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山古县治——永平
周行
永平古镇位于铅山县东北部半山区半丘陵地带(上饶市南40余公里处),原为铅山县古县城,是通往赣闽的交通枢纽。明代嘉靖《广信府志》地舆志称其为:“南扼八闽之喉吭,北据两浙之要会”。永平建镇于唐贞元元年(758年),原隶属于弋阳县,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置县,因山矿产铅而名为铅山,先置铅山场,后为县治所在地,隶属信州,元代升县为州,为州治所在地。明洪武元年(1368年)千户蒋奎筑城池,周四里七十二步,高二丈,宽四丈,为广信府建筑城墙最早的县城之一。永平建镇至今已经有1230年历史,作为县治所在地有1062年的历史,直至1949年6月,县治迁河口镇。
永平镇人文历史、地理和人文环境景观悠久。2001年12月撤乡并镇,将陈家寨乡、五铜乡、永平垦殖场,划归永平镇管辖至今。2010年被评为上饶市示范镇,并荣获三块省级金字招牌(“江西省十大最具竞争力重点镇”、“江西省科学发展50强乡镇”和“江西省综合实力百强乡镇”), 2014年永平镇又入选为全国重点名镇。

武夷山下的永平镇四周青山环抱,地处县境中部偏东,东有麒麟山,南有凤凰山,西有驼峰山,北方是著名的鹅湖山,四面环山,其海拔690米,三峰奇出,其中一峰尖削如剑,傲立苍穹。西面是状元峰、积翠岩,千丈翠屏,风景如画。桐木江自南部分水关百里奔腾而下,至此地势截然低平,水势减缓,不由悠悠北去,因而造就了水运发达时期繁荣的县治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永平镇就宛如环抱在青山绿水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古镇之东,鹅湖山倒影于西湖:“鸥鸟四时清浪浴,芰荷十里署风香,浮天云汉阳光炯,倒影星河夜气凉”。峰顶有慈济禅寺,乃唐大义禅师创建,是江西当年最大的禅寺,与晋创建的庐山东林寺齐名。
山脚有大义桥,始建于唐贞元初年(785——787年),木架结构,取名“思政桥”。宋乾道八年(1172)“思政桥”被大水冲毁,邑人赵不适牵头捐资重修,并更名“万安桥”。绍熙三年(1192)又因水毁重修,再次更名为“大义桥”,一是为了缅怀纪念大义禅师为建此桥作出的贡献;二是以大义福地揭名。后世随圯随修。清乾隆六年(1741)大义桥毁于火,重建时“以石易木”,始建成为石拱桥。全部麻石结构。同治七年(1867),复倾圮于水,知县陶廷菽主持重修。全麻石结构,八墩九孔,长193米,宽6米,高10米,桥上用巨石砌栏,桥墩似八艘箭船整装待发,昂首英姿。桥面石板路巨大平整,桥中有观音亭,两层八角,亭高5米,顶尖有一个精致小葫芦,亭内壁画着精美图案,亭外墙上镶嵌着见证大义桥沧桑历史记录的石碑:《重修大义桥记》、《首次维修后记》、《重修观音亭记》等。明清时代,铅山县是福建北部进入赣、浙的重要咽喉要冲,大义桥是必经之点,因而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无数的货物、人流和独轮车辆都经过了这座古桥。2011年入选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大义桥直通古治县城北门,其状鹅峰拱秀,横架南北,雄浑古朴,巍峨英姿,犹如卧波长龙。
永平镇北,临江如剑劈出清风峡,地处西北5里的安州佛母岭。《铅山县志·山川志》:“状元峰,在县西北五里,有清风洞,宋状元刘辉读书于此。东即龙窟山,西有清风峡,空嵌崭岩,寒气逼人,有读书岩,天成石龛。”刘辉在此读书时,曾手书“当代魁星状元”六字于岩壁上,后果然得中,故名状元峰。这里扼守水口,故有:“奇踪天设枕溪旁,僻在铅山下一方”。其上有七层宝塔,名凌云塔,又名风波塔,辛弃疾词云:“更满眼云来鸟去,涧红山”,“光焰文章在,与岩传万代”。
千年古镇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其中包含有:大义桥、报本坊及白菜碑、魁星阁、赵氏书楼、西湖、辛弃疾墓、蒋士铨墓、清风峡、状元峰、石井庵、西山寺、永福寺、矿藏、森林公园、红色文化收藏馆、农耕文化博览院等。这里是传统历史文化、铜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生态文化等集中之地。
