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褐斑病,全称柑橘链格孢褐斑病,是一种由交链格孢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也有果农形象的称它为黑疤病,可造成落叶、落果、枯梢,带病斑果实难以鲜销,处置不当的话后果相当严重。 当前正值褐斑病的高发期,为此笔者总结关于该病的相关资料,供各位果农参考。 褐斑病在哪些柑橘品种上发病重? 链格孢菌分生孢子 褐斑病链格孢菌主要危害橘类品种,包括橘类、柚类及橘柚或橘橙杂交种。 易感品种:椪柑、瓯柑、贡柑、茂谷柑、爱媛38、沃柑、红橘、八月橘、默科特、葡萄柚等。 中度易感:马水桔、春甜桔等。 抗性品种:温州蜜桔、柠檬、琯溪蜜柚、脐橙、沙糖橘、年橘等。 褐斑病的田间症状表现 褐斑病可为害感病柑橘品种整个生长期,又以新梢和幼果受害最为严重,我们就先从这两个说起。 新梢发病时,会冒出许多针头状黑褐色小点,稍凹陷,随着病情加重,病斑会逐步扩展,最终整个梢枝都呈黑褐色枯死。 幼果发病时与新梢上类似,同样是先出现黑褐色的凹陷斑,一般靠近果柄处会多一些,发病后落果严重。 如果是连梢带果一同发病的,幼果整果焦黑。 已展叶又未老熟的叶片是最易感病的,由于交链格孢菌是一种死体营养型真菌,侵染后会通过杀死寄主的细胞和组织来吸取养分,所以病情发展迅速。 此外,该菌还可产生ACT毒素,毒素作用于寄主细胞的细胞质膜,加速细胞死亡,并诱导寄主产生过敏性坏死反应,让病菌更好的定殖。 由于毒素会沿着叶脉扩散,所以常伴随着带尾须状的病斑。 老熟后的叶片也可受到侵害,但一般不会脱落。病斑灰白凹陷,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再次成为侵染源。 花器感病后变褐枯死。 膨大期和成熟期的果实发病,病斑如图。多数病果会提起脱落,即便是未落果的,也会严重影响其商品性。 褐斑病的发生规律 ①病菌主要在带病的成熟叶片上越冬,当气温回升后产生的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 ②病害的发生一般需要降雨条件,但在部分地区,露水也能足以引发此病害。 ③全年有2个发病高峰,春梢至幼果期与果实膨大期。 ④通风透光差、排水不良,田间湿度大、树势弱的果园发病较重。 褐斑病的综合防治 农业、物理防治:做好清园工作,剪除病枝、病叶,以减少初侵染源。注意加强生长期的管理,如科学水肥,梢期淋喷海精灵等,促梢壮梢,提升树势与抗病抗逆能力;对于荫蔽严重的果园,应进行大枝修剪,以利于通风透光;排水降湿,缩短叶面水膜持续时间,减少病原菌侵染的机会。 药剂防治:抓住春梢、幼果期和果实膨大期等时期用药保护,春梢一粒米和谢花后必防。药剂可选用铜制剂、代森锰锌、吡唑醚菌酯、腐霉利、异菌脲等,注意保护和治疗性药剂结合使用。 |
|
来自: 广东广西科泽丰 > 《柑橘病虫害防治(文件夹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