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籁

 汐钰文艺范 2019-04-08
  有人带着耳机听歌,听到忘情处,大声和着唱,摇头晃脑很享受,听者却很受罪,因为他荒腔走板。

  再会唱歌的人,如果听不见自己的声音,就难免会跑调,大牌歌星也不例外。

  而有一支合唱团,一队白衣少男少女,自己完全听不到一丁点声音,却唱出了天籁之音,初时,难以置信。

  廖昌永也将信将疑,跑到台上,与一个孩子互相触摸着喉部。廖昌永发出一个“啊”,多次尝试后,孩子发出了音高一致的“啊”,两人的声音一同回荡在舞台上,所有人都热泪盈眶。

  原来他们是靠感受振动的方式来发声的,每个音高会有不同的振动频率,触摸喉咙会感觉得到。

  简单地说,合唱团十四个成员,每人担任一个音,按照乐曲节奏连续发声,快慢高低错落,配以器乐,就成了一首歌。与敲击十四个玻璃杯一个道理。

  全部歌词只有一个字:“啊。”通过独唱、合唱多声部的演绎,唱出他们对这世界的所有感受。

  做成这件事的,绝对是在艺术追求上不安分的人。李博是画家,张咏是做摇滚的,两人聚到一起,都想“搞点不一样的”。

  这天他俩在街头闲逛,被一声令他们感到惊艳的“啊”吸引了,原来是一个正在着急找东西的聋哑人发出来的。他所有的情绪和状态都在这个声音里,虽然他自己听不见,却被李博和张咏读懂了。有没有可能让这样的声音变成艺术呢?

  这就是无声合唱团的起源。

  他们找到广西的一所山区学校,引导孩子发声。开始做了,才知道非常难。

  发声器官,他们从未使用过,不知道声音从哪儿出来。舌头是乱的,摆不正位置,有时候还会堵在嗓子眼里。他们尝试做别的交流,气氛渐渐友好,有了信任,但一旦涉及发声,孩子们一个个将小拇指放在脑袋边划一下,意思是“不行”。

  半个月后,他们决定撤退。

  正要走,一个女孩飞奔过来留住了他们。留住他们的,是她发出的“啊”的长音,稳稳的,美好的。

  于是他们不走了,留下来组建合唱团。一个人一个人地试,一个一个音地试,四年后,他们排出了一分钟的合唱。又一年后,他们登上了北京音乐厅。

  这不是一般的奇迹,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音乐家刘索拉联想到的是外星人或者海底的鲸鱼发出的声音。

  来自天外,来自深海,来自心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