历史掌故,历历可阅;民间传说,妇孺滔滔争谈。上饶方志收入永平五景诗,尤其南宋偏安,江西成为大后方,永平镇更是达官贵人和文人学士频繁过往之地,或居或寓,留下了许多声名远播的历史胜迹。从永平镇南出7里是清大戏曲家蒋士铨墓地,13里是南宋爱国、豪放词人辛弃疾瓢泉故居及其墓地,再远一点便是朱熹武夷宫故地。往北7里,就是朱熹、陆九渊和辛弃疾、陈亮前后两次鹅湖之会的历史胜地。再往北10多里,就是柴家横林费宏的墓地。明中期,在朝廷内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铅山著名的两名宰相——费宏和费寀,都是直接的参与者,费寀卒于嘉靖二十七年,享年六十六岁,赐光禄大夫,敕葬于铅山县七都洋源排,现为永平镇陈家寨苏家村。他们经历或贬或褒,或生或死,许多重要事件都与永平有关。
因此,可以说永平在历史上是人文含金量很高,并且最富传奇色彩的古代名镇,发掘她的文化底蕴和展现其历史文化风采,是传承发扬光大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也是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弘扬人文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铅山的水陆交通发展较早,秦始皇修驿道时,赣闽、赣浙两条驿道途径铅山。汉武帝分兵四路征闽越时,其中两路经铅山分水关山口跨越武夷山而入福建。
北宋时期,永平镇西四公里处的铜宝山,创设于铜宝山麓的铅山铜场产量大增空前发展。宋三百年间,铅山铜场为全国重要的铜金属产地之一,铅山场常有十余万人昼夜开采。铅山场所需要的各类原材料和场内十几万人所使用工具及生活日用消费品,大都由外地通过船舶从汭口经铅山河运至永平。年产铜最多时达38万多斤,占全国总产量的37%。铅山场所产铜、铅均用船只经汭口运往饶州(今鄱阳县)永平监筹钱。为加强水运管理,朝廷特在汭口设立了“驻舶巡检司”衙门。
因此,当时的铅山河是十分繁荣的。每当日落时分,纵观永平沙园里沿北门桥直至石盘渡一带的河面上,大船小舟排得匝匝密密。夜幕降临,泊在水面的舟火齐明,与镇内万家灯火辉映成趣,景色煞是壮观。
北宋后期,铅山场铜产量在全国三大铜场中仅次于岑水场和永兴场。直至南宋末年,铅山场与广东韶州的岑水场和湖南潭州的永兴场仍成三足鼎立之势,铅山场乃是全国三个最大最著名的铜场之一。西汉元鼎二年至明朝末年,在1700多年间,铅山场一代一代数以万计的场兵坑丁,就凭自己的双手,用汗水、心血,乃至于生命,开采出难以数计的国家所需要的铜金属。铅山场能连续不断开采如此之久,铜资源开发如此之丰富,实为世间所罕见。铅山永平实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一方风水宝地。
永平因矿业的发展,富裕了铅山县,永平古镇作为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还源于她是赣闽交界的咽喉重镇,历来是赣闽水陆交通运输的集散地,源于武夷山水系的桐木江穿镇而过,使其素有“青山绿水护田园,两矿排达送金来。”之说。唐诗人王驾的一首《社日》诗,“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拓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当时永平镇的农贸繁荣商业发达,生活水平富裕的景象。
南宋时期,作为铅山县治所在地的永平,成了人文荟萃、名人辈出的兴盛之期,朱熹、吕祖谦、陆九渊、陆九龄、辛弃疾、陈亮、陆游等一大批社会名流学士往返于此,保留了千古佳话和古迹名胜。被乾隆皇帝称赞为“江右三大家”豫章“孤凤凰”的清代奇才戏曲家、教育家、诗人蒋士铨在永平居住时,先后为建铅山试院作序文;又为重建凌云塔(也名安州塔,又称文峰塔)作记:“吾邑山川秀灵,毓为俊杰,……”。此塔建于县西北六里,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七月望日竣工。

