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忠报国在中国几千年的思想文化体系中,儒家学说中的忠君思想一直占据在道德制高点,似乎杨家将的“满门忠烈”、岳飞的“精忠报国”、董仲舒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等等,方能体现出臣子忠君爱国情怀。然而,在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偏偏出现这样一位政坛不倒翁,历五朝八姓十一帝,身居高位,自诩不愧天地万民,却为后世百官所不齿! 此人便是被誉为“不倒丞相”的冯道,他出身于耕读之家,年轻时品行淳厚,勤奋好学,妙笔生花,且能安贫乐道。在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当时天下大乱,生灵涂炭,短短五十三年时间中原大地更迭了五个政权,换了十五位皇帝而冯道却始终位列宰相、三公、三师等高位,堪称中国最牛政坛不倒翁。
冯道一生历五朝十一帝(桀燕皇帝刘守光、后唐庄宗李存勖、后唐明宗李嗣源、后唐闵帝李从原、后唐末帝李从珂、后晋高祖石敬瑭、后晋出帝石重贵、辽太宗耶律德光、后汉高祖刘知远、后周太祖郭威、后周世宗柴荣),无论风云多变幻,他总是风雨不动安如山,官越做越大!
冯道
很多人不免心生疑窦,冯道到底有何本事屹立政坛四十余年而不倒? 一是为官清廉,勤政爱民。冯道也许不是合格的忠臣,但绝对算的上是治世之能臣。虽然冯道辅佐多位帝王,但始终为官清廉,心系万民疾苦,经常将自己的俸禄拿来接济乡民,当契丹血洗中原时,冯道为免生灵涂炭,死谏辽太宗耶律德光,百姓称他为圣人。
冯道
二是公道正派,正气凛然。冯道不管辅佐哪位皇帝,都尽心尽力,敢于犯言直谏,一心为公,他谏君和臣,贵而不骄,对时局的把握十分精准,这也是冯道能够在乱世中声名鹊起的重要原因。 三是著书立说,传承后世。在乱世之中,冯道凭借自己的影响力,从后唐到后周,历时二十二年时间,完成了雕印《九经》的恢弘文化工程,他以一身之力,艰难保住了华夏文化的一丝火种。
冯道
冯道曾这么评价自己: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并称赞自己:盖自国恩,尽从家法,承训诲之旨,关教化之源,在孝于家,在忠于国口无不道之言,门无不义之货。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冯道一生倾尽生平所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被历代帝王所倚重,被万民所敬仰。但是宋朝建立后,冯道这个乱世圣人,却被后世官员不断抹黑攻击,说他“软骨头”、“有奶便是娘”、“丧尽节气”等等,欧阳修骂他“不知廉耻”,司马光斥责其为“奸臣之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