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里是沈阳——浪速馆旧址

 花花四溅 2019-03-18

浪速馆旧址,位于和平区太原街道沈阳站社区,沈阳市和平区中山路90号,建于1926年,办公建筑,该建筑是20世纪20-30年代较典型的现代建筑,现状保存较好,古城建筑民国风。现为沈阳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山广场就处在这“日本租界”的中心。它的前身,叫中央广场,始建于1913年,到1919年时,改名“浪速广场”。浪速,是日本城市大阪的旧称,拿来做了沈阳城内一座广场的名字,可见日本的侵略野心。下面是和浪速有关的建筑

这里是沈阳——浪速馆旧址

(20世纪60年代称红旗广场,日据时期称为浪速广场,浪速指当时日本的大阪 )

这里是沈阳——浪速馆旧址

奉天浪速高等女子学校旧址,位于和平区北五马路41号。由日本人创办于1921年。因临中山路(伪满时称“浪速通”)而得名。由满铁建筑课设计,3层砖石结构。至1946年为私立济民女子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北人民政府卫生部、辽宁省计划委员会曾先后设于此。1955年成为沈阳市第四十中学,次年改名为沈阳市第二十中学。建校初为两级中学,1984年改为独立高中。

当年在“日本租界”内,地名都是“春日町”、“浪速通”、“富士町”之类的日本名称,而大和屋、几久屋、七福屋这些大型百货商场也纷纷进入。这是一个洋味十足、堪称精致的大型商业区与大片住宅区,与沈阳东部老城形成鲜明反差。

这里是沈阳——浪速馆旧址

下面大家随我来看一下这座建筑,该建筑属于砖混结构, 共三层,平屋顶,立面采用水泥条做窗上压檐和竖向装饰,与外立面大面积的暖色瓷砖形成对比。

这座古城的底蕴,更多一份魅力。沈阳站,这个承载着太多情感与回忆的地方,我们至今仍习惯叫它沈阳南站,而在过去它叫奉天驿。最早的沈阳站为1899年,是由侵占中国东北地区的沙俄修建的一座十分简陋的俄式青砖平房,位于沈阳站中心线以北1.2公里的老道口处,当时的名字叫“茅古甸”,满语“谟克敦”,为兴盛之意,即满清时期沈阳的旧称“盛京”,属于当时的四等小站。1904年日俄战争中日本战胜,并获得了中东铁路的控制权,并将位于老道口的沈阳站被更名为奉天驿。到了1907年,由于客流量增加,奉天驿的砖房外又陆续搭起了4个临时木板房,可这还不够用,于是“满铁”在市街西部拨出一块土地用作奉天驿新址。从建筑艺术角度来看,1910年9月完工的奉天驿由日本人泰田毅和吉田宗太郎设计,建筑设计传承了日式和欧式融合的红砖墙、绿穹顶、唐破风 “辰野”式建筑风格。这栋红色建筑共两层,一层为候车室,二楼为大和旅馆,建筑面积为1785平方米,历经1926年和1934年的两次扩建,建筑面积为6555平方米,是当时东北地区最为重要的客运中转车站。奉天驿是奉天满铁附属地城市规划的中心和原点,从这个原点出发的三条放射性轴线,从北向南依次为中山路,中华路,和民主路。它成为巴洛克(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城市规划模式的重要组成,也有一种说法是:这种放射性轴线是作为战略防域方面的考虑,且不管当初的何种考虑方式,奉天驿的建成、投入与使用,在满足了日本军国主义贪婪野心的同时,也为沈阳成为建国后的工业化重地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满铁附属地建筑—奉天驿建筑群是日本近代建筑西洋化在海外地区的延伸。

从奉天驿开始,红砖材料开始替代传统的青砖在沈阳的公共建筑中使用;从奉天驿天始,昔时沈阳繁华壮丽的气象与国民无关;从奉天驿开始,沈阳城市规划打破了中国城墙城市的封闭模式;从奉天驿天始,开启了近代火车站建筑和规划的基本组织模式,为研究近代火车站提供了范例;从奉天驿天始,日本掠夺东北战略资源的途径更为畅通!

我们沿着沈阳站至中山广场的中山路路段进行实地走访。中山路,我们此刻脚步仗量的路段最早被称为昭德大街,形成于上世纪初,1919年日本侵略者将此处改名为浪速通。

放眼中山路,车水马龙,道路两旁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早已淹没了昔时的繁华,座落于中山路沿线的旧时建筑群中,我们不时需借助电脑里的老照片与现场中镶嵌着的“沈阳历史建筑**旧址”铭牌的建筑进行外形对接与比较,如不从地理方位辨别,岁月的侵蚀已使我们无法还原那个年代的建筑风格与生活场景。

蹬上了横跨中山路上的一座过街天桥时,顿时那些隐于中山路西段的历史建筑群:浪速馆旧址、奉天新闻社旧址、东亚劝业株式会社旧址等尽收眼底。在沈阳市确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时就明确,有着2300多年建城史的沈阳,有两个最重要的宝贝要着重保护,即盛京城和满铁附属地。满铁附属地是指沈阳站、中山广场、中山路周边的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

在首批41处历史建筑名录中,和平区的建筑就有32处,在中山路和北五马路等地的建筑有24处,显然是为了加强满铁附属地建筑的保护力度。

在中山广场至和平大街的一段中山路上看到,两边具有欧洲特色的建筑很多,像中山路133号、131号等建筑,虽然历史不够知名,但也都成为历史建筑。

中山广场、中山路等周边地区是目前保存欧式建筑相对完整的一条街区,是沈阳著名的欧洲风格区,但一些建筑确实很难找到历史出处,只能用“街路号”来命名,但丝毫不影响这些建筑的历史价值。

一些历史建筑今天仍在,但弄堂黑暗狭窄,外表斑驳破旧,单从建筑外形已很无法识别出当时的模样,而嵌于外墙上的文物铭牌,对于一些以单个院落为单位要进行修缮,符合文物历史建筑。设计方案根据院落特点进行设计,既风格一致、样式协调,又个有特色,避免了房地产开发式的统一的、大规模的修缮造成的单调和刻板,保证了传统居住形态的多样性。

政府补助资金只用于古建筑和附属建构筑物,不涉及室内陈设和基础设施,产权不够明确的院落,如存在产权纠纷的私人院落、多户杂居产权分割严重的私人院落以及公产院落没有资格申请补助。部门存在纠葛--申请程序部分环节可能存在申请人与政府部门意见不统一,且没有妥善的解决办法。后续监控存在漏洞--部分院落在资金支持建成后,存在自行加建、更改的现象。修缮历史建筑是遗产保护的抓手,政府主导结合居民自助是有效路径,明确的发展目标是根本,一揽子政策设计是关键。

保护历史古建筑含蓄地让发生于此地彼时的故事留存。触摸这里的建筑,也触摸到了那段屈辱的历史,一股来自心底的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