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殷苑拾珍第四期:商代马车

 无心涧 2019-03-18
殷苑拾珍

当人类告别野蛮时期,进入文明时代,国家出现了、城市产生了。为了满足国家职能和城市所需的各种条件,对交通工具也提出快捷、方便的要求。考古发现证明:地处内陆的商王国,已经用马匹牵引马车并成为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安阳殷墟是晚商时期的都城遗址,这里发现的商代马车数量也最多。本期殷苑拾珍将与您共同探索古老的商代马车。

从清理出的完整或比较完整的马车可以看出,商代马车的形制与甲骨文和金文的“车”字相同。

车的结构也很一致,大小规格相当接近,驾驭的方法也一样,说明商代工匠对马车的制作,已经在前人的基础上作了总结与改进。马车的形制相当复杂,但制作工艺已相当规范。同时,马车的功能在实用中得到检验,其实效性得到社会的认同,因而马车使用的范围已相当广泛。在商代,这种形制的马车是最好的陆上交通工具,成为两周时期马车制作的样板,并开启了后世马车的先河。

这种双轮独辕、用两匹马牵引的木制车辆,由辕、衡、舆、轮、轴等构成。辕的前边有衡,长度2—2.5米,两侧有轭,用以架马。车的长度超过3米,辕长也在2.56至2.92米。车轮的直径通常在1.2至1.5米间,大多有18根粗细均匀、排列有序的辐条。车轴通长3米上下,两轮间的轨距2.1—2.4米之间。车轴与车辕交接处的上方是舆(车厢)所在,舆的平面为长方形,长1.3—1.5米、宽1米左右,四周按有栏杆,可用于手扶。后边中间留有缺口,供乘车人上下之用。

商代马车的结构不仅复杂,也很合理。例如车厢放在轴与车辕交接处的上方,与两侧车轮的距离一致,车辕位于车厢下的中间位置,这有助于马车在行驶过程中保持平衡,对驾驭马匹、掌握方向也极为有利。两个车轮的制作,也已脱离了用圆形木板制作的原始阶段,改用粗细均匀、排列规整的18个辐条(个例中有多至26根者)。这是一项重大改进。用辐条代替整块圆形木材做车轮,使马车在行驶过程中较为轻便,速度加快。

从出土马车的数量之多、结构之一致、地域之广等几个方面考察,可以推知这种马车的制作技术己相当成熟。坚固耐用、轻便快捷的性能,使它广泛地用于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它不仅是王室成员、贵族官僚的代步工具,还在驿站传递、田猎出行、远程征伐等方面承担了许多长距离运行的任务。

殷墟博物苑展出的6座殷代车马坑和道路遗迹,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和安阳市文物工作队分别在安阳刘家庄北地、南地和孝民屯东地发掘的,商代道路遗迹是在滑翔学校南地发掘的。这几座车马坑,保存基本完整,具有较高学术研究和展示价值。每坑葬1车,其中5坑随车皆葬两马,4坑各葬1人。经鉴定,殉人中多为成年男性,另有1少年男性。这些殷代马车造型美观,结构牢固,车体轻巧,运转迅速,重心平衡,乘坐舒坦。

目前在豫、陕、晋、鲁等省的多个地点出土有马车,有的属王畿之地,有的是臣服于商王窒的诸侯国。这说明这种马车除在商王国的地域内使用外,已经成为商王室与诸侯方国的进行联系的重要工具。它们之间有道路相通,并借这种马车来确保商王窒与各地之间的密切关系。

在安阳殷墟的发掘中,多次发现商代道路遗迹。其中有一条路,已知有数十米长、作西北、东南走向,宽约10米,路土厚度有0.2米,上面留有双向车辙的遗痕。这是一条行驶马车的大道,它位处洹北商城东南,在发现的众多道路中是最宽的一条,应是这个“大邑商”的一条重要的大道。深深的车辙遗痕,是车轮反复辗压的结果,它反映了3000年前车水马龙、频繁行进的忙碌情景。

商王及其大臣使用马车代步,各地的诸侯也争相仿效。为了显示其尊荣富贵,马车的装饰也很精致、华丽,或在车上髹漆,或配以铜饰;有的对马头及马身,用不同质料的物件进行装饰。这在当时已形成风气。

这种马车用两匹马牵引、在大道上快速行进,不仅对制作马车的木材有特殊的要求,而且对各部件的连接与结合也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它在3000年前出现,是多种手工业(金工、木工、皮革工等等)结合的高端制品。所以它的发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商代手工业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也表明它在长期使用中不断改进、不断创新的成功之作。

那么,马车究竟在什么时侯出现呢?下期殷苑拾珍将与您一起探寻殷代马车的起源及发掘过程。

安阳殷墟景区

官方微信服务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