远在明万历年前,铅山县就与浙江、江苏、福建、安徽、湖北、湖南、广东等省与江西各地有着密切的水路交通往来,明万历年间,铅山的“大官路”就已四通八达,形成了陆路交通网络。河口也因此而成为“货聚八闽川广,语杂两浙淮扬”,形成“舟车驰百货,茶楮走群商”的“八省码头”。
铅山素有“隔河两宰相,百里三状元,一门九进士”之称。永平赵氏家族,从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至宝佑四年(1255年)的一百年间,祖孙四代共出进士十三人,史称“一门九进士”,九为单数的最高数,平均七年半就出一名进士。集中体现了当时县治永平文化教育事业的兴盛,他家由直敷阁中奉大夫赵不迁建有藏书楼,于绍兴年间(1131年~1162年),藏书四万三千卷,经、史、子、集分四部,设数席位方便读者阅览。据传,赵氏书楼的建立,是当时中国乃至世界为最早的私人图书馆之一。
有麒麟门左右楹联云:“百里闽越开大道,千年雄镇焕新姿。”
八俊阁(纪念朱熹、陆九渊、陆九龄、吕东莱、辛弃疾、陈亮、费宏、蒋士铨)。石牌坊有:“进士坊”(在老县城永平北关外,为费瑄立)“状元宰辅坊”(在永平北关外,为费宏立)“冬官大夫坊”(在永平北关外,为费完立)“天官少宰坊”(在永平北关外,为费寀立)“兄弟同科坊”(在永平北关外,为费懋尹、费懋文立)“三部持衡坊”(在永平北关内,为费尧年立)。拟匾额和楹联,以浓缩永平镇周边历史胜迹和故事,彰显千年古镇的人文精神,并在其北山建姐妹亭,立碑纪念费寀夫人上饶娄氏姐妹。
昌盛的传统文化、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具有悠久历史背景的永平生活富庶,保留了丰富多采的文化遗产和久负盛名的古迹。
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的永平文昌阁,又名魁星阁,清乾隆八年(1743),知县郑之桥捐资重修,为祭祀文运诸神,保一方文风昌盛而建,也是当地文人雅士聚会的场所。魁星阁坐北朝南,占地336.61平方米,建筑面积426.51平方米;石柱、抬梁式架构,歇山顶,总体三开间设内回廊,共三层,规模宏伟,一层石柱,二层木柱,地面四周铺以青石板阶沿及地面,正面阶沿往下为青石板月台,月台往下为宽阔的前院,台基及月台均采用卵块石磊砌或块石磊砌的方法,宽敞宏丽。前后左右各四廊柱,抬梁、斗拱、重檐卷栅,青石柱基,歇山顶,四金柱相对,鼓镜藻井,渠枋雕饰,精美绝伦。而今所见到的是落款为:“大清嘉庆24年,已卯夏旦阁邑新建造”。早在1986年就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入选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永平钟楼位于江西省铅山县永平镇东,建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与魁星阁并峙,规模宏伟,为一邑之巨观”(清乾隆《铅山县志》)。钟楼高七丈,巍峨壮观,雄视街衢。楼分为上中下三层,结构精巧。下层为戏台,中层为厢房,上层为钟房。周围以长条杉木栅栏,回廊环抱,金壁杏墙,雕花额仿,三辅作斗拱,层层叠叠,纵横交错,支托着远伸外挑的飞檐楼顶。脊顶高耸,形似游龙;角背高悬,状如飞凤;翘檐反宇,势同腾翼。楼门西向,上刻“追风逐月”四字,行书字体,神韵雄健。钟楼上层的横梁上悬挂铜钟一座,高6尺,直径3尺余,重3000余斤。钟上铸有铭文“永平永安”四字。相传在悬挂铜钟时,突然钟内划出一道红光,铜钟摇摆不定,工匠们大惊失色,正在此时,来了一位白发童颜的老者,拿出一根银针,在铜钟上刻下“永平永安”四字,顿见铜钟立刻停止摆动,静止下来。众人正在惊奇时,老者飘然而去,人们这才醒悟,那老者原来是上界神仙下凡,给永平祈求平安幸福。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名镇,给永平保留了不少古迹胜地,镇北两公里处有一清泉胜迹,其泉水澄清可鉴,甘醇味甜,旱涝无溢,面积约100平方米。始建于唐光启年间(885年~888年)赐额石井院,宋天圣元年(1023年)又赐改名“资福院”,后仍名石井庵。历代名人如:宋李纲、朱熹、刘子晕,明夏言、李梦阳,清蒋士铨等多有题词:其中朱熹诗云:“一窦阴风万斛泉,新秋曾此弄清涟,人言湛碧深无底,只恐潜通小有天”。“联骑君登泉上亭,黄尘双眼想增明。篮舆独向溪南路,惆怅不成同队行”。清康熙帝为鹅湖书院御书楼题联曰:“章岩月朗中天镜,石井波分太极泉”下联即指此井。永平街巷人口稠密,故而水井有“九十九口半”之说,这足以佐证永平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市井非常繁荣。

