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什么成就了“万里茶道第一镇”

 汉青的马甲 2015-04-19

是什么成就了“万里茶道第一镇”?

明清时期铅山河口镇的繁荣,

是“一条河、两宗商品、一座山和一条路”而成就的。

一条河,即信江;

两宗商品,即河红茶和连四纸;

一座山,即武夷山;

一条路,即鹅湖古道。

尽些绵薄。

时下,业内业外大家热烈讨论如何打造万里茶道第一镇品牌。打造这一经典品牌,铅山人必须清楚:是什么成就了“万里茶道第一镇”?记者通过多年的深入采访和调查研究得出一个认识:明清时期铅山河口镇的繁荣,是“一条河、两宗商品、一座山和一条路”而成就的。一条河,即信江;两宗商品,即茶和纸;一座山,即武夷山;一条路,即鹅湖古道。

铅山人打造万里茶道第一镇品牌,应从“一条河、两宗商品、一座山和一条路”着眼。无论是发掘万里茶道第一镇文化,还是实施万里茶道第一镇精品旅游战略及其产业品牌,都应由此衍生。这是做好万里茶道第一镇经典品牌的根本立足点和视角。

一条河

“舟车驰百货,茶楮(纸)走群商。”被清乾隆誉为“江右名士”的蒋仕铨这样形容当年河口镇。河口古镇何以“走群商”?“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专家评审会对高票入选的河口明清古街评语是这样回答的:“它是中国明清时期以河兴商、以商兴街的典型代表。”河口古镇“以河兴商”,定位得很准确。

作为明清时期中国纸、茶贸易中心和制茶、造纸中心的河口镇是由其所处的地理位置而形成的。在水运交通时代,位于信江河畔的河口镇是因贯通闽江水系、钱塘江水系、鄱阳湖水系和长江而成为中国东南的商贸重镇的。信江向东通航可上溯到信江上游的玉山冰溪和金沙溪,越过数十公里浙赣古道,到钱塘江的源头浙江开化和常山,向西通过鄱阳湖连通长江水运网,向南通过铅山河和鹅湖古道到达闽江水系上源的崇安、再走水路通八闽。因此,信江“西接鄱阳,南通吉、赣,东连浙江,舟船直抵玉山”(《上饶地区志》),是周边地区商旅来往交通和货物运输的生命线。而铅山河口镇便是赣粮入浙闽、浙闽之货入赣的中转站,更是水运交通时代闽浙皖赣等茶、纸集散地。

当信江源头从玉山县与德兴市交界的信源山奔流而出时,就注定了这条贯穿赣东北大地长达364公里的河流要成就河口镇的“八省码头”。于是,就有了古镇河口“舟车驰百货,茶楮(纸)走群商”的繁忙和“货聚八闽川广,语杂两浙淮扬;舟辑夜泊,绕岸灯辉;市井晨炊,沿江雾布”的繁荣。

两宗商品

“河口茶市通天下,河帮茶师遍中国。”这是当年商界流行的谚语。明清时期,武夷山和怀玉山区(怀玉山东南西北走向,一直延至鄱阳湖东北岸的莲花山)各地的纸和茶、浙江和安徽的茶,均汇聚河口外销。山西、安徽、浙江等地很多茶商,都因经营铅山的纸和茶而成了晋商徽商湖商中的大商贾。俄、英、印度等国商人也不畏关山辽远,千里迢迢奔至河口贩运河红茶。无论是崇安红茶,还是后来修水的“宁红”、安徽的“祁红”、湖北的“宣红”、湖南的“湖红”、广东的“英红”、浙江的“越红”、江苏的“苏红”等红茶,均是“河红”问世几百年后才出现的,都是“河邦茶师”传授的技艺。据文献资料记载,到了1930年前后,在上海制茶的“河邦茶师”还有300多人,安徽祁门“河邦茶师”有100余人。而当时河口制茶情景可从清人程鸿益描写河口制茶女的《河口竹枝词》见一斑。其一:“狮江妇女趁新茶,鬓影衣香笑语哗。齐向庄客分小票,春葱纤剔冻雷茶。”其二:“千盘茶绕代薰香,一日青蚨二百文。抛却女红入尘市,桑鸡啼遍不曾闻。”

明《铅书》记载:“铅山唯纸利天下。”铅山连史纸,是古代中国品质最好的纸,被誉为“千年寿纸”。据《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元代的铅山纸已名播天下了。明高濂在《遵生八笺》论及元代纸品,称铅山连史纸为“妍妙辉光,皆世称也”的精品。

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对铅山纸作了专项的说明,给予很高的评价。我国许多鸿篇巨著、名贵典籍、字画、印谱、拓本、折扇等多采用铅山连史纸,如明代的《十七史》、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四库全书珍本初集》等。连史纸对于传承和传播中华文明发挥过极大的作用。明清时期,铅山从事做纸的工人占全县人口的十分之四。铅山,因造纸业历史悠久、工艺领先、品种齐全而成为手造纸时代全国产量最大的县。

