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南有个茶纸古道

 黑龙江波涛 2018-07-17

 所谓的茶纸古道,是指从江西上饶铅山县到福建省的这一段的水路和陆路交通线路。此条线路分布于武夷山东西两麓,以分水关、桐木关等关隘为赣闽两省界点,向东南和西北两侧延展。此条线路贯通闽江与信江两大水系,翻越雄伟的武夷山脉,直通福州入海口,有江,有山,有海,有古道,是极富文化内涵且未被人发现的一条旅游线路。

东南有个茶纸古道

【古道历史】这条线路自秦汉时就已开辟,在历史地理文献上叫“分水关路”,因此路穿越赣闽边界武夷山的分水岭而得名。唐宋以后,这条线路成为茶叶和纸张的生产基地与贸易通道,至今,仍是我国重要的茶叶产地和传统手工纸产地。

“分水关路”是最早开辟的中原入闽道路。史书记载,秦始皇派五路大军远征南越,其中有一支“余干之水”,可能就是走的这条道路,迂回岭南。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10年)闽越王兴兵南越,南越向汉求援。汉武帝派大行王恢从江西出发,大农韩安国从浙江出发,讨伐闽越王,遂开辟分水关路。

北宋末年,大批中原人南逃入闽,通过“分水关路”入闽。更多的时候,“分水关路”是一条官道、一条商道,皇帝诰令和军机要件,通过这条官道飞马传入。

【商业地位】“分水关路”作为一条重要的入闽道路,自然承载着商品和物资转运的重任:福建、江西各地的土特产品,经由这条官道直达京城,作为土贡呈奉皇帝;福建、江西各地的手工业品和特色农产品,以及来自南海(中国古代泛指东南亚、南亚和阿拉伯地区)的海外舶来之奇珍异物,亦经由这条古道,流向全国各地。

福建是一个产茶之乡,自唐朝开饮茶之风尚,福建就以茶盛名。福建不仅产茶量大,而且出产许多名茶,每年都要不少精品茶作为上贡之物及高档饮品运送京城。北宋大观年间,单贡茶每年产20万斤,还有更多的茶是市场销售的。

除了建茶,还有江西铅山河口镇的河红茶。“河红茶”是铅山人创立的一个茶叶品牌,很受市场欢迎。当时,经河口加工或转销的茶叶,都打着“河红茶”的品牌,铅山“河红茶”盛极国内,还远销俄国和英国。直至清末五口通商后,因福建茶直接从福州出口,河口茶叶加工转销的优势逐渐消失,“河红茶”才走向衰落。

【技术传播】“分水关路”承载的不仅仅是人员、商品物资等有形之物的流动,还承载着信息、技术、文化等无形之物的流动。

唐代出现了用竹作为原料制造的竹纸。在唐宋,产竹纸之地有浙江、江西、福建,其中福建产量为最。但因未能解决竹纸容易腐蚀、脱落和被虫蛀的问题,一直未能大规模推广。到明清时期,随着技术的改进,竹纸的质量大大提高,出现了一些有名的品牌,如连史纸、毛边纸、鼓连纸等等。连史纸一种用竹茎制造的传统手工纸,是竹纸中的上乘之品。其纸质洁白莹辉、细致绵密、平整柔韧,防虫耐热,永不褪色,素有“寿纸千年”之称。连史纸的主要出产地有江西铅山、福建连城等地。当时连城的连史纸销路极佳,不胫而走;铅山的连史纸的盛名则历经明、清、民国几个朝代,经久不衰。一些名贵典籍、字画、印谱、拓本等多采用铅山连史纸书写和印刷。

【主要景点】

1,江西铅山县

铅山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传说这里原来产铅,所以由此得名(“铅”念YÁN ,是铅山县本地的方言中的发音)。铅山县始于南唐保大十一年(公元953年),是座千年古县,南临福建,北近皖浙,陆路畅通,水运便捷,自古便是闽浙赣三省交通要冲,兵、商家必争之地,被誉为“八省通衢”。早在明朝中叶,铅山已发展成为江南地区五大手工业区域之一,以手工造纸业与松江的棉纺、苏杭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景德镇的制瓷业齐名。

