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个人都会老去,不要去相信那些谎言(文末有礼)

 Txhhxt 2019-03-18

文末有礼

文末有礼!

文末有礼!!

——小婚家

有一则有名的寓言,讲述了一名大学教授拜访一位禅师的故事。

教授在谈论禅的时候,禅师在一旁倒茶,一言不发。

茶水已从访客的杯缘溢出,但禅师还在继续倒茶。

教授看着不断外流的茶水,终于忍不住脱口而出:“已经溢出来啦!别再倒了!”

禅师回答:“假如您不先清空自己的杯子,我又怎能跟您讲禅呢?”

同样的道理,要想把自己的处境看得透彻,我们也得清除一切衰老的谎言和错误信息。为了更加准确地规划、迎接我们的晚年生活,一起来看几则有害的谎言吧。

01

第 1 则谎言:

老人都一个样,随时可能倒下

这则谎言的源头是老年“异类”论,也是各种夸张描述(如电视广告)不断强化的结果。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其实越老越独特,越富于个性。每个人都以不同的方式老去,各自衰老的速度也不尽相同。

凡是参加过同学会的人都可以证明,有些同学身上几乎没有留下岁月的痕迹,有些同学却沧桑得多。所以我们会发现,一个老人可以肌肉松弛但眼神明亮,另一个老人可以有咯咯作响的关节但思维敏捷。

今天的人们不仅活得更长,而且衰老速度减缓。

来自美国、瑞典和其他国家的纵向研究表明,65 岁以上的人的健康状态正持续改善。例如,根据研究结果,从生理机能来讲,1990 年的 75 岁相当于 1960 年的 65 岁。这种研究也证实了人与人之间巨大的生理差异以及衰老的异质性。

02

第 2 则谎言:

上了年纪的人又健忘又糊涂

英国指挥家、伦敦交响乐团和皇家交响乐团的创始人托马斯·比切姆爵士(Thomas Beecham,1879—1964)曾在曼彻斯特一家旅馆的大厅里遇见一位高贵的女士。

他不大记得何时见过她,但却清楚地记得她有一位出名的兄弟。他处理得很巧妙,向她问起她的兄弟,又问他是否还在工作。那位女士答道:“他挺好的,还是那个金。”

每个人都担心自己的记忆力,年纪越大越担心。当一个人越来越健忘、幼稚的时候,我们就相信了那套流传已久(到今天还在流行)的说辞,觉得这就代表了老人。

更糟糕的是,我们在衰老,社会却越来越不能包容犯错。我们接受了这些社会价值观,于是,当我们忘记车钥匙放在哪儿时就开始自我怀疑:“我是不是得了老年痴呆?”

我认为,冥冥中有一个定律叫怕什么来什么,这种担心会分散注意力,令人更加健忘:“我过来是要拿什么?”

恶性循环就此形成。

只要不严重,健忘十分正常,无关紧要。

想想修女研究这项非同寻常的科学研究吧。这项纵向研究针对 678 名时年 75~107 岁的天主教修女进行了长达 15 年研究,这些修女都是圣母学校修女会的成员。

在迈入老年后,每一位修女都要接受年度检查,评估她们的认知能力和生理机能;在这些参加者身故后,研究人员对她们的大脑进行了检查。

在二十几岁立誓修行之时,她们都各自写了一篇自传性文章。这些文章中所体现的语言和文体信息成为研究人员用来与其晚年认知结果进行对比的参照物。

很有意思的是,与只会简单造句的修女相比,字里行间富于思想的修女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比率要低得多。这项研究的难得之处在于,在许多生活方式(如营养、环境和是否能接受医疗保健)上,所有修女都一样。

这项研究给予人们一个启示:年轻时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思维活动也许能帮助人们降低晚年患痴呆症的概率。

03

第 3 则谎言:

衰老不可逆,谁对它都没办法

许多人认为,人的衰老是由基因决定的,人的寿命也完全取决于是否选对了父母、祖父母。乍看之下,似乎有理有据:跟异卵双胞胎相比,同卵双胞胎的寿命更为接近;寿命长的亲属也比比皆是。

