大的16岁,最小的只有9岁。

说起合唱团的建立,不得不提到两个“疯子”。

一个叫李博,一个叫张咏。

两人是朋友,又都是搞艺术的,一开始就是琢磨着弄点新创意。

有一次,在北京街头。

两人无意间听到一声“啊”的呐喊,瞬间被打动,扭头一看,原来是一个聋哑人。

似乎找到了新的创作方向,两人一合计决定到处收集一些聋哑孩子的声音。

就是让孩子们“啊”一声,应该不难,两人这么想着。

结果发现,事实远没有这么简单。

来到广西凌云县一所贫穷的聋哑学校,第一天李博和张咏就感受到了这里的敌意。

孩子们都很敏感,让他们发出声音,说难听点,就是往他们的伤疤上撒盐。

每次被问到:“你会发出啊的声音吗?”

孩子立马就会把小拇指放在脑袋边划一下,手语的意思就是:

不行,我不行。

张咏说:“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声音从哪儿出。”

白忙活了十几天,两人准备打道回府。

就在一切要恢复原样的时候,一个小姑娘站了出来。

她叫杨微微,当时才四岁,却勇敢地拉住了李博,自顾自地发出了“啊”的一声。

意思很简单:“我想唱!”

就是这一声“啊”,让两人瞬间意识到,之前的努力没有白费,还是有孩子愿意发出自己声音的。

李博说:“你想想,当你相信一个人之后,他就走了,再也没出现过,那你的心灵肯定会受到更大的打击和创伤,那我们还不如不来,对吧?”

于是,两人立马决定不走了,留下来组建一个合唱团。

学校校长一开始听到这个消息,只是简单说了一句:“希望你们能够坚持下去。”

没想到这一坚持就是五年。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孩子们怎样才能发出声音。

要知道他们都是聋哑人,不仅不能说,还听不到。

嘴巴一张,压根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发出声音。

没办法,只有一点点讲。

舌头摆在什么位置,怎么用腹部发力。

为了知道自己有声音,大家还需要把两只手放在自己的脸颊两边,感受口腔打开时的震动。

之后是第二步:

如何发出不同的声音。

合唱团不同于一个人唱歌,一般都有高音、中音、低音之分。

孩子们虽然不能像普通人一样唱歌,但至少需要做到每个人能够发出不同的声音。

这就相当于先让每个孩子变成乐器上一个固定的音调,然后才能组合排列演奏作品。

问题很棘手,李博和张咏想破了脑袋。

最后还是用了一个最简单,也是最困难的方法——较音器。

简单是因为,每个人都知道该怎么做。

只需要看着表盘上的数字,指针到达固定的地方说明你的声音合格了。

困难的是,每个人都要经过成千上万遍的练习,才能做到一张口就是这个数字。

低一点,高一点,都不行。

五年练一个“啊”,主要就是这个。

看到这里,一定会有很多不一样的声音。

这样道德吗?

算不算利用特殊身份作秀?

孩子们见过了大城市才会习惯小山村吗?

不用大家提醒。

刚开始做这件事的时候,李博和张咏就想过这事。

原本没有人觉得这事能成,就是试一试,更别说来北京表演。

合唱团之所以能够成立,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孩子们想唱。

别小看这一点。

原本,发出声音对他们来说是个缺点,但是现在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它变成了优点。

对观众来说,可能这就是一次震撼的表演,但是对这群孩子来说却是一次重要的蜕变。

他们在无声的世界发出了最有力量的声音,用坚持改变了自己原本对生活的消极态度。

同时也改变了我们对聋哑儿童的偏见。

当你真正听到作品的那一刹那,绝对不会有泛滥的同情。

而是震撼,接着是敬佩,最后只剩欣赏,单纯欣赏美的东西。

看着每个孩子脸上自信的笑容,你知道他们内心早已不再是原本那一个个自卑,敏感的残疾儿童。

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未来的道路会更加光明。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

经历了下架风波的《和陌生人说话》回归的第一期主题就是「发声」。

孩子们需要勇敢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们也需要看到更多这样的节目。

从第一期开始,作为主持人陈晓楠就一直希望采访一些不一样的陌生人。

故事虽然看起来有些“博人眼球”,但整个的采访过程却看不到一点点对“敏感话题”的消费。

每一次对话都是平等的,是相互尊重的。

你能很直接的看到陈晓楠眼中的好奇,但大部分时间,她只是在听。

听这些人的故事,听他们内心真正的想法。

为什么喜欢整容?

为什么不愿意生孩子?

为什么喜欢杀马特?

为什么会有聋哑合唱团?

...

很多事情只有自己去了解了,才有真正的发言权。

文章来源丨电影爬虫(ID:film525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