河红茶和连史纸的生产基地就在铅山。河红茶是最早出口西方的中国茶,被称为“红茶鼻祖”。连史纸又叫“连四纸”“连泗纸”,原产于福建省邵武,以及闽北地区和江西省铅山县一带。采用嫩竹做原料,碱法蒸煮,漂白制浆,手工竹帘抄造,工艺道道精湛。在古代,因连史纸的纸质强韧、表面光滑、油墨吸附好、保存时间长,有“纸寿千年”之说等诸多优点,常被用来印制印谱、家谱、古籍等。

 

东南有个茶纸古道

东南有个茶纸古道

铅山县河口镇

河口镇是铅山县的城关镇,位于铅山县北部。南部多丘陵,其余为冲积平原。河口镇还保存着较完整的明清古街,被省、市文物专家称为江西第一古街。河口镇是铅山河和信江交汇处,古城河口,因为河口的水运十分便利,从古时就是重要的码头。这张照片就是当年的一个渡口,现在水位下降,航运已经停止,唯有旧时的码头还在。

东南有个茶纸古道

铅山县天柱山乡浆源村天鑫含珠实业有限公司茶场

东南有个茶纸古道

铅山县石塘镇连史纸博物馆

石塘镇在铅山县城河口镇东南四十公里处,是座千年古镇,相传其村有方塘十口,故谐音“石塘镇”。在古代,这里是一个纸品及其原材料的聚散地,曾盛极一时,所以镇上至今仍有明、清时的建筑。

如今镇上有连史纸博物馆,坐落在石塘镇中心小学内,博物馆所在的建筑是清代抚州会馆(也叫邵武会馆),建于1740年)原址的一部分。

东南有个茶纸古道

千寿纸坊门口的造纸现场

千寿纸坊坐落于铅山县西南约90多公里处的天柱山乡浆源村,是2006年由天鑫含珠实业有限公司投资复建的。连史纸的的选料十分讲究,需历经纸料制作、纸料漂白、制纸浆抄纸等72道工序。全部选用的是立夏之后,芒种之前长出两对嫩芽叶的毛竹为原料,剥去竹青,留下竹穰;再将竹穰拨成竹丝,经过长时间风吹日晒雨淋,进行自然脱色;经过多次的弱碱性的低温蒸煮后,进行打料、制浆,最后进入捞纸、干纸的程序,生产周期长达一年。

东南有个茶纸古道

鹅湖书院

鹅湖书院位于铅山县鹅湖山北麓,距河口镇15公里,面积5400平方米,是江南四大书院之一。 鹅湖书院为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治学之所,中国哲学史上有名的“鹅湖之会”就在这里举行,与庐山白鹿洞书院并称于天下。该书院是江西省1957年首批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东南有个茶纸古道

鹅湖古道

距离鹅湖书院大约一公里的古道,山间的树木十分茂密,已经看不见道路的痕迹,宽敞平整水泥公路的陆续开通,现在根本没有人愿意走这条起伏难走的古道了,茂密的树丛让我们知道古道已经被人们遗忘了太久。

 

东南有个茶纸古道

大义桥

大义桥坐落在江西省铅山县永平镇北,是九孔半圆石拱桥,全长193米,面宽6米。唐贞元间(785—804年)始建时是木桥,名“思政桥”。宋绍熙三年(1192)重修,因鹅湖峰顶寺高僧大义禅师所创建,得名“大义桥”, 桥的正中坚有一座方亭,亭中碑石上书有“大义桥”三字,以后又多次坍圮。清乾隆六年(1741),大义桥被毁于火,重建时以石易木,始建成为石拱桥,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该桥全部为麻石结构,造型古朴,结构坚实,桥上中部的小亭是近年才修建的。建国前铅山县是福建北部进入赣、浙的的通道上极其重要的咽喉要冲。这座桥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一直通行各式机动车辆,现在只能通行摩托车及行人。全桥结构严谨,远观此桥,鹅峰拱秀,横架南北,雄浑古朴。

  

东南有个茶纸古道

分水关

分水关又名大关,是崇安县八关之一。位于崇安西北分水岭上,接江西铅山界,当闽赣交通的要冲,自古有“八闽第一关”之称。五代时在此置寨。宋开庆间并置大安驿。元废。明洪武初复置关,设巡司戍守。由崇安至江西铅山(县)界,路程80里,只有从分水关到车盘10里长一段比较崎岖,西向铅山,一路平芜,成为闽赣孔道。

