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比较清闲,得空浏览南陵卫星地图,不经意中看到一处地形很像古城遗址。该地三面环水,疑似护城河,河面宽度二十米到三十米不等。开口一面面向澄清河,古时河水水位应该与护城河水位等高,使得古城处于四面环水之中。城堡呈椭圆形横向直径约290米,纵向直径约240米,面积约五、六万平方米,地名“磨盘洲”。看地形地貌使我联想起江苏常州的古遗址“淹城”,在好奇和求知心理的驱使下,对该地做了一些探索和研究,并做了一些记录。 ![]() 图1:磨盘洲卫星地图图片 ![]() 图2:常州淹城卫星地图图片 磨盘洲地处南陵县三里镇的牌楼村和新义村之间的澄清河边,距离318国道上的牌楼铺直线距离只有六百余米。 牌楼村有两处古地名,上牌楼与下牌楼,想必是因为该地古时建有两座牌楼而得名。究其出处,我查了很多资料,不得结果,或是我资料匮乏,亦有可能是年代久远,信息随之时间久远而湮灭。 遗址周边居住着万、范两个大氏族。万姓家族算是当地的一个古老居民,据说明代以前就居住在这里了,古有“沿河十里万”之称。距城堡遗址不远处还有一处地名曰“范氏祠堂”,范氏家族也是该地的一个大家族,至于何时居于此地暂时不得而知。如果有缘能够看到这两个家族的族谱,或许能够找到上、下两座牌楼的出处。 距离磨盘洲北面三公里处,有个叫“龙头山”的古墓葬群。前几年,京福高铁经过南陵,并建有南陵站。在施工初期的文物普查时发现一处大型春秋时期的古土墩墓群遗址,在两平方公里的范围,共有四百多座土墩墓。南陵县文管部门对其中的一部分古墓做了保护性发掘,发掘清理时,出了不少春秋时期的印纹陶器、夹砂陶器、原始瓷器、石器、玉器和小件青铜器等。这些出土文物虽然不是很多,但传达的信息表明春秋时期这里已是一个很发达的居住区域。 当然,这只是该区域范围内古墓群中的一处,周边山里还有很多这样的土墩古墓群。如此多的古墓群,证明当地在春秋时期已是人口非常密集,生产力已是很发达了,富户或地方行政机构建有城堡是理所当然的事。假如商周、春秋时期,就在南陵设有行政机构,此古城遗址就是该机构的所在地也不一定,只是因为种种原因,没有看到文字记载而已。 我的这些推断也不是空穴来风、无端编造,下面我列举几个周边的古遗址作为参照和证明其可能性。 磨盘洲往县城方向十五公里处有一处大型古城遗址“牯牛山”遗址。牯牛山古城遗址,是目前发现安徽长江以南地区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处古城址。有专家认为,牯牛山古城可能是春秋吴国的早期国都。它的发现对研究吴、越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填补了本地区先秦史的空白,尤其是对探索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青铜文明的起源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毗邻牯牛山古城遗址不远处有一处“千峰山”土墩墓群,该古墓群出土过云雷纹垂腹鼎,几何印纹陶瓷、罐、原始青瓷豆、夹沙陶鼎、鬲等随葬品。其年代为西周至春秋,现已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磨盘洲西面离大工山古铜矿遗址群直线距离也只有十五公里,大工山古铜矿遗址是西周至唐宋时期本地土著人进行采矿、冶铜生产的遗存。有专家称大工山古铜矿遗址,至少从西周起,就进行了大规模的铜矿采冶活动,并经历了东周、汉代、唐代、宋代等历史时期,延续时间长达一千多年,堪称冶铜史上的奇迹。 磨盘洲往县城方向十五公里处,古甘罗城遗址,该遗址保存良好,考古人员在遗址上采集到各种纹饰的印纹硬陶罐,夹沙陶鼎、鬲、罐的腹片和足。确定其年限多为商到汉初。 另外,磨盘洲往南十几公里,有一地名叫烟墩,烟墩其实就是古军事设施“烽火台”,相传这个烽火台的历史非常久远,最少要追溯的春秋以前。古时的南陵曾一度处于吴头楚尾之地,战争频繁,这个烽火台一直发挥着巨大功用。 几天前拜访同学,在他那里看到2015年-2016年的《南陵县年鉴》一书,上面的新发现南陵古文化遗存一栏里,竟然真的有磨盘洲古遗址,而且其考证的年代也是定在了春秋时期。与我的推断如此吻合,确实有点意外和兴奋。期望政府的文化研究机构早日完成对遗址的研究,把南陵建立行政机构的历史再往前推几百、几千年! 南 陵:秦心健 写于2017年9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