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所不知的洗浴文化

 昵称65450 2019-03-18


  
洗浴之于人类,如影随形,出于本能,又非纯属本能。自混沌初开,乾坤始奠,远古先民因天气炎热而跳进水里洗澡,可能是人类最初的洗浴现象,庶几出于本能,而与文化无涉。由于物质条件所限,古人洗浴多在河流、湖泊等自然水域进行。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洗浴变得越来越高级,乃至成为文明的一个尺度、文化的重要内涵,千姿百态,妙处横生,无奇不有,令人叹为观止!

穿过时光的隧道,我们看到,在漫长的岁月里,中国古代先民还将洗浴与神话故事联系在一起,有着与希腊神话中伟大的赫拉克勒斯从温泉关含硫的泉水中重新获得力量类似的动人故事。据《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荣水穷焉。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有渊四方,四隅皆达,北属黑水,南属大荒。北旁名曰少和之渊,南旁名曰从渊,舜之所浴也。”晋代文学家郭璞注曰:“帝舜常在此澡浴也。”舜是帝俊的化身,就是说舜常到这里来洗浴。《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还记载了常羲的故事。常羲是传说中的月亮女神,帝俊的妻子之一,她生了十二个月亮,每次月亮值班回来,她都要为月亮用清泉洗澡。或许因为有常羲用海水浴月的故事,人们认为月亮从海中升起,又从海中落下,唐代诗人张九龄还留下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名句。

据说,殷族(建立了商朝)的先祖契,其出生就与洗浴有关。《诗经》和《史记》中都说,帝喾次妃简狄沐浴时,因吞下鸟卵而怀孕,后来生下了契。

中国的洗浴文化,至少可以追溯至商朝。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就已有了“浴”“沐”“洗”等字,这些字的含义还各不相同。“浴”在甲骨文中,像一个人站在盘子里,身上和头上有水滴落下,仿佛是人在盘子里面洗澡。“沐”字的形状,像是双手掬盆中水洗发。晚清时出土于陕西宝鸡、现为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的虢李子白盘,就是一个浴器,专家认为这是周宣王时遗物。

洗浴之目的,当然是为洁身;洁身的同时,还可以防病。《山海经》中有多处记载药浴的方法,如《北山经》中记载,熏草,佩之可以治病。《礼记·内则》中说:“头有创则沐,身有病则浴”。又,《淮南子》一书提到“浴使虮虱尽去,百病愈也”。可见,人们很早已注意到沐浴与健康的关系。

顺便说一句,虮子,即虱子的卵;虱这个东西,害人匪浅,不仅寄生于人,还长于兵器之上,令古代武士困扰不已。《韩非子·喻老》中说:“天下无道,攻击不休,相守数年不已,甲胄生虮虱,燕雀处帷幄,而兵不归。”曹操的诗《蒿里行》中也有“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一句。唐代诗人元稹在《捉捕行》中写道:“虮虱谁不轻,鲸鲵谁不恶”,可见虱子真不是什么好东西。我小时候,还见到一些农村妇女为之苦恼。

既然洗浴可以去病防灾,于是,人们就养成了一个良好的卫生习惯,进而发展成为一种社会习俗。西周时,曾规定一年中的五月为沐浴时间,人们用香熏草药沐浴。三月三日上巳节,其历史可以追溯至春秋时期,是古人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这一天,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王羲之所写《兰亭序》,就作于这个时候。今天,在西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当中,仍然延续着这一传统。云南大理每年三月三日举行的泼水节,依稀就是当年节日活动的再演。战国时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所写《离骚》,其中就有“治兰汤兮沐芳 ”之句,是对民间沐浴节活动的形象描述。唐宋以后,每年五月初五定为“浴兰节”(端午节),人们在这天进行药浴,以祛秽防病。

古人洗浴,当然是讲究全身洁净。东汉人王充在《论衡·讥日》中写道:“沐者,去首垢也;洗,去足垢;盥,去手垢;浴,去身垢;皆去一形之垢,其实等也。”用字虽不一,就洁身而言,没有本质不同。另外,古人还有“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之习惯。

唐代有一些医书,如王焘的《外台秘要》、孙思邈的《千金翼方》中,还记载了一些美发、乌发、熏衣、香体的方法。这些配方中,使用了不少香料,除洁身、香体、防虫外,还有消毒作用。由此可见,当时人们(当然是社会上比较富有的阶层)对洗浴是何等讲究。

