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都挺好》热播,原生家庭到底对孩子有多大影响?

 nestor777 2019-03-19

父母之爱是一种需要努力、进化、被教育而完成的高级感情。

一想到为人父母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的一句话,就解释了最近爆火的国产剧《都挺好》里所有的矛盾。

苏明玉,是苏家最小的女儿,上面有两个哥哥,理应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可偏偏遇上了一个重男轻女又强势的母亲,和一个胆小怕事只会挑拨的父亲。

所以从小到大,她总是被忽视的那一个。被忽视到什么程度呢?

两个哥哥的早饭永远是火腿加鸡蛋,她只有泡饭。吃饭的时候,母亲也只给两个哥哥夹鸡腿。

这还不算,大哥想出国留学,家里没钱,母亲就卖房子,老二结婚,母亲卖房子给他买婚房。

而明玉想要一本复习资料,母亲都不愿意买,哪怕有优异的成绩,却只能被迫念省钱的师范。

谁愿意接受来自最亲的家人如此的差别待遇呢?忍无可忍的质问,只换来母亲这样的回答:

童年的种种心理伤害,都转化成她后来前进的动力,她憋着一股劲儿,发誓要出人头地。

后来的她的确是成功了,但原生家庭给她留下的阴影,也让她变得“不近人情”。

很多人在苏明玉身上都或多或少看到自己的影子,甚至是发现自己的生活状态、性格和种种人生选择,都和童年的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就像《欢乐颂》里樊胜美说的那样“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就是一个人的宿命。

从小父母的打击教育、高压政策、甚至是父母之间的感情不和,都为孩子人格的发育埋下了隐形的风险。

那种叫做“童年阴影”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却真真切切地影响了一个人的一生。

01


“包办型父母”

——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

电视剧《都挺好》中,承包万人槽点的无疑是郭京飞饰演的老二苏明成。

当然,郭京飞的求生欲还是蛮强的,剧还没开播,他就像是有了预期,在微博上提前主动认错。果不其然,电视剧开播没多久,苏明成立马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鼠”。

网友纷纷表示,这个“妈宝男”实在太气人了!

而剧中的“妈宝男”苏明成又是怎样养成的呢?

苏家的家境一般,可苏明成屋里却有一台崭新的电脑,而女儿苏明玉参加中考的时候,母亲连一本辅导教材都舍不得给她买。

但苏明成好吃懒做,整天揩家里油,母亲还乐呵呵资助2000块让他旅游。

成年后的苏明成一直花钱如流水,苏母就继续“实力护短”:为了帮儿子买房娶媳妇,苏母不惜卖掉老房子;儿子结婚之后,苏母依旧毫无底线地接济他生活费,还美名其曰“借”的,不过不需要还。

有网友给苏明成算了一笔账,这些年他啃的老加起来高达40万,变成了十足的“吸血鬼”。

这还不算,关键是,他还从不觉得这有何不妥,反正“那是我妈给我的” “父母偏心那是他们的问题,与我何干?”

就是在这种过度保护下长大的苏明成,走入社会后却发现,工作只能靠自己,混了10年,他在单位始终只是个“小苏”;看到明玉混得比自己好,能做的就只是咒骂明玉“有点臭钱就瞎嘚瑟” 。

实际上,被父母长期捧在手心里的他们,从未独立过。一旦家人离去,才发现自己什么都不是,自卑心理如期而至。

但是由于这些人有恃无恐惯了,无法接受自卑,便把它转移到别人身上,变本加厉伤害别人。

临床心理学家Ellen Weber Libby说:

如果父母的天平持续集中在某个孩子身上,很容易让他的未来产生巨大变化”。被偏爱的孩子,早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

02


“讨债型父母”

——辛苦养大的“韭菜”该收割了

前段时间皮克斯的短片《包宝宝》获得了奥斯卡奖,影片就揭示了这样一个问题,无数中国孩子都是在父母的“过度保护”下成长的。

而当父母的爱用力过猛,就会变成“暴力”:听话才是乖宝宝,不听话就把你吃掉。

虽然影片不到8分钟,而且没有一句台词,却惹得一众网友感动落泪。纷纷感叹,戳中了很多中国式母爱的痛点。

影片故事从妈妈包包子开始。吃饭时,最后一个包子突然变成了包宝宝。

常常一个人在家的妈妈,惊喜过后,感到开心。日常开始陪着宝宝玩。给他喂食、带他买菜逛街。

包宝宝慢慢长大,渐渐的,他开始想逃离妈妈,跟着小伙伴玩。

担心的妈妈,一次次把他追了回来。

随着时间流逝,他们开始出现了各种争执,包子把妈妈拒之门外。

妈妈做好吃的示好,也得不到回应。

更“可怕”的是,包子要和女友离开这个家。没办法的妈妈,用力阻止包子开门。最后,争不过的妈妈,流着泪,一口将包子吃掉。

简直童年阴影的动画片,但是影片给出了一个美好结局。当梦醒后的妈妈,看到包子之后,也顺利和解。

有人觉得这个动画诡异吓人,但这不恰好是不少家庭的真实写照吗?