一座山

“其外芬芳,团龙凤片,煮云膏些。”这是辛弃疾寓居铅山瓢泉品小龙凤团茶,口齿生香,回味无穷,在《水龙吟》中情不自禁地赞叹铅山茶的茶品。铅山何以产茶、何以产名茶?山川秀美“天生”注定铅山产好茶和好纸。青山南去连八闽,绿水北流入信江,这是铅山的山水走势。

铅山县境五分之四在南部武夷山区、五分之一在北部信江河谷。地势由南向北逐级递降,南部1800米以上的山峰有15座,其中,黄岗山海拔2157.7米、独竖尖海拔2128.5米,白塔尖海拔2092米,黄连木山海拔2083米,分别为武夷山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高峰。由这些高峰伸出的数条山脉,逶迤北延,峰峦起伏,溪涧纵横,雨润风湿,雾罩云遮,是茶叶生长的灵秀之地,焉能不产茶、不产好茶?因此,铅山产好茶,其茶条萦肥实、色泽乌润、亮丽芳香、品质超群。因而,“铅邑凡石山带土者、两山夹岸者、阳岸者、阴峡者皆种以木(茶树)”(明《铅书》)。

铅山南部盛产毛竹、车竿竹、水竹、苦竹、紫竹、凤尾竹、棕竹、箬竹等各种竹和毛冬瓜、南脑、鸭屎柴、水卵虫树、石灰等天然植物纸药,为造纸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原料。山泉水、溪水终年不断,水质无污染,又为造纸提供了充足、优质的水源。据《江西造纸史》记载,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手工造纸就传入了铅山南部山区。“茗香飘四海,茶谊达五洲”和“铅山唯纸利天下,这就是铅山茶和纸的贡献。

一条路

铅山地处赣闽结合部,山水相连如唇齿相依,自古是中原入闽商旅必经之路。公元前85年(西汉始元二年),西汉政权在包括铅山在内的武夷山南北范围内建立的冶县(隶属于会稽郡)就是因当时铅山冶炼发达而得县名的。历朝历代,经劳动人民披荆斩棘、开山劈石的多次伟大开拓,开辟了中原进入福建的“八闽孔道”。

这条“八闽孔道”,也叫鹅湖古道。它起于河口镇,终于崇安。据《上饶交通志》记载,早在东周战国时期,这条路就已形成,距今已达2000多年。在宋以后的漫长岁月里,这条路被充分利用,成为东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的交通咽喉,并成就了古镇河口作为商贸集散中心和国际茶叶贸易大道的显赫名望。曾经的鹅湖古道上,沿途有鹅湖驿、紫溪驿、车盘驿、大安驿、黄亭驿、长平驿等大小30多处驿站,古道上日夜驿马如飞,商旅来往不绝。

千年古道和驿站,承担着“太平时则行李往来,车来人往,络绎不绝;战乱时则戎马倥偬,旌戟排空,道所居塞”的历史任务。福建远离中原,又有武夷山阻隔。古代中原人入闽路线主要有三条:一条由抚州经杉关到邵武,一条由铅山经分水关到崇安,一由江山经仙霞关到浦城。其中,铅山经分水关到崇安的路线是主要通道,叫“大关”(大路,宋代人的叫法);其他两条因水路不如“大关”便捷而居次,均叫“小关”(小路)。战国时期,越国解体,越王十三世孙无诸率族人翻过分水关,来到崇安,建立闽越国。魏晋南北朝时,晋人避战乱纷纷从中原经铅山翻分水关入闽,史称“八姓入闽”。唐以后,闽人进京赶考必经分水关。朱熹当年徒步数十次过分水关,往来于闽浙皖赣湘。刘伯温(刘基)军务倥偬中策马至分水关时,吟《咏分水关》诗云:“关头雾露白蒙蒙,关下斜阳照树红。过了秋风浑未觉,满山秔(jīng)稻入闽中。”

公元6世纪,渤泥古国(南洋古国)便与中国之间使节、商人往来不绝,走的就是这条路。这表明,鹅湖古道是中原人入闽和八闽通京大道,是中原移民南迁福建的中转站,也是商旅出海至南洋诸岛乃至世界各地的中转站,更是闽赣两地通商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鹅湖古道,不仅有朱朱熹、辛弃疾、陆游、徐霞客、文天祥、马可·波罗等历史文化名人留下过文化足迹,更有“挑崇安担”的挑夫留下艰辛的民生足迹。今天,这条古道早已废弃,但在莽岭和古村落遗址中,我们尚能寻找到几段荆棘从生的残存古道、古关。它们是这条中原入闽商旅通道繁华的见证,也是河口古镇曾经繁华的见证。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