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信这是很多年轻人普遍存在的困惑。 我的建议:别投资,存银行。 理由如下: 1)20~35岁左右的年轻人,需要流动性,因为你会有很多需要用钱的地方。 结婚前:买车、旅游、求学、考证职业培训等。结婚后:首付、房贷、生娃、等等。钱到用时方恨少。 2)不买股票,不会死。 我的很多高净值客户,在30岁以前,甚至40岁以前,都没有碰过股票,但这并没有妨碍他们发财致富,成为高净值。 相反,因为炒股/买基金,亏得底裤都不剩,甚至把房子都赔进去的,却大有人在。 3)因为自己赚钱不多,节余有限,所以只能去定投,这本身就是一个糟糕的理由。 这是因为,这种想法已经把自己设定在一个错误的场景里,那就是:多出来的钱,一定要用掉(要么消费,要么投资)。如果投资,要么买股票,要么买基金。我没有择股能力,因此只能选定投。问题在于,这个逻辑链本身就是错误的。 假设年轻人每个月能省3000元,放在银行、或者余额宝里,没有任何错。积攒2~3个月,你可以为自己或者女友买台IPhone。积攒半年,可以出国旅游一次。积攒2~3年,可以买台小车。没人规定你一定要去投资买股票。 4)让我在这里举一个类比,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其中的道理。 假设一位搬砖工,每个月收入不多,刨去衣食住行以后,只能多出来30块钱。他在每个月底,都会用这30块钱买一张彩票。你会对他说什么? 由于每月结余有限,而“不得不”定投的年轻人,和这位买彩票的搬砖工,是一脉相承的。他们所买的,只是一个希望而已。 问题在于,现实是很残酷的。从本质上来说,彩票是一种累退税。 累退税的意思,是收入越低的群体,交的税率反而越高。大部分经常买彩票的彩民,恰恰是低收入/低教育群体。他们渴望通过中彩,在一夜之间改变命运,跻身名流。但现实往往和期望相差甚远。 想要通过定投来致富,就好比希望通过买彩票来改变命运的彩民一样,并不是说完全没有可能,但概率低的离奇。 我会对那位彩民说:别浪费金钱和时间了,30块钱也是钱,积少成多,吃顿好的,给孩子买个玩具,都是比买彩票更好的花钱方式。这也是我想对那些定投迷年轻人说的。 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些定投迷最常见的问题: 定投迷:选择定投的大多都是不会择时择股,手头没有大量资金的工薪阶层。定投降低了a股盈利的难度,弱化了择时,但要盈利在合适的时间止盈很关键。稍加学习,工薪阶层在工作赚钱的同时,每月拿出长时间不用的钱投资股市,就可以成为a股中一成盈利的那部分人。 伍:一方面说“弱化择时”,另一方面又说“要在合适的时间止盈”。您确定自己说的话有逻辑么?我想提醒的,恰恰是这样的投资者: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还不如别折腾,把钱放在银行里,先把基本知识学好。 定投迷:首先,低估值时开始定投,正常估值时暂停定投耐心持有,高估值时分批卖出。其次,越低估越买,越跌越买,而且跌的越多每期定投金额会加大,这样可以有效摊薄在较高位置买入基金的成本。再次,对于29-35岁没有积蓄的人来说,定投反而可以不断累积理财本金,等待牛市爆发,正所谓广积粮,高筑墙! 伍:各位同学朋友,判断股市估值的高低,真的没那么简单。如果你认为股市高低点这么容易就能看出来,那说明你不适合投资。还是把钱存在银行里吧,至少保本,还有利息。 定投迷:别的大V都鼓吹定投,就你唱反调,你居心何在? 伍:我这人有个臭脾气,就是喜欢说大实话。 定投迷:你让我不要定投,所以你好自己去股市赚大钱! 伍:那我不拦您。说到底,这是你自己的钱,想怎么折腾没人管得着。祝君好运,早日通过定投变成高富帅! 定投迷:从科学上讲,定投到底有没有用?有没有一些数据分析? 伍:请翻阅本人专栏/公众号“伍治坚证据主义”的历史文章,搜索关键词“定投”。 同时我提醒大家问这么几个问题:有没有见过专业投资机构(比如养老基金、大学基金会、主权基金等)去定投的?如果定投这么神奇,十年能赚十倍,为什么这些专业机构不去尝试?即使对这些专业机构来说,十年赚十倍也是很诱人的。 甚至再退一步,你听说过几个富豪是通过炒股致富的?再和你自己/你身边,由于炒股/炒基而亏钱的亲人/朋友比比,哪种人更多? 定投迷:说来说去,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为什么要把我致富的梦想掐灭? 伍:其实这恰恰是被吹上天的“定投大法”给大众带来的危害。它准确的找到了年轻人的焦虑,向他们贩卖致富之梦。在北上广,一个年轻人如果每个月只有几千块节余,是挺悲惨的。他永远没有靠自己买房成家的希望。哪怕一个月多出上万,真的买了房的话也会很吃力。因此,他急切的需要工资以外额外的收入。 针对这部分群众的焦虑情绪,各种理财鸡汤层出不穷。“躺着也赚钱”,“定投十年赚十倍”,“三年实现财富自由”,不得不说,想出这些口号的,确实都是营销天才,因此也收获了大量跟随者。 在我看来,年轻人受到这样营销术的诱惑,很正常。这也是我坚持不懈写理性分析文章的目的。我的文章,更适合那些喜欢阅读,有独立思考习惯,喜欢理性分析的读者。在我看来,能够让多一些这样的读者看到,并且看懂我的文章,看穿那些营销术背后的花招,提高自己的警戒力,那就够了。 |
|