其实,已有研究人员致力于长寿家族的研究。难点在于我们的基因同活动、生活方式以及环境之间的关系。具备遗传倾向并不等于基因决定寿命。

打个比方,即便我拥有极强的家族长寿基因,我也不可能傻乎乎地顶着雷暴跑到高尔夫球场挥舞 7 号铁头球杆。

认真审视这些证据,你会发现,基因更多地决定着缩短寿命的疾病的发病概率,而不是长寿的概率。基因对我们寿命的影响仅占 30%,一项针对 13 000 余对瑞典双胞胎的研究为此提供了铁证。

事实上,这些双胞胎的平均寿命差距约为 15 年。由此可见,衰老这件事,有 70% 是控制在我们自己手中的。

接下来如何下坡得看你自己的选择。这一过程可以很短,惊险刺激;也可以有如闲庭漫步。

生活方式的选择真的很重要。你可以让自己的遗传密码自行发挥作用,也可以接过主动权,通过选择生活方式来修改某些基因“软件”。

这是好事一桩,因为这表明,晚年的生活质量主要由你自己掌控。

04

第 4 则谎言:

变老意味着丧失独立性,必须住进养老院

现实情况并不是这样悲观:

无论在人生哪个阶段,住进养老院的人(包括为康复而短期住进来的人)不超过 25%。在 2012年,美国老年人入住养老院的比率仅为 3.5%。

同所有关于衰老的谎言一样,它半真半假,用错误的观念遮蔽了事实真相。在当今社会里,老年人的处境其实分很多情况。

  • 许多人独立生活在自己的家中;有部分人偶尔或长期需要护理或其他援助;

  • 有人同其他老人合住,资源共享,彼此作伴;

  • 还有人同自己成年的子女或晚辈亲属同住。

提供协助的生活机构已经迅速流行起来,因为各种各样的机构可以提供特殊护理,譬如,为患有痴呆症的人群提供护理。

对老年人生活状况的揣测仍然源于一种误解,对老年人一概而论,未能认识到老年人也有不同的群体(见第 1 则谎言)。

我们需要小心定义这些群体并予以特殊关注,举例而言,老年群体中占比最大的女性有不同于男性的需求和经历。

高寿(90 岁以上)群体是增长最快的子群体,他们也有特殊的需求和经历。不能独立生活和残疾的老年人也是重要的子群体,但这并不是老年人群体的大多数。要真正探讨老年人,我们必须承认贫富差距的存在,因为社会、文学和历史的偏见会掩盖它,而它对人的选择和生命质量会造成极大的影响。

衰老意味着成长,而不是自我放弃的观念、因素或变化。假如一个人能够在生理产生变化的情况下继续成长,这还是衰退吗?

这便智者见智了。就像被抛入水中的石块激起的涟漪,当它一圈一圈往外扩散的时候,水花越来越小。你是像水花那样渐渐式微;还是像激散开的波纹,让岁月沉淀出开阔的思想?

——《优雅老去的科学与艺术:如何拥有健康的身体、思维与精神》

赠书活动

本期将送出的是5本《优雅老去的科学与艺术:如何拥有健康的身体、思维与精神》。老龄化时代来临,在面对岁月流逝时, 老年医学专家马克·威廉姆斯博士,从医生的视角告诉你,医学在老龄化领域取得的显着进步,以及如何让自己拥有健康的身体、思维和精神。

参与方式如下:

1、直接在文章下方撰写留言,写下你对文章的看法或是你对这个话题的想法,评论点赞数前5名的小伙伴,就会得到它;(为了让更多的小伙伴有机会获奖,同一个ID每个月只有一次获奖机会哦)

2、中奖名单将会在下周公布,时间要根据工作安排来敲定和调整,还请大家说随时关注小婚家,以免错过了大奖喔!

上期赠书活动获奖名单

1.白云边 2.Mr.迈呵 3.涛声依旧 4.cc 5.悦纳

恭喜以上5位,,一周内及时将联系方式发过来,否则将视为自动弃权喽!快来,奖品马上飞起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