事实上,洗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所必须,还是礼乐文明的重要内容。早在商周时期,最高统治者在登基、继位、祭奠、元日等重大活动中,都要斋戒三日、沐浴更衣;对于官员来说,则是“吏五日得一休沐”,表明洗浴对于官员仪容仪表之重要。中国古代,“沐浴而朝”,“斋戒沐浴以祀上帝”,不仅是一种重要礼仪,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信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就有“澡身而浴德,与其澡于水,宁澡于德”之说。官员上朝谒见或会客时,都要先焚香洗浴,以示尊敬。《论语·宪问》中说:“孔子沐浴而朝”。孔子弟子曾皙还把洗浴作为一种人生境界,在回答老师的提问时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对此,孔子大为赞赏。

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开创霸业的大政治家管仲,虽然政务繁忙,但是,对于来访者却总是以礼相待。据《礼仪·聘礼》记载:“管子为客,三日具沐,五日具浴。飨不致,宾不拜,沐浴而食之。”就是说,管子为了接待客人,不致失礼,三天洗一次头,五天洗一次澡。这样做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表示对客人的尊重。

两汉时期,对于洗浴的要求比较严格,尤其在祭祀、上朝等重要场合,人们都要恭恭敬敬地沐浴更衣。即便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洗浴也有相应的需要,如《礼记·内则》中提到:“鸡初鸣,成盥漱”。就是说,晚辈要在鸡叫头遍时,即起床洗漱,做好侍奉老人准备,不能像现在有的年轻人,经常睡懒觉。在举行婚礼这样的重要场合,洗浴更是不可马虎从事。《内则》还说:“男女夙兴,沐浴衣服,具视朔食。”就是平时居家过日子,男女都要早起,沐浴更衣。小孩子出生后,为了保证其健康,有的还采用药浴。据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胎产书》中说,要将婴儿置于土上,“其身尽得土,乃浴之,为劲有力”。

在洗浴这事上,贵族、官僚享有老百姓不敢奢望的一些特权。《礼记·王制》中说:“方伯为朝天子,皆有汤沐之邑于天子之县内。”“汤沐邑”制度,始于西周,是周天子把王畿内的一块土地赐给朝见者,作为其住宿、斋戒沐浴的封邑。毫无疑问,这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不过,“汤沐邑”后来渐渐演变为国君、皇后、公主等受封者收取赋税的私邑。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封君汤沐邑,皆各为私奉养焉。”北宋僧人文莹《湘山野录》一书中写道:“上曰:‘朕之诸妹皆厚赐汤邑,筑外馆以尚天姻,酬先帝之爱也,汝独愿出家可乎?’”可见,在中国古代,汤沐邑主要是一种食邑制度,受封者对于土地上的人民没有统治权。这片土地上的官员,可能因为管的是汤沐邑,还比别的地方官地位要高一些。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桓帝时,以汝南郡阳安(今属河南确山)封给女儿为汤沐邑,于是该邑长称令,公主死后,阳安令复降为阳安长。在过去,令的级别要略高于长。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帝王酷爱洗浴,统一六国、雄霸四方的秦始皇就是其中一位。相传,有一天秦始皇到骊山洗浴,见到一位亭亭玉立的美女,可能是仗着“九五之尊”,无所顾忌地前去调戏。不料,此美女非普通美女也。美女一口唾沫,使他立刻浑身长疮,他只好求饶,请求宽恕。于是,美女用温泉水给他沐浴,他才得以痊愈。也许因为这个缘故,骊山温泉又被称为“神女汤”。直到汉代,骊山温泉经常有人来洗浴。东汉张衡《温泉赋》中写道:“士女晔其林萃兮,纷杂遝其如絪。”当年阿房宫中专门有一个水道,宫中之人沐浴之后的脂粉水,通过这个水道排出宫外,以致渭水上面还经常浮起一层腻垢。

汉高祖刘邦虽然出身并不显贵,然而,在戎马倥偬之际,他还经常“踞床洗足”,干净了自身,却不免怠慢他人。光武帝刘秀在战事闲暇,“澡盥须眉尘垢”。南朝梁时,简文帝萧纲著有《沐浴经》,这是我国至今发现的最早研究洗浴的专著。十六国时期,后赵武帝石虎对洗浴十分讲究。他将各种香料、药物装进丝织袋中,泡到水池中。寒冬季节,他还将几十条铜制的龙(每条重达数十斤)烧红以后,放到池中,使水温保持在舒适程度。这个浴池,便是“焦龙池”,又称“清婷浴室”。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更是大家耳熟能详。正如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所写道:“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对于洗浴之事亦多有记述。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写道:“枯槁之类,浸育灵液,六合之内,沐浴鸿流,荡涤尘垢。”其意较为高远。唐代诗人中,李白、杜甫、白居易无一例外都留下了洗浴诗篇。李白《杂曲歌辞·沐浴子》中写道:“沐芳莫弹冠,浴兰莫振衣。处世忌太洁,志人贵藏辉。沧浪有钓叟,吾与尔同归。”杜甫的《望岳三首》之一写道:“归来觊命驾,沐浴休玉堂。”白居易《沐浴》诗中写道:“经年不沐浴,尘垢满肌肤。今朝一澡濯,衰瘦颇有馀。”洗浴使人容光焕发,诗人亦复如是。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也爱洗浴,而且洗浴时不忘写诗。他的诗中有不少描写洗澡时的情景,《如梦令·寓禅》就是一例。其中一首写道:“自净方能净彼,我自汗流呀气。寄语澡浴人,且共肉身游戏。但洗,但洗。俯为人间一切。”又有一首是这样写的:“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他把洗浴时的动作都写出来了。南宋诗人陆游《自笑》诗下自注曰:腊月五日汤沐、按摩几半日,是早左车第二牙脱去。写的是洗澡、按摩。