解放战争时期,崇安分水关是中共闽浙赣边区党委活动的中心和交通要道。崇安至分水关公路始建于民国26年(193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支前公路主线——上饶至厦门线,即通过分水关,现为省道13—101线(福州至崇安分水关公路)的终点出口处,是福建省对外联系的交通要道。

2,福建武夷山市

武夷山市位于福建北部,武夷山的东麓。自唐朝以来,就有不少文人墨客称颂武夷茶的风韵。自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崇安(今武夷山市)正式建县后,武夷茶就开始慢慢有了名气,到了元、明时期,成为了贡茶,还创建了专门的皇家焙茶局,一直到明末清初武夷茶都十分紧俏,之后的武夷茶一直是各路商贾看好的商品。

因武夷山东麓地貌特征为丹霞地貌,土壤结构不同于武夷山西麓,茶树生长在岩粒土壤或是岩缝中,所以武夷山这一带生产的茶叶统称武夷岩茶。武夷岩茶历史悠久,品种繁多。主要品种有:大红袍、肉桂、铁罗汉、水金龟、白鸡冠、半天腰、奇兰等,其中尤以“大红袍”最为名贵,被誉为“茶中之王”。

 

东南有个茶纸古道

东南有个茶纸古道

武夷山大红袍发源地

大红袍发源地位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一个峡谷内,景色怡人,树丛繁茂,石径穿梭在崖谷和溪水之间。峡谷的尽头,阴面是一座大茅草亭,坐在亭中可以品尝各种武夷岩茶,还可以观看对面高崖壁上的“六棵母株”。

 

东南有个茶纸古道

武夷山茶博园

茶博园位于夷山自然保护区外,面积7.8万平方米,沿途都是大大小的茶场,周围都是小卖茶的商店。茶博园内的广场上有很多的静态人物雕塑,周围景致还算不错。

东南有个茶纸古道

黄岗山附近山谷中的古道

东南有个茶纸古道

桐木关古道

武夷山镇往桐木关这一段,古驿道遗迹最为密集。桐木关是赣闽两省的分界处,过了关口就是福建了。此处是武夷山脉断裂垭口,海拔高度1100米。桐木关夹在两座陡峭的山体之间,大风在从关口呼啸而过。立关北望,两侧高山耸峙入云,“V”形的大峡谷犹如一道天堑,直向江西铅山县伸展。闽赣古道贯穿其间(现为公路),系古代交通与军事要地,曾筑垣而驻戍卒,以坚防守,为武夷山八大雄关之一。这是地质活动造成的桐木关断裂带,路上散落着碎石。

武夷山市到福州的高速公路的行走路线基本上是原古道的路线,当时古道在距离上要比现在的线路要近,但是很难走,翻山越岭。我们从江西铅山——武夷山、分水关——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建阳——建瓯——福州,从铅山到武夷山市这一路是二级公路,从武夷山市到福州这一路都是高速公路,所以在铅山和武夷山市之间这一段古道的遗迹最多、最集中的地方,将来作为一条旅游线路好好规划一下,还是很不错的。

【结语】在整个茶纸古道上,铅山县是重要的制造、加工和集散基地,有茶、有纸,也有古道。同时,铅山县的政府文物部门对古道的恢复工作也最为重视,据我们考察的结果看,恢复情况很好,而且不仅限于恢复,还在进行创新和批量生产的准备。因为水位下降,现在信江的古代航运已经没有了,铅山县沿信江的一些地方景致不错,周围有很多古建筑,就是卫生条件比较差,只要严加管理,好好规划一下,茶纸古道的航运也能开发成不错的旅游观光线路。这里不仅有古朴自然的风光,又有底蕴深厚的茶纸文化,所以铅山最有可能全面恢复为茶纸古道旅游基地的区域。

相比下来,福建省的各相关地方及有关部门似乎还没有意识到茶纸古道的存在及其旅游文化意义。武夷山市只是发展单一的茶产业,且把精力集中在创立新品种上,对于诸如“大红袍”这种名茶的来源,并没有发掘其真正的历史文化内涵。至于曾是古道印刷中心的建阳市,除了那么一个可怜的书林门遗存外,几乎不见任何痕迹。福州恢复的古建筑“三坊七巷”中,竟然没有纸、雕版印刷这些实物的存在。看来如果真实挖掘茶纸古道的历史文化内涵,使之成为一条有内容,有生气的现代旅游文化线路,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特别是需要福建的有关方面给予充分的重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