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工作很忙。海明多方联系,有时严厉,有时婉转,有时迂回,有时深思熟虑,有时兴高采烈,有时又怒不可遏,每天都处在紧张的工作状态之中……最终,我们还是把一些事情做成了,很多都是额外工作,有些根本不需要我们操心。 我很欣赏海明。有人说,歌德是一所大学,我认为海明也是一所大学。对海明的意义,很多人认识得远远不够。 中午吃饭去的路上,我问海明,你马上就退了,又不在核心岗位上,做任何一件事都不容易,而且得罪人、不讨好,为何如此认真负责?推动你的动力是什么? 海明一愣,竟然没有答出来,只是含糊其辞地说,我就是想把事情干成。 到了第二天,海明对我说:“开东,昨天你问的那个问题,我想明白了。我想到一个词,这属于见义勇为。” 我是语文老师,这样用见义勇为,我觉得太新颖,太滑稽,也太石破天惊了。自己干工作,干自己的工作,义在哪里?勇在哪里?何以是见义勇为呢?但深入一想,又觉得妙不可言。 不妨回到见义勇为的本意。 《论语·为政》说:“见义不为,无勇也。” 换言之,就是儒家强调要见义勇为。所谓见义勇为,就是看到正义的事,就要勇敢地去做。何为义?就是比小我更高尚的真善美。何为勇?甬力为勇。甬,从头到脚穿戴盔甲的虫,这种全副武装的小虫子用力的行为,就是勇。 勇有两种含义,一是勇气,二是勇敢。勇气和勇敢的背后,就是这件事与己无关,而且是很难做成的小概率事件,但还是勇敢去做。 懂得了见义勇为的含义,我们再来分析海明所说的见义勇为,为何别开生面?为何让人脑洞大开? 首先,是“见”。有的人熟视无睹,视而不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干多不如干少,干少不如干好,干好不如说好。 既然如此,对于分外之事,大家当然选择无视了。但雅思贝尔斯告诉我们:你见到了。你存在,就是你的责任。因为自由就是选择,选择不仅是为自己负责,也是为世界负责。 海明看见了很多东西,他觉得该做,对我们教育有帮助,那就主动去做,积极推动去做。大家都在看,但未必都能见。能不能看见是一种眼光,愿不愿意看见是一种境界。 其次,是“义”。所谓义,就是符合社会正义,代表着真善美,具有正能量。 儒家强调当仁不让。这里的仁与义相当。看见大仁大义之事,连自己老师都无需谦让,只管第一时间抢着去做。 再次,是“勇”。这里的勇不是小勇,更不是匹夫之勇,而是大勇。 大勇未必大智,甚至还显得愚笨,但我们需要这种笨精神。儒家的明知不可而为之,是一种傻,也是一种笨,但却是大勇。 孔子周游六国,累累若丧家之犬。其他人却是与世俯仰,推波助澜,活得不要太滋润。但生命的追求不一样,活出来的意义也不一样。 最后,是“为”。就是选择之后,赶紧去做,生命短暂,时不我待,要有乔布斯“明天我将死去”的紧迫感。 当然我们不仅要愿为,还要敢为、善为。为而有效,为而有成。 海明说,这些事与我们关系不大,但国家花了那么多钱,这件事如此有意义,我们当然要想方设法把事情做好,把事做好就是硬道理。 这让我突然想起我们学校的校训:正谊明道。我校前身是清嘉庆年间的正谊书院,该书院是苏州第一所官学,道光皇帝曾为书院题写“正谊明道”匾额,校训即为此。那么何为正谊明道呢? 董仲舒对“正谊明道”的解释是,“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其意为,不谋其利,不计其功,只要匡扶正“义”就努力去做,不谋求个人私利。只有是圣人之道就努力去做,不计较一己之功。 “不谋”和“不计”,不是不要利和功,而是要摆正谊与利、道与功的关系,不要见利忘义,求功忘道。 如果再深入一步,我们就会发现,“未有义正而不利者,未有道明而无功者。义正于人间,其利莫大焉;道明于天下,其功莫大焉。” 也就是说,义和道是大道理,大原则。合乎义的利,乃是长远的利,公众的利;合乎道的功,乃是广大之功,天下之功。 这正是海明所说见义勇为的原因。看见有价值之事,与己小关,或者未必与己有关,但与大众有关,与正义有关。不管困难多大,更不管最终能否做成,那就勇敢去做。尽人事,听天命。 生命的意义在于做事,在于勇敢创造。就算做成了,也会不计其功,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海明的见义勇为最好玩的地方,在于儒道合一。中国人向来都是先儒后道,或者是名道实儒,但海明却是儒道合一。儒道同一时间聚合在一个人身上已经困难,聚会在一件事上则更为罕见。 其表现就是儒家的积极用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杀身成仁,舍身取义。但又不谋其利,不计其功,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功不唐捐,功成不必在我。 功成之后,飘然而去。只留下清歌一曲。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与清风舞,共明月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