当然,历代文人中,有一些不讲卫生。王安石就是这样一位“蓬首垢面而谈诗书”之人。有一次,王安石面见宋神宗,因为长时间不洗澡,身上的虱子顺着衣服爬到了他的胡须上。宋神宗看到后,忍不住笑了。王安石却不知情,等出了门问同僚才明白。王安石的好友吴充为了改变他的不良习惯,一次与韩维两人相约,带他去公共浴堂洗浴,换了身干净的衣服。近现代文人中,章太炎就有终年不洗浴的习惯。作家曹禺也不太爱洗澡。抗日战争时期,曹禺在四川宜宾江安剧校任教,他的家人为他准备澡盆和热水,他只好进屋去洗。可是,一个钟头不出来,只听见哗哗的水声。家人心生疑惑,进去一看,原来他坐在澡盆里看书,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每年农历四月八日是佛诞日,又称浴佛节。相传释加牟尼出家六年以后,来到恒河支流尼连禅河边,洗去经年累月的身上污垢,用清澈的河水沐浴,忽然感到心中所有烦恼,其根源在于心地不净,于是大彻大悟,开始弘扬佛法。所以,佛教徒一向重视洗浴。北魏时期,杨衒之在《洛阳伽蓝记》中就记载了宝光寺中浴室情况。佛寺设立的浴室,不仅是为了洁身,而且为了洁心。僧人沐浴有一套规矩,沐浴时要诵经文:“以水洗面,当愿众生,得净法门,永无垢染”,达到“身心无垢”之境界。

佛教绘画中,有“九龙浴太子”故事画。敦煌壁画中,如北周第二百九十窟中壁画,有九条龙从空中喷水,正洗浴太子。《普曜经》云:“九龙在上而下,洗浴圣尊。洗浴竟已身心清净。”又,《修行本起经》云:太子出生后,“有龙王兄弟,一名迦罗,二名郁迦罗,左雨温水,右雨冷泉”。佛教寺庙中,专门设有“知浴”之职,负责整理浴堂、监管病人汤药等事。

僧人讲究洗浴,多有益处。敦煌文献《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中说:“澡浴之法,当用七物除去七病,得七福报。何谓七物?一者然火,二者净水,三者澡豆,四者苏膏,五者淳灰,六者杨枝,七者内衣,此是澡浴之法。何谓除去七病?一者四大安隐,二者除风病,三者除湿痹,四者除寒冰,五者除热气,六者除垢秽,七者身体轻便、眼目精明,是为除去众僧七病。”经文中不仅详细介绍了洗浴的方法,还提到了洗浴与健康的关系。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对于洗浴之事也不含糊。道教文献《荡秽科仪》云:“夫水者,察五方之正燕,合九凤之华光,故能激浊以扬清,亦可除尘而解热秽。一洒天无氛秽,二洒地无尘妖,三洒人间长寿,四洒精鬼亡形”。由此可见,道教中也有用水沐浴的仪式。道士在举行斋酿、诵经活动前,都要进行沐浴,以净其体,表明对神灵的敬重和敬畏。

国人习惯上以热水洗浴,当然,也有洗冷水澡的;就水质而言,以淡水浴为主,也有海水浴、矿泉浴、温泉浴等。至于洗浴的方法,一般是用浴盆洗澡,人工浴池过去主要是皇宫或寺院才有。晋代已有“浴室”之称,北魏称为“浴堂”,宋代有“香水行”,明代民间称浴室为“混堂”,清代一般称为“浴室”。公共浴室到宋代才开始出现。南宋时吴曾所著《能改斋慢录》记载:“所在浴室,必挂壶于门。”到了明朝,公共浴室就比较普遍了。

