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钤名章为何“上阴下阳”?

 jishiaimin 2019-03-18

古人认知和理解世界万物,相信老子“道”之学说,正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古人认为这种思想充分揭示了万物存在和运行的深刻哲理。

因此书法亦不例外。“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之难易、有无、高下、前后都是阴阳的一部分,阴与阳既是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且又相互依存共生。这种对自然万物的阴阳哲学,也很自然被映射和影响到了古人对于美与丑的审美观照与评判中。

在书法中,白纸与黑墨、笔墨行止与纸张简牍间的动与静,正是阴阳关系的一种直观再现,白为阳、黑为阴。而行笔时的方圆与极缓、内外与藏露、刚柔与枯润、纵横与曲直等,正是“负阴而抱阳”思想的实践应用。而对用笔,则认为“不欲太肥,肥则形浊;不欲太瘦,瘦则形枯。不欲深藏圭角,藏则体不精神;不欲多露其锋,露则意不持莆;不欲上大下小,不欲左髙右低,不欲前多后少”,这些个所谓的“不欲”,十分生动和深刻地体现了“冲气以为和”的辩证关系。

自魏晋后,古人将老子“道”中的“气”由哲学范畴转化成美学范畴,强调“气韵灵通”,正所谓“气聚则为生、气散则为死。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而印章,便在书法作品中起到“聚气”或“收气”的作用,亦是腐朽与神奇之间重要的调节杠杆。若一件作品的正文写完后,不管是首行还是最后一行,只要出现横向大的穿透性的空白,都可以用加盖印章予以封堵,以起到“收气”和完整性作用。当印章中的阴阳关系与纸墨相遇,便存在一个阴阳协调、对立与统一的原则问题。按照老子道之阴阳叙说,钤印的位置是“上阳下阴”。因此,钤盖名章时,必须是一阴一阳两枚印,这样亦显得活泼、趣味。

朱文印,色红为火,属阳,而白文印则为阴。若将朱文印钤盖在上,便会因阴与阳各自得到加强而向相反的上下两极发展,这就违背了阴阳相克相生、互为制约的万物法则,阴阳会因没有制约而失衡。

若将白文印在上、朱文印在下,两枚印各自阴阳交融、相互相生,艺术形式更加活泼生动。另外,名章钤盖完后下方通常还会留有较大或一定空白,而朱文印在视觉和艺术的生动性上,更适合作为落款与下方空白的衔接作用,以达到舒朗、通气的效果。反之,用白文印来做最后的收气,会有种生硬的封堵、窒息感,会破坏整篇作品的灵动性。

您觉得还有什么需要或纠正补充吗?


您的关注就是我的动力

我的头条号:大相无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