▲《包宝宝》 豆瓣电影评论 

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孩子,都或多或少经历过和包子一样被控制的阶段。

不同的,可能只是时间长短,事件大小。

03


“散养教育”

——尽全力爱孩子,到时间就松手

当然,并非每个家长都是“有毒”的爸妈,大部分父母也不是存心做出一些举动对孩子造成伤害。

但我们的很多技能、习惯和处事方式,都是从家长那里习得的,包括如何与人沟通、互动,处理我们的情绪和需求。

你初次为人父母,我初次为人子女,我们会有摩擦和隔阂、会意见相左、会忘了替对方考虑、会有短暂的分离,这些都没关系,我们一起为了营造最好的亲子关系,不断改进、慢慢努力。

而最好的亲子关系,应该是互相尊重、彼此独立,就像杜江在《爸爸去哪儿》里送给嗯哼的那首诗一样:

你不是我的希望,不是的,你是你自己的希望

我那些没能实现的梦想,还是我的

与你无关,就让它们与你无关吧

你何妨做一个全新的梦

那梦里,不必有我

然而我爱你,我的孩子

我爱你,仅此而已

什么样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最好?

一个爸爸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好好疼爱孩子的妈妈;一个妈妈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欣赏并推崇孩子的爸爸。

1.互相尊重的家庭才能给孩子最多的爱

尊重是最深层次的爱!

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研究,当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也就是吃饱穿暖之后,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爱与归属感,它们像心灵的食物,若是得不到,会令人感到空虚沮丧。

孩子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与爸妈连接的归属感,那是超越了一切事物的渴望,那么,孩子是透过什么方式与父母连接的呢?

如同前面提到的,就是做和父母相同的事,因为透过做相同的事,孩子可以感觉“我们是一起的”,这就是归属感的需求。

因此,我们要了解孩子深层的心理需求,也就是他必须与父母双方都有所连接,这样才能满足心中的归属感需求。

2. 用赞美代替抱怨,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如果孩子对其中一方的连接有所缺乏,将会让孩子感到空虚遗憾,而最令孩子难以忍受的是父母其中一方否定另一方、排除另一方,那就像自己内在的一半否定另一半一样,结果必然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分裂。

例如,妈妈常说爸爸不好、不认同爸爸,孩子为了能和爸爸连接,会采取强烈的方式,也就是和爸爸做相同的事或发生相同的事。

但因为这不被妈妈允许,所以孩子表面上会听妈妈,然而私底下会像爸爸,甚至在潜意识里跟随着爸爸的命运而不自知。

当我们否定自己的先生/太太时,我们正在给孩子什么样的信息呢?

你爸爸是懒惰、不负责的人,你以后不要像他一样!

你妈妈爱唠叨,你以后不要像她一样唠叨!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肯定会出现这些行为:懒惰、不负责、爱唠叨。

为什么?因为他心里强烈需要和他的父母连接,但有关他爸爸/妈妈的信息却全是负面信息,他当然只能跟这些信息连接,做出相同的行为来满足与爸妈连接的归属感。

有人说,我只放在心里没说出来呀!不要自欺欺人了,孩子的感觉无比敏锐,就算表面上没说,如果你心中有这些信息,一定会在无意识里显露出来,而你的孩子一定会感受到。

当夫妻因为对方的行为而否定他/她身为父母的身份,孩子就会和被排除的一方做出相同的行为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当你越不尊重对方,孩子就会越像他/她。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既然与父母连接是孩子天生的心理需求,那就提供更多正面的信息来满足孩子连接父母的需求。

你和你爸爸一样很孝顺!

你跟你妈妈一样很善良!

你跟你妈妈一样很有爱心!

你跟你妈妈一样喜欢学习!

你跟你妈妈一样做事很认真!

不只是称赞孩子,重点是称赞孩子“像爸爸”“像妈妈”的地方,透过这种方式,孩子会朝好的信息方向与爸妈连接,心中对归属感的渴望也会得到满足。

当孩子连接的渴望被允许了,就不会那么强烈地在暗地里连接那些被否认的缺点。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最好的亲子关系,是你给我恰到好处的爱、不费力的付出、得体的退出,而我回报你同等的感恩与尊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