始建于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的一座纪念表彰坊。南宋初年,少年申世宁愿以自己代父受死而立的孝节坊,位于永平镇幸福路弄口,由朱熹题匾额:“报本坊”,并亲自手书,笔力雄健。右璧间嵌有明万历四十七(1609年)铅山知县笪继良画白菜石刻碑一方(现仿制,原碑存县博物馆,为国家二级文物)。此建筑为四柱亭形坊,面积为36平方米,单檐挑角、歇山顶,此坊为1986年公布的第一批县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入选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清末光绪年间,一场特大洪灾,如猛兽般将永平不少房屋冲毁,晏公庙也在所难免,(清雍正七年,知县张崇朴增扩修建楼阁,将明县令笪继良亲自勒石的白菜碑嵌入在晏公庙内以祀之。)经过士民的抢救,在洪水中终于找到被打断的白菜碑石打捞上来,为了不使这块碑石毁坏,民众又将其拼接起来,迁移至报本坊镶嵌保存。
抗战时期,永平是第三战区长官司令部所在地,指挥苏南、皖南、赣东及浙闽地区的抗战。司令长官顾祝同上将官邸,以及司令长官办公厅,参谋处,政治部,美国顾问室,苏联顾问室,兵站总监部、军务处、机要处(1943年5月,为防日军空袭,第三战区机要部门设永平积翠岩观音洞内)、情报处、交通处、卫生处、军需处、军粮库、《前线日报》社等直属机构和配属机构,都驻扎在永平。

在抗战时期,隶属于第三战区的永平的抗敌演剧队和韩台义勇总队非常活跃。
抗敌演剧队是郭沫若任总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时组建的,干部队员大多是思想进步的青年。南京总政治部分到第三战区的两个宣传队,每队40人左右,经常在战地巡回演出《黄河颂》、《流浪三部曲》、《十万大山》等抗日名剧,鼓舞军民斗志。
韩台义勇总队,队员由韩国、台湾和旅日归国华侨组成,总队长李承晚(即后来的韩国总统)。韩台义勇总队队员大都精通日语。该队由南京总政治部直接领导,安排到第三战区政治部工作,配合第三战区政治部和前线部队从事日语宣传和其他抗日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古县治永平,历经千年苍桑盛衰和历史文化的岁月洗礼,永平经济社会发展与时俱进,这是一个融入历史文化积淀厚重的地方。

陈红
著名影星陈红,1968年生于永平镇,曾就读于上饶一中,父母是高级知识分子,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她从小就显示出了艺术天才。2012年3月,陈红怀着对故乡的浓浓情谊,欣然接受铅山县委县政府聘请,担任铅山县旅游形象大使。陈红说,铅山是她一直难以忘却的地方,担任形象大使,可以为家乡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永平铜矿是我国三大铜矿之一,国家“六五”重点建设项目,于1980年大规模建设,1984年10月建成投产,现为中国第二大露天铜矿,由江西铜业公司管辖。
永平西门新村,全省唯一镇村联动示范点,一个被省民政厅授予“精品社区”的村庄。
骆驼山森林公园因主峰酷似骆驼而得名,自古流传“东有麒麟西有驼,南有凤凰北有鹅”,其中的驼指的即骆驼山,千年古镇永平自古少有自然灾害发生,地质、气候稳定,历代为州、县治所,当地百姓相传因有骆驼山为屏,“骆驼”——勤劳坚韧象征之祥物,永平古镇饥荒之年饿不着,风雨飘摇摧不倒。
如今,在永平镇党委、政府“打造软实力,建设新永平”的推动和感召下,站在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的高度,随着打造县域旅游、开发旅游景区的力度不断推进,千年古镇的永平,不久必然将焕发出更加炫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