古代讲究男女之别,公共浴室主要是为男人开的。即便在家里,男女也不准同浴。近代以来,随着自来水业的兴起,才出现了专为妇女服务的女子浴室。上海第一家女子浴室——日新浴室,是1920年沪上大亨黄金荣创办的。不过,男女同浴是不准许的。1935年,广东省政府就专门下达禁止男女同浴的政令。1948年春,重庆市长杨森一上台,就宣布取缔男女同浴,并且规定,如有违犯,三家联保,即一家违规,三家受连带处分。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文化形态极为丰富。各个民族由于自然条件和文化习俗不同,其洗浴文化也有很大差异。蒙古族是一个游牧民族,对于牲畜唯一不能缺少的水源非常珍惜,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因此,蒙古人忌讳在河流中洗浴、洗衣服。清朝孝庄文皇后的侍女苏麻喇姑,是一个蒙古族人,据说她终年不洗澡,只有到除夕,才会用少量的水洗一下身子,还把这些用过的脏水喝掉。藏族生活于高原,对于水也是非常珍惜。洗澡节是藏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初秋举行,为期七天,藏语称为“嘎玛堆巴”。每到这个节日,藏族男女老少都会带着帐篷、衣服、垫子,拿着青稞酒、酥油茶、糕点等,来到拉萨河畔,搭起帐篷,在河中嬉戏、洗浴。傣族女子常在河中裸浴,经常引得外人前去观看。傣族习俗,对河水使用有一定讲究,即上游用水,禁止洗澡、洗衣服,不能在三岔河口洗澡。

在世界各国,洗浴文化也是千姿百态。公元前五千年,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已经过上相当的文明生活,其中有一件文物可以说明,两个裸身的男人顶着一个像澡盆一样的东西。克利特岛克诺索斯遗址中,公元前1800年前米诺斯国王宫殿中,就能见到王后洗浴形象。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已有公共浴室,人们把安置在一根大约齐腰高的独脚柱上的喇叭口承水盘——“卢泰利雍”中的水淋到自己身上,大家一起洗澡。

古罗马浴室闻名世界。专家认为,罗马人的洗浴习惯有一个演变过程。共和前期,罗马局限于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小小一隅,因为供水困难,人们还没有养成经常沐浴的习惯。罗马的公共浴池,最早出现在公元前三世纪地中海沿岸的希腊化地区,浴室提供的是坐式浴盆。到了后来,私家浴池变得越来越流行。西塞罗的书信中,提到他弟弟昆图斯的一座乡间别墅中有浴室。奥古斯都的得力助手阿格里帕在任罗马军队将军时,在罗马城建造了170座对公众免费开放的公共浴池。罗马浴场还以皇帝的名字命名,如尼禄浴场、提图斯浴场、图拉真浴场、戴克里先浴场等。其中,戴克里先浴场是罗马最大的浴场,其遗址坐落在今天罗马国立博物馆、圣母玛利亚大教堂及蜡像馆。尼禄皇帝的恩师塞涅卡是在浴室安详地去世的,这种死亡方式似乎正体现了斯多噶派的哲学思想。

印度人将恒河视为母亲河,从喜马拉雅山麓奔流而下的恒河水,被视为通向天堂的大门,数以百万计的印度人跳进“圣河”,场面着实蔚为壮观。土耳其浴世界有名,这是中东地区公众浴场进行的一种传统洗浴方式。它利用浴室内的高温,使人大汗淋漓,再用温水或冷水淋浴全身,达到清除污垢、舒活筋骨、消除疲劳的目的。十九世纪英国画家汤姆斯阿隆曾到伊斯坦布尔老城区恰阿奥卢浴室参观,并绘制了著名的《恰阿奥卢浴室》铜版画。

现代家庭常用的淋浴方法,是十九世纪英国人发明的。这一发明有可能受到宋代“浴池挂壶”之启发。究竟如何,不得而知。法国向来被视为一个浪漫的国度,也是油画的一大“圣地”。法国许多画家都有洗浴题材的画作存世,如雷诺阿、勒穆瓦纳、桑提尔、维安、库贝尔等。印象派大师雷诺阿的《大浴女》《池中浴女》《沐浴中梳发的女人》等,堪称佳作。

日本人崇尚洗浴。现在到日本旅游,有些人会去体验日本式洗浴。据说,日本大阪南部吉利半岛上,有一家酒店为了招揽客人,出了一个奇招,让客人体验独特的沐浴方式,将装满热水的浴桶吊在海湾上空两百英尺高的电缆上,人们在空中浴盆中,享受洗浴的舒适和快乐。

总之,洗浴本身只是一种洁身行为,然而,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却演绎出无奇不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说不尽,道不完。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儒有澡身而浴德”;古罗马人似乎也有同感,他们信奉“健全的头脑寓于健康的身体”。

不妨相信这些,洗一洗,晒晒太阳!

2019年3月7日夜改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