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陵发现2000多年前“地下水城” 藏着什么惊天大秘密?

 洁洁赢 2019-03-18

南陵发现一座“地下水城”或为两千多年前古城邑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闻名于世,而在2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我省南陵境内也有座威尼斯似的“水城”。当载着卫星遥感仪器的专机在盘旋过南陵城关东郊之后,一个惊人的发现被迅速披露:南陵县千峰山一带发现西周至春秋时吴国的一座古城邑。这是江南乃至华东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一座古城邑。

从古墓群到地下古城

千峰山,位于南陵县城东3公里处。虽然千峰山只是小小的丘陵,但人们都说千峰山是奇特之山,绵延5公里的躯体上孕育着上万个小山包,其蕴藏的秘密谁也说不清楚,以致历代的《南陵县志》都说:“千峰山位于县城东郊,绵延十余华里,由万座小山包组成,故千峰山又名千峰墩。墩者,土堆也,形成年代不详。”

最让人惊喜的是,1984年全省文物大普查,考古专家们在经过近一年的考察、勘探和研究后,向世人揭开了一个秘密:“千峰山是西周至春秋时期吴国先民们的土墩墓葬地,数字以万计量。”

据史料载,西周和春秋时代的吴国,也叫句吴、攻吴,拥有今江苏大部和安徽、浙江、江西的一部分土地。它以节俭为时尚,即使人死后,也只是封土不作墓穴,没有丰富的随葬品,更没有中原地区墓葬所见到的等级森严的礼制和野蛮的人殉、人祭的现象。这种独特的埋葬形式为平地起封,即挖一浅坑,用圆石柱夯平坟地,铺上一层用烟火熏红的黄土并夯实,再将死者抬来平放在黄土上,把他生前随身使用的几件代表性的工具、武器和日用品置放在遗体之旁,然后挑土掩埋,挑一层土夯实一层,最后垒成两米左右由下到上逐渐缩小的坟包。后面的逝者再葬在先辈们的坟上,如此循环往复,终于在平地上堆成了一座绵延5公里的千峰山。

土墩坟的年代一般在西周至春秋时期,到战国中晚期渐渐消失。其原因就在于公元前473年吴国被越国所灭,173年后的公元前306年越国又为楚国所灭。至此,广袤的江浙皖赣闽地区逐渐与楚汉文化相融合。这种中国南方吴越民族独特的坟葬文化也淡出了历史舞台。正因为如此,这种土墩墓群仅在中国的苏皖南部和浙北、赣北地区被发现。安徽境内以南陵、繁昌为主。

2000多年前威尼斯似的“水城”

千峰山土墩墓群发现后,一个巨大的问号涌进了考古专家们的脑海中:一个有着万座古坟的千峰山,它们的这些主人生前生活在何处?进入了文明时代的吴国先民一定会生活在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城内。但古城到底在哪里呢?

这时有人想到了千峰山南侧的泾县。但由千峰山往南是泾县的崇山峻岭,在交通极为闭塞的2000多年前,大山是切断两地经济文化交流的阻隔。很显然古城遗址不会在千峰山的南侧。又有人想到了千峰山东侧的宣城。南陵东侧隔着滔滔的青弋江,渡江过去即是宣城。但2000多年前,一江之隔便是难以逾越的屏障,看来古城也不会在宣城境内。最后,专家们一致推测:古城遗址极有可能在千峰山东侧的牯牛山一带。

这个推测正确吗?从南陵县城籍山镇出城约五公里就来到了牯牛山。牯牛山,虽是一个很好听的名字,但说它是山未免有些勉强,不过是一块高出周围平地2米的高地。由于它四周依水,高地便宛若一条巨大的牯牛卧于水中,当地村民于是世世代代称之为牯牛山。

当牯牛山附近一些农民把一片片从牯牛山空地上采集到的碎陶器送到专家手中时,他们兴奋了,因为科学鉴定这些出土的陶片与千峰山土墩墓群和大工山江木冲古矿冶遗址发掘的陶器属于同一时代。于是,专家们来到牯牛山踏勘,寻觅到古护城河的遗迹。1998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南陵县文物管理所对古城进行首次发掘。通过考古发掘,出土了陶器、原始瓷器和石器、冶炼铜渣等百余件,标本数百件。

如此大面积的遗址不可能全面发掘。于是一种新型的考古技术——卫星遥感考古便走上了历史的前台。从遥感技术得到的资料看,古城由4个高台组成,四周分布着4条水道,显然是古城的护城河,西南有进水口,东北有出水口,形成规则的长方形,长约900米,宽约750米。最高最大的台地为主城部分,其余为辅助城。每个台地之间有水道隔开,索桥相连。水道与外围护城河相通,护城河宽约20—50米,虽历经数千年沧桑,部分护城河段淤塞,但大部分护城河至今仍以河道或水塘的形式呈现在世人的眼前。

据当时的考古资料记载,古城有主次之分,功能有别,设计合理,布局严谨,从而达到了既可防御又可进攻的目的。古城四周有人工堆建的夯土城墙,现仍有残垣保存。城内用土墙草顶筑造的千万间房屋分列两边向前延伸。街心大道用鹅卵石铺就。吴国的先民们充分利用了本地水资源优势,“以水为路,以船为车,以桥相连”,使古城成为一座威尼斯似的“水城”。整个古城面积约70万平方米,专家们估算,这座城邑当时至少生活居住着万余人。这在人口并不密集、人口数量并不多的古代,已是相当的繁华,其规模和布局在当时应当排进大城市的行列。

古城为何出现

这一在安徽境内首次利用遥感技术开展考古调查得到的重大发现,立即引起了中外考古界专家、学者的关注。在2000多年前,这里为何有座古城呢?

原来,西周和春秋时期,南陵的丹阳铜已是全国知名的产业,铜材贸易繁忙异常,这就是促使古城产生的基本原因。从遥感解译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漳河从古城的护城河穿过,经繁昌流入长江,而漳河的上游支流峨岭河从大工山古铜矿西周至春秋大型冶炼场江木冲遗址的西侧流过。江木冲冶炼场要想把铜材运往中国南北地区,完成“金道锡行”,必须经漳河先抵牯牛山古城,然后才能进入浩浩的长江或青青的弋江,最终到达北方中原大地和南方吴越腹地。从发掘的大量冶炼、铸造的铜渣来看,古城内有铸铜作坊,曾对大工山古矿冶炼出的初制品进行过精炼加工,然后再制作出各种礼器和兵器。因此,牯牛山古城显然是大工山古铜矿冶行政管理机构的所在地,也是中国南北地区铜材贸易的商业中心。

我们知道,城市是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当然有一整套功能齐全的防御体系。古城地处平原与丘陵过渡地带,是控制上下往来的咽喉之地,位置十分险要和优越。而古城内外河河相通,桥桥串联,台地之间,水道隔开,索桥相接,护城河最宽者为50米,显然是个攻能进、守能退的军事要塞。当年的楚国频繁进攻吴国,曾占领过吴国的鸠兹邑和其他城堡,但却从未见任何史书上有过占领这个古城的记载。古城防御体系功能的先进,由此可见一斑。这也难怪,因为铜材产业和贸易是吴国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铜材南北运输的水道路线,是吴国的生命线,因此牯牛山古城的设计和布局,就不能不殚精竭虑,就不能不匠心独运。

因此有专家认为,这座地下古城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工山古铜矿遗址和千峰山土墩墓群,构成周代南陵人的采冶区、管理区、墓葬区,这充分说明了南陵这个历史悠久的古县城在先秦以前是何等的繁荣、何等的辉煌。

(南陵县广播电视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